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 HICH)患者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无创颅内压( ICP)监测,评价其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第1、第3、第7、第14天行颅内压监测,同时检测肾功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量。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第1、第3、第7、第14天颅内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压值,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简易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57例患者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监护组将ICP的变化分为〈2000Pa,2000~3000Pa,〉3000Pa3组,并随时调整治疗。对照组根据常规经验进行术后治疗。结果监护组ICP与GCS成负线性相关性,P〈0.05。预后情况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ICP、CPP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甘露醇的应用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ICP、CP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脱水剂使用量、预后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小,GOS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根据病情调整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50例和对照组36例。微创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疗法。比较2组患者预后、甘露醇用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微创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内微创组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5周后,2组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微创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得到了提高,且微创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较好,减少了脱水药物的用量,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宏宝 《河北医药》2016,(13):1998-200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碎吸术后血肿引流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子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82例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2组均治疗7天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CSS ),血肿引流物SOD、MDA,血清IL-6、TNF-α,并发症发生率,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结果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病灶周围脑水肿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血肿引流物SOD、MDA升高( P <0.05),且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IL-6、TNF-α均降低( P <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均改善( P <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可升高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患者血肿引流物SOD、MDA,降低血清IL-6及TNF-α,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治疗中颅内压的变化,指导脱水剂的运用和调整,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HIGH)患者8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基础治疗及甘露醇;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颅内压监测,按照监测数值的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良好率为58.14%,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32.56%(x2=5.6770,P<0.05);观察组甘露醇的平均总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及脑出血复发并发症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对于HICH患者,持续ICP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脱水剂的灵活运用,并显著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明显改善预后,在脑外科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5.9%低于对照组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估甘露醇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早期变化。方法:据CT测定的出血量将37例患者分为小量(<25ml)与大量出血(>25ml)两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分别动态监测两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甘露醇前、后的Vm、Vd、PI值。结果:小量出血组用甘露醇前后90min内Vm、Vd、PI值无变化(P>0.05);大量出血组用甘露醇后15-45min内Vm、Vd升高,PI降低(P<0.05),45-90min Vm、Vd、PI值恢复到用甘露醇前的水平。结论:小量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后不影响脑前循环的供血,对颅内压的影响甚微。大量出血组输注250ml甘露醇后甘露醇可在短时间(15-45min)内使血流量增多,颅内压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45-90min又恢复,与药理学记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宋钦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80-198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脱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79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依颅内压检测结果是否使用脱水等治疗,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对脱水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伤后3个月,监测组39例,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对照组40例,良好7例,轻残7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10例.监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监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生可根据ICP监测的客观资料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甘露醇使用指征和剂量有十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接诊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另选取体检中心的40例身体指标一切正常者为健康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以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间疗效差异,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组研究对象的血浆TIMP-1、MMP-9水平。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Barthel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牋.05);而2组血浆TIMP-1、MMP-9水平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血浆TIMP-1和MMP-9水平与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754和-0.072, P <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调节血浆 TIMP-1、MMP-9水平、改善神经损伤、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血浆TIMP-1、MMP-9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及病情发展动态相关,因此二者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及病情发展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想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13,17(5):825-827
目的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根据ICP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ICP监护组在脱水剂用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中行持续ICP监护能够指导脱水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王京娥  陈燕  高山  周兴盛  乔叶红 《河北医药》2016,(18):2733-2736
目的:观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凝溶胶蛋白(GSN)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检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17例,中度36例和重度25例。根据脑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36例,中量出血组27例和大量出血组15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出院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和预后不良组35例。选择同期就诊单纯脑出血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分别为脑出血组(45例)和高血压组(35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组,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 IGF-1、HMGB-1、GSN 和 MIF 水平,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 IGF-1、HMGB-1、GSN 和 MIF 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出血面积的关系,各指标与预后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组的 IGF-1和 GSN水平明显低于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组和脑出血组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脑出血组的 HMGB-1和 MIF 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组和脑出血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 IGF-1和 GSN 水平随着神经损害程度和脑出血面积的增加而降低( P <0.01),预后良好组的 IGF-1和 GSN 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 P <0.01),而 HMGB-1和 MIF 水平神经损害程度和脑出血面积增加而升高( P <0.01),预后良好组的 HMGB-1和 MIF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 P <0.01)。并发现 IGF-1水平与 HMGB-1( r =-0.457, P <0.05)和 MIF( r =-0.536, P <0.05)呈负相关,与 GSN 呈正相关( r =0.754, P <0.05);HMGB-1水平与 GSN 呈负相关( r =-0.486, P <0.05),与 MIF 呈正相关(r =0.864, P <0.05),GSN 与 MIF 呈负相关( r =-0.758, P <0.05)。结论IGF-1、HMGB-1、GSN 和 MIF 参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判断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瑛 《海峡药学》2015,(4):206-20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香丹注射液活血化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至我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共计108例,按照入院时间排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予香丹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883)1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日1次,静点。共计21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出血量均少于治疗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出血量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脑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香丹注射液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20mg和20%甘露醇125ml,2种药物每6小时交替静脉用药;对照组给予呋塞米20mg和20%甘露醇125ml,用法同观察组。然后逐渐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入院后第1—7天通过颅内压监护仪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治疗14d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监测电解质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基本痊愈8例(32.0%),显著进步14例(56.O%),进步3例(12.0%);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20.0%),显著进步11例(44.0%),进步8例(32.0%),恶化1例(4.0%);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O%(3/25)比40.0%(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23/25)比72.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效果好,且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预后。方法选择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6个月后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中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在亚低温治疗3 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在3 d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6个月预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亚低温能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颅内压,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甘露醇合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本院131例HI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予以甘露醇常规治疗,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尼莫地平治疗,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显著改善(P < 0.05);对照组平均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和临界压力改善更显著(P <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面积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尼莫地平在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露醇合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维生素E及钙剂辅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E+钙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5噰.56%,对照组是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尿蛋白含量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是71.11%,对照组患者是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4.44%、2.22%、4.44%,对照组分别是13.33%、8.89%、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围生儿的不良结局发生率是11.11%,对照组是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维生素E及钙剂辅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与常规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中应用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7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入院至手术时间、术后甘露醇用量及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预后良好率为6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14%、预后良好率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颅内血肿、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后甘露醇用量、甘露醇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有效提升手术疗效及预后,减少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药物用量影响。方法将86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均行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监护,观察组加用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脱水药物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44%,对照组为3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内平均甘露醇用量为(781±76)g,术后1周ICP为(1.72±0.23)k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为(13.3±2.2)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30%、4.6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血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ICP监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脱水药物用量,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