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2.
现今大多以为,肾所藏之精,含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但笔者以为,肾不藏脏腑之精。所以有上述认识,源自对《内经》有关经文的误解。现分析于下: 1.从句子结构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应与紧接在后的“故五脏盛乃能泻”联贯起来理解。因前后句子以“故”相联,属于带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合句,不能分割。前句是因,属偏句;后句是果,属正句。“果”——正句的意思是:脏腑之精旺盛,肾藏的生殖之精才能溢泻。这是因为肾藏的生殖之精需受脏腑之精所化生。这正是“因”——偏句应表述的内容之一。在偏句中,“受  相似文献   

3.
从当前的中医研究方面提出因概念不清引起对中医藏象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市进行的一些错误研究。并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五藏的功能即是五藏自身”的意义。提出应避免中西概念混用,把藏象学的五藏(心藏、肝藏、脾藏、肺藏、肾藏)与解剖学的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明确区分开来,使五藏概念更好地反映五藏内容。  相似文献   

4.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5.
"脾主身之肌肉"是指脾藏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骨骼肌及其辅助装置,但骨骼肌的功能并非只属于脾藏。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解剖学找到全身骨骼肌的分布部位及其功能,并将这些功能与中医五藏的功能做对比,认为骨骼肌的功能应分属于中医脾藏的运化、在体合肉和固定升提功能,肺藏的司呼吸功能,肾藏的主水主生殖功能,肝藏的主疏泄调情志功能和心藏的主藏神功能。即,参与消化的骨骼肌属于主运化的脾藏;产生肌力肌紧张维持躯体运动与姿势的骨骼肌属于在体合肉的脾藏;产生张力固定内脏、支撑皮肤的筋膜属于具有固定升提功能的脾藏。参与呼吸的骨骼肌属于司呼吸的肺藏;参与排尿和分娩的骨骼肌属于主水主生殖的肾藏;参与表达情感的骨骼肌归属于主疏泄调情志的肝藏;参与表达精神活动的骨骼肌归属于主藏神的心藏。  相似文献   

6.
中心法则与肾藏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肾藏本质进行探讨,指出肾藏、肾精、肾阴、肾阳等均是生命运动的过程。这些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它们的本质与中心法则的实现密切相关,肾藏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对中心法则的宏观表述,即肾藏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心藏神”浅识唐广仁,詹向红,杨长寅(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河南中医学院;淅川县中医院)主题词中医名词,注释有关“心藏神”,始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多少年来、尤其是西学东渐以来,传统的“心主神”理论受到挑战,对心主神抑或是脑主神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8.
“曼巴扎仓”即藏蒙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学习藏蒙医学、培养藏蒙医生的专门机构,是集医学教育、医疗、制剂等为一体的藏蒙医学综合发展中心。它是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后,包括藏医学在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一步组织化、体系化的产物。其模式肇始于1696年著名藏族学者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在拉萨创建的藏医学中心——迦布日医学利众院,之后逐渐传播至其他藏区和蒙古地区,在以上地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创建了近百座曼巴扎仓,曼巴扎仓的出现对藏医学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胆道系统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用“以通为用”理论指导治疗,效果颇佳。现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总的功能是受纳和消化水谷,行津液,传糟粕,通水道,保持“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状态,为“传化之腑”。这里的“实”是指包括水谷消化物和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废料等实物。六腑之所以“泻而不藏”,水谷、糟粕是不能藏的,应当传导出去。若水谷和糟粕藏而不泻,六腑就会失于疏导,壅塞不通导致人的机体发生疾病。 …  相似文献   

10.
中心法则与肾藏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肾藏本质进行探讨,指出肾藏、肾精、肾阴、肾阳等均是生命运动的过程。这些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它们的本质与中心法则的实现密切相关,肾藏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对中心法则的宏观表述,即肾藏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从肝论治妇科杂病费桂芳附属医院肝主疏泄,藏血而司血海,总司人体气机调畅,气血运行。女子的特殊生理——经、孕、产、乳以气血为本。因此肝的功能失调,不但会引起女子经孕产乳方面的疾患,而且还会导致一些妇科杂病。如子宫肌瘤,乳腺增殖、面部痤疮、外阴白斑、外阴...  相似文献   

12.
略论睾(卵巢)藏精主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藏象学说中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根据引证,分析,提出睾才是“藏精、主生殖”之肇端,并分别从藏象学说分析,睾系生精,藏精,辨证用药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藏象学说中的“脾藏”与解剖器官“脾脏”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二者有原则性差别。“脾藏”的功能有特定的解剖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是多个器官的某些功能项组成的综合功能单位。1“脾藏”功能涉及多个解剖器官“脾藏”主运化、升清、统血,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4.
心藏移植术后的存活与过去经验相比已有明显改进,已超过过去的3年半。自1973年以后已行心藏移植的60例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66、63和58%。对这种成功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本文中已作了总结。包括经静脉心内膜下活检对移植心藏排异的诊断和处理,使用RATG,兔疫学的监护以早期发现逼在眼前的排异以及选择施行心藏再移植。心藏移植术后存活与恢复的这种可能性完全可以与无关系的供者肾移植的结果相比较,支持心藏移植对不能医治的进行性心藏疾病是切合实际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是粮食安全的调节器。把粮食安全保障建立在政府保护价的基础上,是没有生命力的。要突破单纯追求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观念,由单纯“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库”、“藏粮于地”和“藏粮于科技”相结合转变。在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17.
论肾藏精起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主外是《内经》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命题,强调肾具有调节机体与外界适应平衡,维护机体健康的功能。肾藏先后天诸精,藏精而起亟,能应激、应变,方能主外。  相似文献   

18.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19.
论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脏归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五神、七情是中医学神志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灵枢*九针论>等篇),即以五行划分神志活动并归属五脏;提出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即以阴阳五行划分情志活动.本文特对五神、七情各自的含义及其分属五行五脏的机理、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骶尾部藏毛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经泛影葡胺窦道造影、直肠指诊、骶尾骨X线片确诊。2例行藏毛窦切除、切口敞开术,2例行藏毛窦切除、部分缝合术,5例范围较小者采用单纯藏毛窦切除一期缝合术。结果 2例行藏毛窦切除、切口敞开术者分别于术后30、46 d愈合。2例行藏毛窦切除、部分缝合术者分别于术后35、40 d愈合。5例单纯藏毛窦切除一期缝合术者中,1例术后5 d感染,拆线后换药35 d痊愈;1例切口因切缘两端不能闭合,10 d拆线,换药后40 d愈合;另3例均于15 d左右一期拆线痊愈。随访0.5~6.0 a未见复发。结论骶尾部藏毛窦具有高致病因素,诊断容易明确,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窦口、窦道的数量和范围、炎症情况、技术认识等情况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