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的心肌缺血可使心肌处于预适应。本文通过对5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了解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的影响。根据梗塞前有无预缺血将他们分为有预缺血组32例(A组)和无预缺血组25例(B组)。结果显示:B组患者心肌酶峰值、复杂性室早、心功能损害和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差别均有显著性。说明心肌预缺血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和减少合并症且近期预后较好。本文揭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将为临床上保护缺血心肌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玉琪  尤乃祯 《临床荟萃》1997,12(21):989-990
以往认为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可使心肌损伤叠加引起心肌梗塞,然而近10年来通过对犬、兔、鼠、猪等不同种系动物的实验研究发现一至多次心肌缺血和随之再灌注,可明显增加心肌对以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适应能力,此称为缺血预适应。临床观察指出,心肌梗塞前多次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为此,对照分析心肌梗塞发生前55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与44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6年Murry发现并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ischemic conditioning)的新概念,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时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Orizi认为临床上心肌梗塞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对10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或合并后壁、右室、前壁心肌梗塞患者,从临床上研究心肌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993年1月~1997年5月收治的100例资料完整的急性下壁或合并后壁、右室和前壁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其中男69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岁。58例心肌梗塞前均有心绞痛发作史(A组),其心绞痛发作1天至10年不等,大多为2~4年。无心绞痛史者42例(B组)。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初发 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梗塞前 4 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 (A)组 (n=4 4 )、无缺血预适应 (B)组 (n=32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比 B组的心肌梗塞范围小 (P<0 .0 5 ) ,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玉堂  潘玉梅 《临床荟萃》1998,13(14):637-638
1986年Murry等在犬心实验中首次发现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现象,即反复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减少心肌梗塞面积。最近临床研究认为心肌梗塞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处理状态,溶栓治疗易获得成功的再灌注,为此我们回顾性地观察了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从临床方面研究心肌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 ,心脏迅速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状态 ,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耐受性明显增强。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人类的心肌存在缺血预适应 [1 ] ,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 ,梗塞前有心绞痛发作 ,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 ,持续室性心律失常 ,室颤 ,泵衰竭 ,心脏破裂及院内死亡率均较无梗塞前心绞痛组低。我们分析 97例 AMI患者 ,就是否存在梗塞前心绞痛 ,探讨其与梗塞面积 ,左心室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观察 2 0 0 1- 0 1~ 2 0 0 2 - 0 5我院住院的首次 AMI患者。依据 WHO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前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有反复心绞痛发作,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为此,我们比较AMI前有心绞痛与无心绞痛共73例患者AMI期间的病情,从临床方面揭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病情的影响。结果显示:AMI前无心绞痛的患者,AMI病情重于有心绞痛患者,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玉堂  潘玉梅 《临床荟萃》1998,13(18):827-828
1986年Murry等在犬心实验中首次发现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现象,即反复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减少心肌梗塞面积.近年来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塞(AMI)前短期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经过及近期预后有积极影响,为此我们观察了79例首次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标准导联心电图指标研究心肌梗塞前有无心肌预缺血对心肌梗塞范围(MIS)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术背景:剧烈运动可诱发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有效的保护心肌免于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另有研究表明,运动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目的:探讨运动顶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机制,为在运动实践中保护心脏提供新的思路.检索策略: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Exercise preconditioning,Ischemicpreconditioning,Adaptive cyto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缺血预适应;运动预适应:适应性细胞保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缺血预适应和运动预适应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义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缺血预适应与运动预适应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缺血是造成心肌损伤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发病因素,短暂的心肌缺血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使心肌难于承受再次缺血,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发作有可能引起累积性心肌梗死.②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能对随后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使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是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③激烈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可极大提高心肌耗氧量,造成暂时的心肌相对缺血或绝对缺血,反复的运动则造成反复的短暂缺血,这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运动预适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结论: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这种适应性心肌细胞保护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热休克蛋白产生、一氧化氮的作用、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与运动导致冠状动脉解剖、生理适应和心肌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承俊  田福宏 《临床荟萃》1999,14(19):875-876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oconditioning)是指多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自1986年Murry首次引用了此概念后,对这一现象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产生了各种学说。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够延迟缺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表现为缩小梗塞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和心衰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对此类患者产生有益的保护作用。为此,我们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临床角度进一步认识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产生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3年半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7例病人有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的影响。心肌梗塞前有预缺血清35例(A组),无预缺血者22例(B组)。结果,B组血小板计较A组明显下降,而白细胞计数,肌红蛋白,心肌酶峰值,梗塞后严重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及死亡主经,血清血栓素A2均明显高于A组,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心肌内源性调控保护制。还就缺血预适应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继雁  徐萍  邵忠 《临床荟萃》1999,14(14):637-638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脏能从短暂缺血中快速适应,减轻随后较长时间缺血所致的致命性心肌损害。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梗塞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本文对116例AMI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16例AMI患者均系本院1993年3月至1997年10月住院治疗者,有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酶显著升高,均符合1979年WHO)制汀的AMI标准。根据AMI前72小时内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将病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65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5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均相似(P>0.05,见表1)。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未接受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2],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通过对首发AMI患者核素心室造影和心肌断层显像的资料分析,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首发AMI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1996年8月~1998年12月收治的首发AMI住院患者48例。患者入院后均未经溶栓治疗,AMI后2~4周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及核素左心室造影。根据患者AMI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心绞痛组(AP组),作为缺血预适应组23…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与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5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分为A、B两组。结果:A组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有:①使再次缺血的程度减轻。②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室颤阈。③缩小梗塞范围。④维持梗塞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何晓红 《临床医学》2002,22(12):43-43
梗死前心绞痛使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 ,即仅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我们近年来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 ,以了解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 1998~ 2 0 0 1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确诊 ,并根据心肌梗死前 48小时有无心绞痛将其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A组 3 8例 ,男 2 8例、女 10例 ,年龄 3 8~ 70岁。B组 3 5例 ,男 2 6例、女 9例 ,年龄3 6…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6年 Murry等首先发现连续 4次冠状动脉阻断、再灌注 ,对随后的冠状动脉阻断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减少 30 %~ 70 % ,并称之为缺血预处理 [1 ] 。随着研究的进展 ,目前已将其定义为心肌缺血预适应 (IP)。急性心肌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效应 ,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本文通过对 2 2 3例 AMI患者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 AMI前有无心绞痛史对梗死面积、心肌酶的改变、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方面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将我院 1 990 - 0 1~ 2 0 0…  相似文献   

17.
优降糖对KATP通道介导缺血预适应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优降糖在完整大鼠心脏模型中 ,对 ATP敏感钾通道 (KATP)介导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 4 4只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IPC组 )、优降糖组 (GL I组 )、优降糖 IPC组 (G P组 )和对照组 (C组 )。心肌缺血预适应由 3次 10分钟缺血和 10分钟再灌注组成。所有大鼠均接受 30分钟缺血和 6 0分钟再灌注。梗死范围由饱和曲利本蓝和红四氮唑蓝染色判定 ,并以坏死区占缺血区的百分比表示。 导联记录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IPC能显著缩小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范围 ,且这种作用能被 KATP通道阻滞剂优降糖完全取消。 IPC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但这种保护作用不能被优降糖所阻断。结论 :优降糖对 KATP介导 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或多次短暂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称为缺血预适应。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够延迟缺血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范围,使梗死后的心功能得以维持[1]。本文回顾分析了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临床角度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1994年1月~1999年3月在我院住院资料较完整的心肌梗死患者共105例,其中男76例,女39例,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病史。将病例分为有缺…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1999- 0 1~ 2 0 0 2 - 0 5间 ,采用纳络酮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36例 ,疗效较好。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92例患者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和临床诊查 ,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1979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诊断标准 ,剔除其中既往史有陈旧性心梗、脑梗塞、有溶栓禁忌证 11例 ,共观察 72例 ;其中男 38例 ,女 34例 ;年龄 39~ 74岁 ,平均6 0 .7岁 ;梗塞发生部位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17例 ,前间壁心肌梗塞 8例 ,下壁心肌梗塞 4 3例 ,前间壁并下壁心肌梗塞 3例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1例 ;心功能检查 : 级 2 0例 …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65例初梗患者,接受住院常规治疗,其中48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92)和对照组(n=73)。通过测定肌酸激酶(ck)峰值和心电图QRS记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梗塞面积,并对其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缺血预适应组系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4周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缺血预适应组(n=26)的Ck峰值和QRS记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22)。结论: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和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并且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患者,还能够缩小其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