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证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辨证分析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相似文献   

2.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临证将四诊的检查材料综合分析,进而归纳为上述的八类证候,以说明疾病的类别、部位、性质和人体邪正斗争的盛衰,这种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疾病表现常较复杂,但一般总可以八纲归类。一、表里辨证表里两纲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凡人体皮肤、肌肉、经络等部位浅在者为表,脏腑、血脉、骨髓等部位深在者为里。(一)表证为病位浅在肌肤,多为外感病初期的证候。常因六淫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八纲及八纲辨证一、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是中医认识疾病、归纳病证的纲领。具体地说:八纲实际上是提示我们从上述八个方面来分析概括疾病的类别、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以指  相似文献   

4.
按中医体系对急腹症进行八纲、脏腑和病邪的辨证,是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是中西医结合诊治急腹症的重要内容[1-2]. 1 八纲 八纲是一种基本的概括性较强的辨证基础,阴阳为其总纲,一般说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在急腹症以里、虚、实、寒、热五纲为重点.以里证、热证、实证多见,寒实证少见,虚寒证更少见,即使有也多为虚中挟实之候[3-4].  相似文献   

5.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统称“八纲”,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的过程。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  相似文献   

6.
1八纲概述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  相似文献   

7.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8.
八纲概述     
八纲概述聂耀八纲这一章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学习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里是辨疾病病位内外、病好浅深的纲领;寒热是辨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邪正盛衰的纲领;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  相似文献   

9.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10):1770-1771
<正>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正如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所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4):262+302-262
【八纲辨证】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  相似文献   

11.
1、八纲辨证的“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对性质截然相反的证候。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2、张景岳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他首先提出阴阳为二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二纲可以统六变。3、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八者并列,近代医家祝味菊等据其观点首创八纲辨证之说,沿用至今。4、任何疾病的临床表现均可分阴、阳,病变部位均可分表、里,疾病性质均可分寒、热,邪正关系均可分虚、实。5、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病症类型,找出关键所在,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为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朱起贵  朱建洪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1):487-488,497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张氏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阐发了祖国医学理论,并进一步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笔者仅就《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论述如下。1 六经参合八纲伤寒论提出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每经列有详尽的脉证及主治方药。在具体运用时,则贯穿着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试分述于下:1.1 阴阳阴阳是疾病大体属性的分类,阴阳又为八纲中之总纲。“阴”包括里、虚、寒,阳包括表、实、热。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相似文献   

13.
八纲管窥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对每一个病的诊断,都必须把四诊?集来的材料,分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作为指导治疗的方针.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的含义和它的运用,在《伤寒论》里就有所阐述.如《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里","脉微而发热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等.虽《伤寒论》提到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但没有"八纲"这个名词.一直到清末,在祖国医学书籍里还没有这个名词.如清末部头较大的医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及《中国医学大辞典》(1920年)等都没有"八纲"这个名词.自《医学摘粹》里提到了"八纲"以后,也就人云亦云,习而不察了.学术理论不论近代远代,它只要合理适当,就应当遵循,但"八纲"这个名词,我认为既不合理、又不适当.我们常常说阴阳两纲是纲领  相似文献   

14.
咽喉病的辨证施治与内科基本上是相同的。运用四诊八纲,就全身和咽喉局部的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何脏何腑病变,拟定施治原则。为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兹将咽喉病辨证施治综合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16.
刘涛  王中华  李金田  张毅  赖乾 《新中医》2018,50(3):184-186
正《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条文中涉及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相关词条。如果仅认为《伤寒论》中的虚实概念等同于与"八纲"中的虚实概,其实就忽略了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必然~([1])。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其意义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八纲辨证中所包含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意思是指疾病的本质,包含了人体一系列的证候群,与《伤寒论》中各相应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17.
“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纲领和核心,而中医是根据病人身上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症状体征,对药物或食物的反应等等,来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因此,  相似文献   

18.
正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合而为六,在《伤寒论》称之为病,其实是证,而且来自于八纲。八纲是指表、里(半表半里),阴、阳,寒、热,虚、实。其中表、里、半表半里,是属于病位的反映;阴、阳,寒、热,虚、实,是属于病性的反映。病位不离表、里、半表半里三种,病情不离阴阳二性,即所有的病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就是《伤寒论》的六经。兹将笔者运用该体系辨治小儿血液系统疾病数则验案小结如下,以飨同道。1淋巴细胞增多症刘某,男,6岁。2016年1月19日初诊:患者因3个月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系统地总结;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用“八纲”作为论治准则,并把脏腑、经络、病因、诊断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切以“证”为凭,巧妙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不同的治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机,达到康复机体的目的。《伤寒论》的这种辨证论治,因人而施的整体性综合疗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本文就正与邪、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的几个问题,阐述《伤寒论》的辨证施治纲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研究对象、病理基础、发病学以及辨证、治则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有基础发展为统一的外感热病学。还别有见地的指出:二者在发病上之有阴邪、阳邪、伤阳、伤阴之异;在辨证上之有三个主要环节(伤寒:表寒——里热——虚寒;温病:表热——里热——虚热)之别,其关键均取决于邪正相争中,体质阴阳矛盾的不同倾向性,而不是取决于外邪的差异。又从外感热病演化过程中,突出体现表实、里实、里虚三个主要辨证层次着眼,主张以阴、阳、寒、热为纲,表、里、虚、实为目,纲目结合,进而落实到相关经络脏腑气血之上,融为一体,作为统一伤寒和温病,使其成为完整的外感热病学体系之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