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术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容穗华  林海  高妮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001-1003
目的:研究白术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索白术炮制原理.方法:采用HPLC测定白术不同炮制品中苍术酮、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自术内酯Ⅱ的含量,对其总挥发油含量也进行测定,探索其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规律.结果:与生品比较,不同的炮制品中苍术酮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土炒白术的含量降低最多,其质量分数为0.33%,降低了25%;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则显著升高,以麸炒白术中两者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0.069%,0.078%;而白术内酯Ⅱ的含量略有升高,以土炒白术的含量最高,为0.066%;总挥发油的含量显著降低,以土炒白术的含量最低,仅为0.64%.结论:白术经炮制后苍术酮转化为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内酯类成分,苍术酮的含量降低,燥性缓和,白术内酯类含量增加,健脾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
白术炮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对白术挥发油及多糖的影响,初步探讨白术各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对原药材、生白术片、土炒白术、麸炒白术、蜜麸炒白术、米泔水漂白术挥发油和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挥发油薄层色谱的区别。结果各炮制品原药材的挥发油和多糖含量较其他炮制品都高,其他依次为生白术片、土炒白术、麸炒白术、蜜麸炒白术、米泔水漂白术;薄层色谱中挥发油斑点几乎一致,但仍以原药材斑点最为清晰,其余各斑点颜色深浅也不相同。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白术挥发油和多糖含量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麸炒白术炮制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术临床除生用外亦多用麸炒品,其目的在于减少挥发油含量从而减少燥性或改变药性。我们通过实验比较了白术炮制前后及其煎剂的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对白术炮制目的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苍术不同炮制品炮制前后,挥发油量、组分变化和辅料对苍术热解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苍术炮制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通过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对苍术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热重法对比苍术及配比物热解特性。结果:苍术经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炮制后挥发油中苍术素含量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苍术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焦苍术>麸苍术>米泔水制苍术>生苍术;温度于220℃以上辅料对苍术热解特性产生影响。结论:苍术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苍术素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制定质量标准以及阐明炮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及白术内酯含量,以苍术酮及白术内酯的相对含量作为衡量苍术酮变化的指标。结果:白术挥发油纯品中的苍术酮在室温日光条件下,第6 天分解率达到12%以上,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吐温-80 溶液在室温避光条件下,苍术酮在第5 天的分解率达到30%以上,在冷冻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不稳定,其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在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不同,稀溶液中48 小时内比较稳定,苍术酮较其纯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苍术酮的常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苍术酮是我国传统中药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及苍术(Rhizoma Atractylodis)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评价白术药材及其制剂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其纯品在室温下极不稳定,极易自身氧化成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为此我们研究了苍术酮结晶在常温下放置,不同的时间的稳定性及转化率。为进一步研究苍术酮的药理作用及白术的炮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炮制前后白术中3种内酯成分含量及挥发油组分的变化,评价炮制工艺对白术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DAD法同时测定3种白术内酯的含量:色谱柱为SHISEIDO 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0~16 min,60%A~70%A;16~18 min,70%A~65%A;18~30 min,65%A;流速: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白术内酯Ⅰ、Ⅲ为220 nm,白术内酯Ⅱ为276 nm。采用GC-MS测定炮制前后白术挥发油的成分组成。结果:炮制后的白术中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增加,增加幅度与炮制时间有关;炮制后白术挥发油的组成有明显变化。结论:炮制对白术中挥发油组成及内酯含量有影响,成分检测引导优化炮制工艺有利于保障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白术药材炮制前后苍术酮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比较3批不同产地白术炮制前后苍术酮的峰面积变化。结果:3批不同产地的白术麸炒品中苍术酮的含量均低于生品。结论:炮制后苍术酮的含量有所降低,为白术炮制前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茅苍术、北苍术、关苍术、朝鲜苍术和白术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方法:利用GC-MS技术分析四种苍术和白术的挥发油成分,应用HemL1.0软件对四种苍术和白术检识出的化合物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四种苍术和白术挥发油中共鉴定了74个化合物,并首次从北苍术和朝鲜苍术中鉴定出萘嵌苯酮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北苍术、茅苍主、关苍术和白术化学成分相似性较高,而朝鲜苍术单独聚为一类。结论:从挥发油组成上明确了茅苍术、北苍术、关苍术、朝鲜苍术和白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几种中药炮制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29-930
近些年药学工作者对中药炮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在某些中药的炮制工艺方面仍存在与中医临床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现将白术、百合、槟榔等一些中药炮制方法的改进予以评述。1 蜜制麦麸炒白术法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土炒和麸炒。生用健脾燥湿 ;土炒能增强补脾止泻的功效 ;麸炒增强健脾作用 ,能缓和燥性。麸炒法虽达到了增强白术健脾的目的 ,但炒制的白术具有焦斑和颜色不均的特点。笔者将此法改进为蜜制麦麸炒法 ,既克服了麸炒法的缺点 ,又借助蜂蜜的滋补之性增强了白术的补脾作用。改进的具体操作为 …  相似文献   

11.
不同提取方法中白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一种更利于白术挥发油提取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得率为1.01%,共有18个峰鉴定15个;超声波提取法得率为1.60%,分离得24个峰鉴定20个;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得率为2.32%,共得49个峰鉴定37个.挥发油中以苍术酮(Atractylon)含量最高,3种方法所得挥发油的已鉴定峰中有12个共有成分.结论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特征,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白术挥发油得率更高,成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2.
白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薄层及气-质联用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白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进行了含量、薄层及气-质联用对比。发现白术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薄层及气-质联用均可见组分减少,如马里烯、菖蒲二烯等。油中以M=204的异构体为多,以苍术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四种炮制方法对苍术中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4种炮制方法对苍术中挥发油的影响。方法:对苍术生品及4种炮制品中的挥发油含量及其物理常数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与结论:苍术经麸炒后挥发油含量降低最多。苍术生品及4种炮制品中的挥发油仅有量变而无质变。  相似文献   

14.
苍术为菊科植物南苍术的根茎.历代常见米泔浸炒、醋炒、盐炒、土炒、醋煮、酒煮、米泔浸、姜制、酒醋并制、童便制等法,近年来多采用米泔水炙麸炒、清炒两种方法.由于传统炮制方法条件不易控制,常使炮制质量产生一定的差异,为合理其炮制标准,笔者采用薄层层析及药典法对苍术的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米泔水炙品、炒品及现代品进行薄层鉴别及挥发油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炮制后挥发油组分无明显变化而其含量均有所下降,为制定合理的炮制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术的炮制机理及其倍半萜成分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白术的炮制机理及其炮制过程中倍半萜类成分的转变进行研究。方法:对白术不同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Ⅰ~Ⅲ的含量进行比较,用化学反应验证白术倍半萜类成分的转化。结果:炒制后白术内酯Ⅰ,Ⅲ含量均明显升高;温度过高时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有所下降。苍术酮氧化后生成白术内酯Ⅱ,Ⅲ及双白术内酯;白术内酯Ⅲ加热后脱水生成白术内酯Ⅱ。结论:白术炮制过程中苍术酮可转变成白术内酯类成分,不同炮制程度会影响各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5):598-598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dz.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性苦,甘,温,归脾、胃经[1]。白术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据报道[2],现已知主要含有挥发油、内酯类、多糖类及其他成分。挥发油在白术根茎中约含1.4%,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酮(atratylon)、苍术醇等;内酯类成分有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Ⅳ等;多糖类含有白术多糖PM、甘露聚糖AM-3等。  相似文献   

17.
炮制对苍术挥发油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敬群  杨小梅 《中成药》1989,11(7):17-18
为探讨苍术炮制原理及炮制与临床用药的关系,本文对苍术的清炒品、麸炒品及复方“苍术丸”中的挥发油与生品作了比较。结果,苍术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折光率、比旋度、比重及化学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油室结构亦有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于潜产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以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其中含量高于1%的共有12个,并以苍术酮的含量最高(26.302%)。结论:于潜产白术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这与已报道市售白术、湖南白术、河北白术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为不同产地白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笔者常涉基层中药加工店(房),时见饮片炮制不投规定的辅料,妄加取代而有伪品者,现集录于下。 1.米糠代麦麸,用于拌炒枳壳、苍术、僵蚕等药物前者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果皮和种皮;后者为同科植物小麦的种皮,其性味甘平,能和中益脾,止泄利,常作为补益脾胃或作用强烈及有腥气的药物的炮制辅料。《本草蒙荃》中载:“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据现代有关资料分析,麸皮与药物共制,能吸收药物中的挥发油,从而缓和燥性,消除不快气味,增强药效。而米糠多系果壳,自古不作炮制辅料,倘今对其降低药物燥性的作用也未见报道,故不可代替麦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挥发油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方法:以乳香、苍术、茵陈这三味含挥发油的中药为例,采用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方法进行炮制,通过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以上中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得率。结果:经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办法炮制后的乳香、苍术、茵陈的挥发油含量相较生品均有所下降,其中乳香和茵陈采用烘制法后挥发油除去率最高,苍术采用麸炒法挥发油除去率最高,烘制后三种药物得率较高。结论: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工艺选择,需根据药材的临床用途以及毒性作用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