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雄激素对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探讨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6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雄激素干预组在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HI)后6h、24h、72h、7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在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HI后6h、24h、48h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测定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左脑的皮质及海马可见少量Bcl-2蛋白和Bax蛋白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72hBcl-2蛋白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HI后24h显著低于HIBD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ax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别。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对照组HI后6h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HIBD对照组HI后24hSOD活性降至最低值,MDA含量升至最高。雄激素干预增加了SOD活性,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48hSOD活性均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亦导致了脑组织中MDA含量降低,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雄激素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以及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枸橼酸咖啡因干预组,每组16只。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80 m L/L氧气和920 m L/L氮气)2 h制作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及缺氧处理;干预组在缺氧缺血前、缺氧缺血后0、24、48、72 h给予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腹腔注射,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以等量生理盐水行替代腹腔注射。各组大鼠于12日龄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侧脑皮层下白质MB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腺苷A1受体(A1R)和A2a受体(A2a R)m RNA的含量。结果 HIBD组左侧脑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干预组较HIBD组MBP表达增多,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HIBD组A1R m RNA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0.05),干预组A1R m RNA较HIBD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能减轻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腺苷A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HSP70合成与TNF-α的关系.方法 7日龄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HIBD后2、6、12、18、24、48、72h组)共9组.用HE染色法观察脑皮质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皮质HSP70阳性细胞数,放射免疫平衡法测定TNF-α含量.结果 HIBD后2h即可在皮质部位观察到HSP70阳性细胞数,HIBD后48h达到高峰,72h HSP70阳性细胞数仍比对照组高(P<0.05).HIBD后2h,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出现TNF-α,12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HIBD后48、72h TNF-α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HSP70和TNF-α共同参与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鼠脑组织中孕酮受体的影响,探讨孕酮对新生鼠HIBD的保护机制。方法24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药物预防组。缺氧缺血组和药物预防组大鼠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然后将动物置于37℃恒温密闭容器中,以1.5L/min的速度吸入80mL/L氧气和920mL/L氮气的混合气体2.5h,建立缺氧缺血脑病(HIE)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药物预防组动物于建立模型前30min按8mg/kg腹腔注射0.5g/L的孕酮溶液,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组注射同等量的9g/L盐水溶液,24h后大鼠被全部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孕酮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脑组织的胞质和胞核中均有孕酮受体表达,缺氧缺血组大鼠脑组织中孕酮受体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药物预防组孕酮受体的表达较缺氧缺血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孕酮可增强新生鼠缺氧缺血时脑组织中孕酮受体的表达,通过基因组效应发挥对HIBD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水平的影响,探讨EPO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30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EPO组.HI组和EPO组新生大鼠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将大鼠置于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以1.5 L/min的速度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EPO组新生大鼠建立模型后即刻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3000 IU/kg),假手术组和HI组注射等量的9 g/L盐水溶液,24 h后新生大鼠被全部处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GSK-3β水平的变化.结果 HI组新生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a <0.01),EPO组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低于HI组(Pa <0.05).结论 EPO通过降低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拮抗神经元凋亡,发挥对HIBD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自由基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80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缺氧缺血组.缺氧缺血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将动物置于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的混合气体2.5 h,建立HIBD动物模型.分别于缺氧后6 h、24 h、48 h、72 h、5 d处死各组动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脑组织神经元凋亡,分光光度法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和谷胱苷肽还原酶(GOD-PX)酶活力,ELISA法检测GSK-3β水平.结果 缺氧缺血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于缺氧缺血后6、24、48和72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 <0.05).缺氧缺血组MDA和GSK-3β水平于缺氧缺血后6、24、48和7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a <0.05),至5 d 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SOD水平和GOD-PX酶活力于缺氧缺血后6、24、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a <0.05).神经元凋亡率与MDA和GSK-3β水平呈正相关,与SOD水平和GOD-PX酶活力呈负相关.结论 新生大鼠HIBD后24~72 h为脑损伤高峰期,GSK-3β与自由基损伤参与了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芍药苷(P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7日龄SD新生大鼠78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6),HIBD模型组(n=18),PF低剂量组(n=18),PF中剂量组(n=18),PF高剂量组(n=18)。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0mL/L氧气和920mL/L氮气2h制备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各PF治疗组按低、中、高剂量分别于造模0、24h按5、10、20mg/kgPF,计算每只新生鼠用药量后,吸取医用无菌9g/L盐水溶解配制成1g/L的PF注射液,加9g/L盐水稀释至0.5mL,腹腔注射。HIB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9g/L盐水0.5mL。假手术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后6h,HIBD模型组与各PF组于缺氧缺血后6、24、48h断头取脑,测定其脑组织匀浆SOD、MDA水平。结果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而应用PF治疗后其水平较HIBD组回降,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大脑组织SOD活性较假手术组降低,随着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应用PF治疗后其活性较HIBD组回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PF能减轻新生大鼠HIBD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日龄Wistar大鼠54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氮混合气体55 min制作HIBD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褪黑素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对照组既不结扎亦不缺氧,褪黑素治疗组在缺氧缺血前30 min予褪黑素15 mg·kg-1 腹腔注射.在缺氧缺血24 h,取每组6只脑组织匀浆用于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测定,其余每组6只在缺氧缺血72 h取其脑进行石蜡包埋,并进行半胱天冬酶-3、凋亡诱导因子(AIF)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述指标用于计算脑梗死体积和海马CA1神经元的丢失,HE染色用于计算脑损伤积分.结果 缺氧缺血24 h,HIBD组新生大鼠脑组织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给予褪黑素治疗后,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均明显下降(Pa<0.05);72 h时褪黑素治疗组半胱天冬酶-3和AIF的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a<0.05);褪黑素治疗组脑损伤积分、脑梗死体积、CA1神经元丢失均显著下降(Pa<0.05).结论 褪黑素对HIBD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NA-210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miRNA-210表达抑制组及miRNA-210过表达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 (HI) 组,每组10只。HI组新生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8% O2和92% N2的混合气体缺氧舱中持续2h;假手术组仅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HI或假手术术后,分别向生理盐水组、miRNA-210表达抑制组和miRNA-210过表达组大鼠颅内注射生理盐水 (2.5mg/kg),miRNA-210 incubitor (2.5mg/kg) 和miRNA-210 minic (2.5mg/kg),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3d后断头,取左侧脑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210的表达;采用干湿质量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各组HI新生大鼠脑组织中miRNA-210的表达较相应假手术组均显著下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上调 (P < 0.05)。与生理盐水HI组比较,miRNA-210表达抑制HI组中miRNA-210的表达显著下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上调 (P < 0.05);miRNA-210过表达HI组中miRNA-210的表达显著上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调 (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提示miRNA-210表达抑制HI组水肿改变明显;miRNA-210过表达HI组水肿改变明显改善。结论 新生大鼠脑HI后miRNA-210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通过结扎7 日龄新生大鼠一侧颈总动脉,吸入低浓度氧复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动物模型,并没假手术对照(NC)组,两组分别于HIBD后1 h、4 h、12 h、24 h、48 h、72 h、7 d取心脏组织,应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SP法检测心肌细胞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NC组偶见心肌阳性凋亡细胞1~4个/mm~2,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P>0.05).HIBD组12 h心肌阳性凋亡细胞开始增多,为(14.40±3.21)个/mm~2;72h达高峰,为(26.80 ±2.28)个/mm~2,12~72 h各时间点阳性凋亡细胞明显高于NC组(P<0.05);7 d阳性细胞数减少,但仍高于NC组.NC组大鼠心肌组织Bax呈阳性表达,Bcl-2呈弱阳性表达.HIBD组Bax于24 h开始增高.72 h表达最明显,7 d时表达有所降低,24 h~7 d表达高于NC组(P<0.05);Bel-2于24 h表达开始增高,以后缓慢增高,72 h达高峰,24 h~7 d较NC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组Bcl-2/Bax比值逐渐降低.Bax、Bcl-2的表达与凋亡细胞数之间均星直线正相关(r=0.921、0.980,P均<0.01).Bcl-2/Bax的比值与凋亡细胞数无相关性(r=0.702,P>0.05).结论 HIBD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存在凋亡,心肌细胞Bax、Bcl-2蛋白表达增加,且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