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揭示舌骨位置与儿童上呼吸道通气能力的关系。方法 对40例安氏类错的鼻咽阻塞疾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的鼻阻力测定与上下鼻咽腔,舌骨位置的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比较舌骨位置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论 舌骨对颈椎位置的稳定性与鼻咽腔通道间存在一种生理调节机制,舌骨位置在维持上气道通畅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类错He儿童舌骨位置与上气道通气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揭示舌骨位置与儿童上呼吸道通气能力的关系。方法 对40例安氏Ⅱ类错He的鼻咽阻塞疾病必与正常对照组的鼻阻力测定与上下鼻咽腔,舌骨位置的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比较舌骨位置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论 舌骨对颈椎位置的稳定性与鼻咽腔通道间存在一种生理调节机制,舌骨位置在维持上气道通畅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气道阻塞是由于鼻和鼻咽疾病引起,上气道阻塞会引起头位改变,从而改变牙面生长。本文综述了上气道阻塞对牙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与头位、咽腔大小、舌骨位置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上气道阻塞是由于鼻和鼻咽疾病引起,上气道阻塞会引起头位改变,从而改变牙面生长。本文综合了上气道阻塞对牙面形态的影响主与头位,咽腔大小,舌骨位置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矢状骨面型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对182名恒牙早期青少年按ANB角大小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三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三组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垂直骨面型以及腺样体情况三组间分布一致。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三组间鼻咽段和腭咽段矢状径无显著差异;从悬雍垂尖向下,随ANB角的增大咽腔矢状径有减小趋势,Ⅱ类患者的舌咽矢状径显著小于Ⅲ类。舌骨的垂直向位置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Ⅲ类、Ⅰ类、Ⅱ类舌骨位置逐渐后移,Ⅱ类和Ⅰ类比Ⅲ类显著后位。结论 以ANB角为代表与面部矢状发育与上气道鼻咽、腭咽和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关系,而对上气道下段的舌咽和舌骨的矢状位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大小位置发育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对舌骨、舌体位置和咽腔间隙的影响,分析下颌后退与舌骨、舌体位置改变和咽腔间隙缩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于正颌手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颅颌面、气道及舌骨的立体模型,建立以蝶鞍中心(S)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测量治疗前后咽腔各段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各段容积和咽腔总容积,同时测量颏前点、舌骨点、舌根点的三维位置,分析颏前点的变化与咽腔间隙及舌骨、舌体位置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咽腔间隙呈现整体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5.72、2.76 mm(P<0.05);舌根点向后平均移动了4.04 mm(P<0.01)。19项相关性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14项,其中下颌后退量与咽腔总容积改变的相关性最强(r=0.834,P<0.01)。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舌骨后下移位,舌体向后移位;下颌后退量与咽腔间隙缩窄、舌骨和舌体位置的改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矫治原发性下颌前突畸形,对6名下颌前突患者进行了下颌骨双侧对称性去骨术,手术使下颌骨形态和位置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需要舌、咽部组织的适应。舌骨位置与下颌骨形态和位置有关的报道,使我们考虑到以舌骨作为一项有关结构来加以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观察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畸矫治后舌骨位置的变化。从而讲一步探讨外科手术对咽腔通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舌骨位置的特点及差异。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侧位定位片,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位置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舌骨位置的差异及舌骨位置与下颌平面角的相关关系。结果舌骨水平向测量指标AH-CVP和AH-C3在各垂直骨面型组均为男性大于女性,舌骨垂直向各测量指标在各垂直骨面型组几乎均为男性大于女性。AH-Or与下颌平面角正相关。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舌骨位置存在某些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舌骨位置较女性偏向前下方。舌骨位置与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采用强支抗内收前牙矫治前后对上气道以及周围结构的改变.方法 筛选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女性患者9例,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采用Dolphin Imaging 11.5软件,对照研究分析患者经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以及舌骨位置的相关指标.结果 安氏Ⅱ类患者经拔牙矫治后上颌前牙大幅度内收,下切牙唇倾度减小(P<0.05),下颌平面角以及上颌第一磨牙位置未见明显变化.上气道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体积,面积,上下界宽度以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均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而舌骨位置在垂直向上舌骨点位置没有变化,双侧舌骨体点至水平面[G(L)-X与G(R)-X]距离增大,差距有显著意义(P<0.01)矢状向上舌骨点至颏后点(H-RGN)距离减小,舌骨体点至冠状面(H Z)以及右侧舌骨体点到冠状面[G(R)-Z]距离增大,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在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并使用强支抗内收前牙后使上下颌前牙大幅度内收,面型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治疗前后患者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气道的高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并未出现明显改变.舌骨未出现明显的整体性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的容积大小和舌骨位置.方法 按标准筛出180例CBCT影像资料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每组60例.In vivo 5 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鼻咽气道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咽气道容积测量,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且下颌后缩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之间舌骨位置的评价参数H-VPS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口咽气道容积大小存在差异,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舌骨矢状位置最靠后.颌骨、气道和舌骨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43例早期恒牙各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类错之间及其与正常之间的舌骨位置加以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各种错畸形中舌骨位置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较明显的,然而又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提示舌骨位置与错畸形有关。此外,舌骨位置与下颌骨升枝,下颌颏部以及颈椎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表明在错形成过程中机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 ,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 :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华东地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颌面CT上舌骨的位置,研究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期间舌骨位置的变化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拍摄日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颌面CT中筛选出281例华东地区少年儿童的CT图像,年龄6~18岁,男141例,女140例.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4组,第1组为6~9岁(66例),第2组为10~12岁(62例),第3组为13~15岁(81例),第4组为16~18岁(72例).将CT原始图像数据通过三位图形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正中矢状面,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舌骨点前后、垂直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参数.应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骨前后向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在各年龄组均无性别差异.第3组和第4组舌骨垂直向位置有性别差异.男性舌骨前后、垂直向及相对颅底位置和女性舌骨垂直向位置与年龄呈正相关.上、下颌骨的位置与舌骨的位置相关.结论:在儿童期,舌骨位置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少年期,男性舌骨位置更低.随着年龄变化,男性舌骨位置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上、下颌骨位置影响舌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呼吸方式与舌骨位置的关系。方法:通过口鼻气流同步测定系统的随机检测,选择鼻呼吸比例≤70%(口呼吸组)及鼻呼吸比例≥95%(鼻呼吸组)的11~14岁儿童各34人,比较其头颅定位侧位片中舌骨位置的差异,及与13呼吸比例的相关关系。结果:13呼吸与鼻呼吸儿童除H—RGn(P<0.05)外,舌骨位置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未发现呼吸时口气流所占的比例与舌骨位置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呼吸方式与舌骨位置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40名正常人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呼吸道软硬组织的测量分析,初步建立了男女性別上呼吸道上、中、下咽腔大小,软腭长度、厚度,矢状面积,舌的矢状面积,舌骨相对位置的正常值和变异范围;对性別差异的分析表明:男女间在舌的长度、会厌谷与咽后壁的距离,软腭的厚度,会厌谷的垂直位置,舌骨的水平、垂直位置上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