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矫正屈光不正,矫治隐斜和斜视,方法:使用综合验光仪,根据儿童年龄和屈光程度等确定处方,对38例近视,12例远视患儿做2a随访。结果:近视患儿中,29%度数没有增加,视力未再下降,71%度数有不同程度增长,远视患儿的度数基本没有变化。结论:根据屈光程度不同,处方度数应适当降低,但合并外隐斜或外斜视患儿应完全矫正,对近视患儿应给完全矫正值,使晶状体调节放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豚鼠近视模型中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纤维的变化.方法 取出生1周的豚鼠75只,利用6号半透明乳胶气球作为头套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形觉剥夺(FDM)组和自身对照组.分别测量记录实验豚鼠不同时空点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遮盖2周、遮盖4周、遮盖4周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4个亚组,左眼为遮盖眼(FDM组),采用半透明面罩遮盖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右眼不予处理(自身对照组).对遮盖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FDM组由遮盖前远视(+2.09 ±0.31)D 逐渐变成遮盖6周时近视(-7.07 ±0.56)D,眼轴也由遮盖前(5.93 ±0.39)mm 到6周时(7.99 ± 0.32)mm,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 形觉剥夺法可成功制造豚鼠实验性近视模型,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眼球近视度数逐渐增加和眼轴长度不断增长,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随着近视度数加深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自动板层治疗性角膜成形术ALTK治疗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引起的角膜瘢痕、角膜变薄及显著近视回退干预性病例报道一近视度数为-12D的高度近视患者,曾行PRK治疗,术后角膜瘢痕形成、近视回退、最佳矫正视力中度减退,残余屈光不正度数为:-6.50/-1.00×175°,残留角膜厚度为300μm首先行ALTK术以祛除瘢痕和增加角膜厚度,之后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矫正残余近视术后角膜瘢痕被祛除,角膜厚度增至639μmLASIK有效地矫正了残余近视,裸眼视力20/25,稳定屈光度数为平光-0.50×40°在随访26个月期间ALTK界面…  相似文献   

4.
刘德林  郑姣  陆奕  姚慧 《浙江医学》2021,43(8):841-844
目的观察宁波地区早产儿生后0~12月龄屈光状态的发育以及矫正胎龄6、12个月时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接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早产儿153例。早产儿在生后矫正胎龄40周,1、3、6、12个月时接受检影验光,记录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计算等效球镜度数。比较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的变化,并分析矫正胎龄6、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与出生孕龄、出生体重、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的关系。结果矫正胎龄40周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00(2.00,4.00)D,之后屈光状态向远视方向发展,至矫正胎龄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50(2.25,4.50)D,之后进行了正视化过程,至矫正胎龄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降为1.00(0.38,1.50)D。矫正胎龄6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出生孕龄、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矫正胎龄12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有关(均P<0.05),而早产儿出生孕龄及有无吸氧史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结论吸氧史、出生孕龄对早产儿早期屈光状态影响不大,而在随访至12个月时低出生体重及合并ROP的早产儿在早期即存在近视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 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并行二次手术的有69眼,按屈光度分为A组(-3.0 D以下)、B组(-3.0~-6.0 D)、C组(-6.0~-9.0 D)、D组(-9.0以上)4组,将4组患者两次治疗前后的屈光度、间隔时间、激光切削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A、B、C、D各组回退发生率分别为0.21%、0.61%、1.47%、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屈光回退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不正度数越大,术后屈光回退程度就越高.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的屈光度回退与术前屈光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有髓神经纤维相关性弱视和屈光参差相关性弱视的视力预后。设计:回顾性无对照病例研究。方法:12例患有有髓神经纤维相关性弱视及屈光参差相关性弱视的儿童,用遮盖疗法和经睫状肌麻痹验光后行戴镜矫正治疗。在每1次就诊时均测量视力,依据最终视力将患者分为三组,并对三组的初诊年龄、等量球镜度数、屈光参差度数、髓鞘面积、终末年龄和随访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例患儿的等量球镜平均屈光不12正度数为-8.16(极差-1.50~-13.00)。治疗开始时的平均年龄为4.2岁(极差2.1~8.6岁),平均随访2.6年(极差0.5~5.1年)。在遮盖疗法后,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2年随访期调查学龄期近视儿童屈光变化,获得近视进展状态和规律,探讨与近视进展相关的因素。方法120例8~13岁的近视儿童自愿入选本项研究,以睫状肌麻痹后自动电脑验光获得的屈光度数以及眼轴长度作为主要研究参数,跟踪随访测量,每6个月1次,至24个月,分析其近视进展的状况及年龄、初始度数、散光等因素在近视进展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共92例完成随访,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10.18±1.03)岁。初始度数:-(2.46±1.03)D,年平均进展度数-(0.69±0.29)D。眼轴的年平均变化值为(0.33±0.11)mm;(2)各个年龄组间的近视进展量有差异统计学意义(F=2.724, P=0.049)。年龄越小,近视进展得越快;(3)初始度数>-2.00D的受试者近视进展量大于初始度数<-2.00D的受试者(F=8.168, P=0.006);(4)初始有散光的受试者近视进展量比初始无散光的稍大(F=4.107,P=0.046)。结论学龄期近视儿童年近视进展量明显,近视度数年进展量0.50~1.00D,年龄小、初始度数高、存在散光是近视进展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在逐年攀升,近视发生年龄越来越低龄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与户外活动的大幅减少,让很多孩子的眼睛都处于一个极度疲劳且亚健康的状态,所以,及时对眼睛做一个专业的屈光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屈光检查,有很多家长仍存在疑虑,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知道度数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做其他的检查呢?这些检查都是必须要做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特殊检查在验光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张湘  施玉英 《中国医刊》2007,42(6):38-41
目的观察儿童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为合理选择儿童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41例(70眼)2.72~12.31岁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术后随访期大于6个月患儿术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术眼在平均2.54年内(6个月~11.71年)发生-1.48±1.97D的近视漂移,按手术年龄分为2~3岁(13眼)、4~5岁(30眼)、6~7岁(20眼)及9~12岁(7眼)4组,各组术眼屈光变化速度为-0.92±0.68,-0.53±0.83,-0.60±0.55,-0.18±0.51D/年,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随访期内眼轴平均增长0.52±0.85mm,角膜屈光力无显著变化(P=0.983)。结论3岁以上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手术年龄较小患儿术眼屈光变化速度较快,眼球发育接近于正常儿童,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仍应根据不同手术年龄采取低度欠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年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的改变。方法对113眼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的屈光检查,通过内分泌科正规冶疗后再行屈光检查。结果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大多数患者裸眼视力不及治疗前,治疗后二月内为远视状态,而治疗后三月远视度开始减退,近视度开始增加,治疗后半年基本回复原来近视状态。结论糖尿病屈光改变(糖尿病性屈光不正)与血糖波动有关,血糖高时,晶状体变凸,产生近视现象,反之血糖降低晶状体变扁平形成远视。  相似文献   

11.
儿童弱视一般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与形觉剥夺性弱视4种类型,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家长们务必重视。1.屈光不正性弱视是指两眼视力不好,经检查,除有屈光不正外,没有其他病变,但验光戴镜后视力仍差,无法达到正常,或者无法接近正常。所患屈光不正,可表现为远视、近视、远视散光、近视散光,或者既有远视又有近视的混合性散光。屈光度数多属于高度,远视度数一般高于300度,近视度数高于600度。2.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指两眼虽屈光不正,但一眼度数高,视力不好,另一眼度数低,视力好,两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如果配戴眼镜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树嗣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探讨年龄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以视网膜形态变化为主的局部视网膜机制与近视的关系.方法 4月龄和5月龄树鼩各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遮盖组.遮盖组右眼遮盖作为实验眼,左眼开放作为自身对照眼.用自制半透明眼罩建立形觉剥夺近视模型,然后撤出干预因素,分别于遮盖3周、6周测量各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于遮盖6周观察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变化情况.结果 4月龄和5月龄树鼩遮盖右眼3周后,遮盖眼远视度数均有所降低,但与自身对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遮盖6周后:两组的屈光度和眼轴与对照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遮盖期间,形觉剥夺眼眼轴不断增长,近视度数也逐渐增加,二者有很好的直线负相关关系;并且4月龄组所诱导出的近视程度高于5月龄组(P<0.05).形觉剥夺可引起各层视网膜普遍变薄,有核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中胞核数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结论 形觉剥夺可以诱导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树鼩的近视形成及视网膜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视眼是一种多发的眼部病理性改变,已成为影响人眼屈光状态的重要眼病。在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尤为常见。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患近视。文献报道近视在华裔医学生中发病率可达95%。新加坡大学生中近视发病率为70%。Wong等对新加坡华裔成年近视眼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高学历、从事近距离工作且经济收入较高的成人,其眼轴较长、近视度数较高,近视度数与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间关系密切。近视发病与早期接受教育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大于40岁近视眼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大于40岁近视患者104人采用综合验光仪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球镜的方法,诱导单纯近视性(+0.5 D,+1 D,+1.5 D,+2 D,+2.5 D,+3 D)屈光参差.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远视力、双眼同时视、融像功能、立体视状况.结论 ①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欠矫眼的远视力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②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立体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③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融合功能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④屈光参差的增加>2.0 D时,同时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可引起中年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当屈光参差>1.5 D时可引起双眼视功能急剧下降.大于40岁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可留有<1.5 D近视性屈光参差,利于视近,且对高级视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光学离焦对雏鸡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远视、近视离焦对雏鸡屈光状态的影响,了解光学离焦视觉回馈在相当于人类近视发展的关键年龄对屈光状态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年龄7d的健康罗曼氏小鸡(相当人类1~1.5岁)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在白天12h的给光时段内,第1、2、3组雏鸡随机1只眼每天戴+6.5D眼镜1h(依次分割成2、4、6次配戴);其余11h戴-6.0D眼镜;第4、5组分别戴用+6.5D、-6.0D眼镜12h。5d后,用带状光检影镜和游标卡尺测量实验眼和对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实验眼和对照眼的眼轴、屈光度均有显著性差异。②戴负镜组(第5组)实验眼较对照眼更为近视,眼轴相对更长。③交替戴正负镜组(第1、2、3组)和戴正镜组(第4组)的实验眼较对照眼均表现为相对远视.眼轴相对更短;相同戴正镜时间分成的次数越多,产生远视度数越高,眼轴相对越短。结论远视性离焦导致近视,近视性离焦导致远视,短时的近视离焦可以完全抵消相当长时间的远视性离焦的效果,分成的次数和效果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施玉英 《中国医刊》2008,43(3):54-55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手术时间、人工晶体植入年龄、单双眼患病以及手术后屈光改变等。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71只眼)手术治疗经过和手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按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年龄,单眼和双眼患病,有无眼球震颤等进行分组。观察指标:对比手术后1个月和末期随访屈光检查,并与手术时预留的屈光度数进行对比;各组间进行手术后视力、屈光变化对比。结果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与第1次手术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近视漂移越严重,所需要为术后矫正成正视眼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越大(即患儿的白内障为高度远视状)越容易发生较大度数的近视趋向,视功能恢复好坏更与有无眼球震颤及是否单眼发病有关。结论实施儿童白内障手术时,选择人工晶状体要考虑年龄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17.
挫伤性近视是挫伤性屈光不正的一种,眼部钝挫伤后患眼视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挫伤造成的眼部的其他损害而忽视并发的屈光状态的变化。事实上眼钝挫伤后发生的近视并不少见,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我院2005—2007年1月收治的挫伤性近视1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38例39只眼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31例32只眼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矫正视力≥5.0者占37.5%,≥4.7者占84.4%,术后屈光状态球镜度数变化不大,柱镜度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文章对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影响角膜散光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托吡卡胺滴眼散瞳与小瞳下电脑验光对成年人屈光不正的影响。方法:对95例190度屈光不正的成年人先在小瞳下电脑验光再用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比较屈光度变化。结果:成年人近视球面镜度数和柱镜度数在小瞳下电脑验光结果比托吡卡胺略高,远视球面镜度数和柱镜度数小瞳下比托吡卡胺滴眼后验光度数低。结论:小瞳验光再加严格主观试镜完全可取代托吡卡胺散瞳。  相似文献   

20.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肖信  赵武校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2):1475-1477
目的观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变化情况,探讨发生主导眼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4例屈光不正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主导眼,分析发生主导眼转换的可能因素。结果 204例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后发生了主导眼转换25例(12.3%)。发生主导眼转换的25例患者,术前主导眼的眼别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P〈0.05)和近视程度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球镜度数高低、近视性质无关(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手术可能导致主导眼发生转换,术前主导眼的眼别可能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和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