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出现知晓病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不若乙醚麻醉那样有完善的麻醉分期,尤其辅助应用肌松药,更增加了判断其麻醉深度的困难。已有全麻知晓病例的报道,并提出对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重新评价。为此,我们随机调查了102例接受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的术后病人,现将情况及出现的知晓病例报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异氟醚全麻深度的多指标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箭毒和新的麻醉技术的应用,乙醚麻醉分期已不再适用,急需寻找新的方法判断麻醉深度。本研究通过观察60例在模拟刺激和手术刺激下异氟醚0.4-1.6MAC呼气末浓度与脑电频率和波幅、额肌电波幅、手指动脉收缩和舒张压,肱动脉收缩和舒张压,批端容积波波幅,心率,诱发性食管下段收缩性,吸呼末氧浓度差,呼末二氧化碳浓度12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上述各指标在全麻深度判断中的作用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在围术期对机体应激、炎性、免疫等方面的影响。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稳定循环状态,减少并发症,使病人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麻醉效果更为可靠,术毕清醒快,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病人咳嗽咯痰,并且能减轻围手术期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丙酚麻醉时意识状态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麻知晓和麻醉后回忆的发生率虽然只有 0 2 %~ 0 7% ,但可导致病人术后严重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失眠、噩梦、精神紧张、自杀倾向 ,手术后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 3] 。因此 ,如何预防和监测全麻知晓和全麻回忆是麻醉领域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临床症状 (出汗、流泪、瞳孔散大 )不能判断病人是否知晓[4] 。研究表明数量化脑电图可监测异丙酚镇静水平和切皮时的麻醉深度[5 ,6 ,7] 。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脑电图双谱分析技术监测单纯静注异丙酚后 ,病人由清醒→意识消失→意识恢复过程中脑电图 (EEG)变…  相似文献   

5.
全身麻醉辅以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丙泊酚静脉全麻和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联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麻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择期胃全切除术病人100例,年龄34时间较长,拔管也晚,术后也需另行处理。因此,近年来主张上腹部手术采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取长补短。笔者体会到采用丙泊酚为主的全麻与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施行上腹部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止痛完善,全麻和局麻药用量显著减少;②术中血流动力学调控较便易;③术后清醒完全;④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全麻与硬膜外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将70例接受LC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联合全麻组,各35例。结果联合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毕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LC,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MAC和Stew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5%利多卡因10~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C_7~T_8。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5mg·kg~(-1)和氯化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安氟醚维持麻醉,两组术中安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维持呼气末安氟醚浓度0.5 MAC 15 min,然后用快速洗出方法洗出体内安氟醚,记录睁眼时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并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全麻组清醒MAC为(0.40±0.06)%,Steward苏醒评分为4.20±0.04;联合组清醒MAC:为(0.25±0.05)%,Steward苏醒评分为4.80±0.06。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浓度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8.
三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和两者结合应用等 3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麻醉管理对循环、呼吸及围手术期清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LC 6 0例分为 3组。静脉全麻组(GA组 )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CEA组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GA +CEA) ,于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min、术毕纪录MAP、HR、Peek、PetCO2 、SpO2 、SEF ,以及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 (PONV)发生例数及术后 8h内的平均VAS评分、GA组和GA/CEA组异丙酚的平均用量。结果 :CEA组麻醉后MAP下降明显 ,GA和CEA组CO2 人工气腹后Peek、HR、MAP、PetCO2 明显增加 (p <0 0 5 ) ,CEA组SpO2 下降。术中GA/CEA组SEF大于GA组、且围手术期清醒质量较好。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 ,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云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2):885-886
一、如何理解麻醉深度的定义 Anesthesia(麻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病人对外科手术的伤害性刺激不能感知的状态 (Anesthesia is the state in which a patient is insensible to the trauma of surgery)。历史上,曾用一种麻醉药(如乙醚)的不同浓度来抑制意识和各种不良反应,体现在经典的Guedel(1937)乙醚麻醉分期。从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胸科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Ⅱ组)。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Ⅱ组先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稳定后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于术前30 min时、术中10 min时、术后10 min时记录患者的SBP、MAP、DBP、HR、SpO2。术毕记录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并记录气管导管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10 min(T3)及20 min(T4)的RSS镇静评分。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及术后10 min时SBP、MAP、DBP和HR降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显著缩短,T1-4时RSS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1.
近似熵: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麻醉学发展150多年以来,由于肌松药的应用、全麻药物的更新及全身麻醉技术的发展,早期根据临床体征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已不适用,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一直悬而未解,甚至给全身麻醉定义也不简单。1987年Prys—Roberts提出全身麻醉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能抑制躯体和内脏的感觉成分;而意识的消失是全或无的,故全麻不存在深度。低浓度的吸人或静脉麻醉药即可消除意识,判断麻醉是否合适的标准是确保病人没有回忆。也有学者认为麻醉深度的监测确切地说是麻醉意识深度的判断,至于镇痛、肌松、自主反应的抑制不是麻醉的组成部分,应视为麻醉必要的辅助措施。至于意识是全或无的还是渐变的目前也无定论,可以认为不管其怎样定义,我们应该认识到麻醉是有恰当、过量和不足之分的,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根据病人体征、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等,但各有优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作为金标准。1998年BIS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的指标,进入临床应用和研究阶段。近来国外有人用近似熵(ApEn)对脑电图进行计算处理后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其实质和BIS一样也是脑电图的蛤测,只是处理方法有异。本文参阅有关文献对新出现的监测方法一近似熵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潜伏期听觉甩电位与麻醉深度的判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与多种全麻药有线性相关关系;并受手术刺激的影响而变化;以及与术中认知功能和对麻醉中事件的清楚记忆和模糊记忆有关,表明MLAEP是判断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特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也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应激反应、病人术毕清醒时间及清醒质量的影响.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完善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行胆总管探查术的麻醉方式。方法30例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胆总管占位拟行胆总管探查术,随机分为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A组)和单纯全麻(B组)两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插管、切皮、拔管各时段观察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期BP、P、EKG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对而言A组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麻药用量小,清醒快,拔管早,术后躁动少。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行胆总管探查术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5~60岁,体重55~6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Ⅱ组先采取脊椎-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稳定后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维持状态熵45~60.于入室后、气腹完成、气腹后10 min、术中持续牵拉子宫、拔除喉罩和拔除喉罩后10 min(T0-5)时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浓度,术毕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观察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药物情况,术后48h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T3-5时血浆AE和NE浓度、T3,5时血浆DA浓度降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躁动和追加镇痛药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术后48 h时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时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全麻.  相似文献   

16.
于30例病人中观察了静吸复合全麻中的脑电改变,发现随着麻醉的由深转浅,脑电依次表现为“抑制”和“活化”的双相性改变。据此可准确地,客观地判断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深度。此外还观察到,在脑电的“活化期”,血压、心率波动大,提示麻醉中应维持一定深度,以避免麻醉意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将34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7例。对照组予全麻方式,观察组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的全麻用药剂量和效果。结果观察组全麻用药剂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MA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减少胃癌根治术全麻用药剂量,缩短术后患者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麻醉效果,并与单纯静脉全麻比较。方法:随机将LC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静脉全麻)与观察组(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气管插管后或硬膜外平面固定后期气腹前)、气腹后5min及术毕时的SBP、DBP、HR、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例数及8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苏醒质量、PONV、8h平均VAS评分及异丙酚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C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的干扰小,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全麻深度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乙醚麻醉分期之后数十年来,全麻深度判断的研究从未停止,也未解决。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和仪器监测两方面。前者有:呼吸、循环、眼、皮肤、消化道和骨骼肌体征,是临床判断的基本方法。其缺点是过于粗略、影响因素多,可靠性受限。近年来仪器监测发展迅速,其中有:药物摄取监测、指端容积描记图、手指动脉血压、皮肤电阻、眼球震颤、食道下段收缩性、肌电图、脑电图和诱发电位,都多少与全麻深度相关,但因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无一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多指标综合监测或许可提高准确性,而高度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的脑电图监测可能较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局部浸润麻醉截骨矫正脊柱畸形:(8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往在脊柱畸形截骨矫正术中多采用全麻插管,对脊髓功能的观察借助于唤醒试验,或诱发电位监护。作者在85例全脊柱截骨加器械矫正的大手术中一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病人恢复顺利。最大的优越性是病人清醒可随时询问病人两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术中对脊髓的任何碰触或牵拉,病人都能及时正确的向术者提示,这在围绕硬膜管做环形截骨术中是最可信的依据。唤醒试验的确是马后炮,诱发电位虽然能较早显示在波型图象上,但术者对图象的判断和下一步该采取的措施常常犹豫不决。我们认为,只有清醒病人的回答和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