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钩吻非生物碱不同极性部位的急性毒性,为进一步开发充分利用钩吻药材提供依据。方法用钩吻茎醇提取物制备非生物碱不同极性部位,经一次灌胃ICR小鼠,观察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结果钩吻乙醇总提取物取物的LD50为88.04 mg/kg。钩吻非生物碱的LD50为40.64 mg/kg。钩吻母液的LD50为4.09 g/kg。结论钩吻非生物碱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为:非生物碱脂溶性部位,醇总提取物,非生物碱水溶性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当归-川芎药对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并比较不同配比药对抗炎、镇痛作用的差异。方法将当归-川芎药对分别按照1∶1、3∶2、2∶1、3∶1的质量比例配制水煎液,用二甲苯耳廓肿胀法、蛋清足趾肿胀法检测不同配比药对的抗炎作用;用热板法、甲醛法、醋酸扭体法观测不同配比药对的镇痛作用。结果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能减轻小鼠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及蛋清所致足趾肿胀度,以1∶1配伍比例效果最佳;能提高小鼠热板疼痛痛阈值、降低甲醛疼痛舔足次数及醋酸疼痛扭体次数,以1∶1、3∶2配伍比例效果最佳。结论当归-川芎药对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不同配比之间药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五脉绿绒蒿全草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镇痛活性。方法从五脉绿绒蒿中分离纯化得到总黄酮和总生物碱,以注射醋酸后小鼠15 min扭体次数为指标,观察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镇痛活性。结果五脉绿绒蒿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均能显著降低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且总生物碱的镇痛作用优于总黄酮。结论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与总生物碱都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其镇痛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在总生物碱中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海南地不容总生物碱的镇痛抗炎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法及甲醛测痛试验观察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棉球诱导小鼠肉芽组织增生试验模型观察抗炎作用,通过胸腔白细胞游走试验研究其对炎症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应用交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测定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理,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结果海南地不容总碱能明显延长小鼠舔后足时间,减少扭体次数,降低甲醛测痛试验第一、二时相的疼痛强度;减轻小鼠耳肿胀,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肉芽组织增生,有效抑制白细胞游走,并能明显减少大鼠炎症组织中PC-E2含量。其LD50为0.569g·kg-1,95%可信限为0.519~0.623g·kg-1。结论海南地不容总碱镇痛、抗炎作用显著,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GE2的产生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小鼠急性毒性及镇痛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ICR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观察延胡索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和致死性,以Bliss法测定延胡索总生物碱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采用醋酸扭体法考察延胡索总生物碱对外周的镇痛作用,ICR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延胡索乙素组、更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更低剂量组,各组小鼠灌胃给药后1h,经腹腔注射0.6%冰醋酸0.2mL·20g-1,记录15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计算扭体次数抑制率;采用热板致痛试验考察延胡索总生物碱对中枢的镇痛作用,将筛选出的合格KM雌性小鼠80只随机分成8组,分组同上,各组于给药前重复测量痛阈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小鼠给药前痛阈值,给药后30、90、180min各测定1次痛阈值。[结果]延胡索总生物碱灌胃给药对小鼠的LD50值为473.36mg·kg-1,95%置信区间为422.34~532.58mg·kg-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延胡索总生物碱各剂量组对小鼠扭体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更低剂量组外,延胡索总生物碱各剂量组镇痛作用均优于延胡索乙素(P<0.01,P<0.05);除更低剂量组外,延胡索总生物碱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P<0.01,P<0.05),各组痛阈值随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给药剂量达到120mg·kg-1后,痛阈值基本不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结论]延胡索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钩吻素己和1-甲氧基钩吻碱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钩吻生物碱单体,以氯仿-甲醇-0.1 mol/L HCl(4∶4∶2)为溶剂体系;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所提产物的质量分数;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确证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300 mg钩吻总碱中经过一次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获得19.4 mg钩吻素己和21.2 mg 1-甲氧基钩吻碱,质量分数分别为95.4%、98.6%;经过电喷雾质谱及核磁共振的结构鉴定分析,证实分离得到的两种生物碱分别是钩吻素己和1-甲氧基钩吻碱。结论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可高效分离纯化钩吻素己和1-甲氧基钩吻碱,为钩吻生物碱的研发提供了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筛选出活性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实验模型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模型对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抗炎活性的考察。结果玉叶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可显著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及由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1,2,3h的足肿胀度(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则作用不显著。结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为玉叶金花水提物抗炎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的甘草-大戟配伍煎剂对肝癌腹水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1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大戟与甘草不同配比(1∶0.5、1∶1、1∶2和1∶4)、大戟单煎和甘草单煎共8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小鼠腹腔均接种制备肝癌腹水小鼠模型,并分别灌胃给药12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2d后检测体质量、腹围、腹水量和肝肾指数,筛选甘草对大戟抗肝癌腹水药效影响显著的配比条件,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肾组织的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和肾加压素受体(Renal vasopressin receptors-2,V2R)的蛋白含量,采用生化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尿肌酐(Cr)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戟单煎组和大戟∶甘草1∶2组的腹水量、腹围和体质量显著减少(P<0.05~0.01),并降低肾组织AQP2和V2R的表达(P<0.05~0.01),其中,大戟∶甘草1∶2组能增强大戟单煎组的作用(AQP2:P<0.05,V2R:P<0.01),而大戟∶甘草1∶4组则降低单煎组的作用(AQP2:P<0.05,V2R:P<0.01)。结论 大戟防治小鼠肝癌腹水的作用可能会因不同比例甘草的配伍而改变:或增强或被抵消,且相关变化可能与其有效调节了肾组织内的AQP2和V2R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草乌中主要毒性成分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探讨诃子-草乌不同比例配伍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阐释配伍减毒的原理.方法 采用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采用Extend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05%氨水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流速1 mL/min.结果 诃子-草乌不同比例(草乌单煎、0.5∶1、1∶1、2∶1、3.3∶1、5∶1)配伍合煎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在水煎液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状趋势.在诃子-草乌(2∶1)合煎液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最大,在诃子-草乌(5∶1)合煎液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最低且低于单煎液.结论 诃子-草乌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具有很大影响,一方面促进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溶出,另一方面在诃子配伍比例较高时,又加速了生物碱的水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玉叶金花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电位返滴定法,以水杨酸为对照品,测定样品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测定了广东省10个不同产地及广州地区不同月份采集的玉叶金花药材,总有机酸质量分数在2.10%~8.65%范围内(RSD值为0.02%~0.17%,n=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作为玉叶金花药材总有机酸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脉紫菀抗慢支组分平喘作用的最佳配比及其毒性。方法合格豚鼠72只,体质量(300±20)g ,雄性,分为空白组、氨茶碱组(0.047 g/kg )、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不同配比组(8∶1、4∶1、2∶1、1∶1、1∶2、1∶4、1∶8,0.38 g/kg )。各组连续灌胃给药3 d ,每天1次,采用His‐Ach雾化引喘法通过诱咳引喘仪优选最佳配比;制备豚鼠离体气管环标本,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考察豚鼠平滑肌条在正常克氏液条件下加入氯化乙酰胆碱(Ach)后的收缩变化,以及其他组分别在Ach致平滑肌收缩最明显时,加入氨茶碱(1.25 mg/mL )后的平滑肌舒张百分率。采用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考察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的急性毒性。结果较之空白组,氨茶碱组、其他各给药组的致喘潜伏期延长显著(P<0.05),其中1∶1、1∶2、1∶4组与其他配比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又以1∶2组引喘潜伏期最长。氨茶碱组与各配比组均能明显松弛Ach导致收缩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其中氨茶碱组舒张百分率最大(24.12±1.20)%,各配比组舒张百分率不及氨茶碱组( P<0.05),但以1∶2组与之最接近。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对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300、345、325 g/kg。结论在给药总量恒定的情况下,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1∶2平喘解痉作用明显,其总黄酮、总皂苷及1∶2配比的急性毒性实验未显示明显的毒性作用,安全性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钩吻素子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成功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钩吻素子高(20mg/kg)、中(4mg/kg)、低(0.8mg/kg)剂量及阳性对照药吲哚美辛处理组(10mg/kg),每组12只,另设置12只未免疫正常小鼠为对照组。建模后第8天起,以灌胃方式给药,每天1次,连续10d。以小鼠体质量、注射足厚度、热辐射痛阈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为指标,观察钩吻素子的治疗作用。结果小鼠建模后出现显著的体质量减轻、注射足厚度增加、热辐射痛阈下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关节结构破坏、滑膜增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钩吻素子灌胃后,小鼠体质量增加,显著高于模型组,注射足厚度显著小于模型组,PWTL显著高于模型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显示钩吻素子处理组小鼠踝关节的炎性细胞浸润及滑膜增生、骨质破坏等得到改善。结论钩吻素子对小鼠的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瓜头生物总碱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研究老瓜头生物碱的急性毒性及镇痛、抗炎作用。方法 应用扭体法、热板法观察老瓜头生物碱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应用蛋清致大鼠足趾肿、大鼠棉球肉芽肿及对大鼠足趾炎症组织内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观察老瓜头生物碱的镇痛、抗炎作用。结果 老瓜头生物碱对小鼠扭体次数,热板法对小鼠舔足时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大鼠棉球肉芽肿及对大鼠足趾炎症组织内PGE2的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老瓜头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此作用与抑制炎症组织内的PGE2有关,此作用的强度与吲哚美辛、氢化可的松相似或略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钩吻被多种药用真菌固体发酵后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运用双向固体发酵的原理与技术,将钩吻生品作为"药性基质",灵芝、云芝、茯苓等5种不同药用真菌分别接种到灭菌的钩吻"药性基质"上,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得到钩吻"药性菌质"。采用HPLC法对发酵前后钩吻中钩吻碱甲、钩吻素子、钩吻素己、钩吻绿碱、胡蔓藤碱乙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同一发酵条件下,5种不同真菌对钩吻的发酵情况有所不同,"药性菌质"中各生物碱成分含量与钩吻生品相比,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的趋势,且色谱图中显示出一个新产生的未知成分。结论双向固体发酵后,菌丝体生长良好的钩吻发酵物中钩吻生物碱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明显变化,该法可能对钩吻的减毒增效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川芎天麻镇痛、镇静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按析因设计的方法设置16个不同的配伍比例。采用热板法与醋酸扭体法来观察各配伍比例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旷场实验与悬尾实验来观察各配伍比例对大鼠的镇静作用。[结果]川芎∶天麻为1∶3(3 g/kg)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在热板实验中的痛阈值(P0.01);川芎∶天麻为1∶4(3 g/kg)可以显著减少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溶液后的扭体次数(P0.01);川芎∶天麻为1∶4(2 g/kg)可以显著降低大鼠在旷场实验仪中的自主运动活性(P0.01);川芎∶天麻为0∶4(2 g/kg)可以显著缩短大鼠在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1)。[结论]川芎、天麻配伍可以对小鼠和大鼠产生镇痛、镇静作用,其中川芎、天麻最佳配伍比例为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冷水七总皂苷对小鼠疼痛的影响,并确定其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镇痛实验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灌胃不同剂量的冷水七总皂苷后小鼠的痛阈值和扭体反应的次数。结果冷水七总皂苷高、低剂量组小鼠痛阈值明显增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冷水七总皂苷对小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是冷水七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仿皮肤给药途径观察腰宝袋内装药物的镇痛,抗炎作用,检测其皮肤刺激,过敏,急性毒性。方法:分别用热板法,扭体法检测腰宝袋内装药物对小鼠的痛阈值和扭体次数的影响,小鼠耳肿胀法检测其对抗二甲苯致小鼠耳的炎症反应;检测药物外用于杂种豚鼠后有无过敏反应;外用于家兔后组织器官有无毒性反应及皮肤刺激。结果:腰宝袋内装药物显提高受试动物的痛阈值(P<0.01),降低扭体次数(P<0.01),但不及灌胃给药的安乃近组;能对抗二甲苯致炎反应优于对照的地塞米松组(P<0.01),局部外用无皮肤刺激,过敏与急性毒性反应。结论:腰宝袋内装药物皮肤外用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作用,无皮肤刺激,过敏和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丸对缩宫素诱发小鼠痛经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取KM小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少腹逐瘀丸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灌胃给药同时灌服乙烯雌酚,连续7天。末次给药30min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缩宫索,观察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变化,小鼠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小鼠血浆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少腹逐瘀丸能够明显抑制缩宫素诱导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P〈0.05),使痛经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浆TXB2含量(P〈0.05),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P〈0.01),明显升高血清SOD含量(P〈0.05)。结论:少腹逐瘀丸对缩宫素诱导小鼠痛经模型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TXB2/6-Keto—PGF1α比值、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比例按1∶1配比,不同浓度芍药甘草汤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方法,选择生理盐水组为阳性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和阿司匹林为西药对照组。结果: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比例按1∶1配比,不同浓度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著性抑制作用,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比例按1∶1配比,不同浓度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比例按1∶1配比,不同浓度的芍药甘草汤具有很好的镇痛抗炎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钩吻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总量测定方法及其中主要成分钩吻素子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与氯仿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总生物碱;采用碱性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法分离钩吻素子并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别。结果 从钩吻中分离得到了无色棱柱状钩吻素子晶体。结论 本实验所采用的提取钩吻总生物碱及分离钩吻素子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