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造口术是指低位直肠癌、结肠癌引起的梗阻,先天性直、结肠肛门畸形,某些直、结肠外伤及严重的炎症性结肠病变,在治疗原有疾病的基础上,行手术治疗不能保留肛门或不易行D-期肠吻合而把病变以上的肠管拉出腹腔,将开口缝于腹壁,用于排泄粪便.  相似文献   

2.
先证者 ( 3) 男 ,38岁 ,已婚。因大小便困难 1月余入院。患者自 19岁出现便血 ,32岁时在新疆军区某医院行肠息肉切除直肠吻合术 ,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变 ,因输血产生多种抗体 ,在家族中寻找相合血液时发现该家族为肠息肉恶变。入院后病理检查提示 :肠息肉恶变 ,行肛门结肠全挖回肠人工造瘘术。家系调查 (图 1) : 1 、 1 、 3分别为 31岁、31岁、34岁开始便血 ,于 40岁、39岁、44岁便血致极度贫血死亡 (均未入院治疗 )。 1 ,40岁 ,19岁时大便困难入院。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变可疑。 2 9岁时行肛门结肠全挖回肠人工造瘘术 ,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多层探测器螺旋CT的广泛应用,已使胃肠道等空腔脏器的CT检查成为可能。 目的:通过结肠充气CT结肠造影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对结肠病变检出的有效性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方法:38例患者导泻后经肛门注入适量空气,行多层螺旋CT扫描,再经工作站对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的冠、矢状面图像、表面重建、透明重建、仿真内窥镜和管腔展开图像,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上述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肠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和肠外表现,并与电子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和结论:除1例为家族性息肉病外,其余37例患者共检出17枚息肉、20个结肠肿块和5例结肠炎性病变。对3种类型病变的检出率,多平面重组分别为82%、100%和100%;仿真内窥镜分别为100%、100%和80%;表面重建分别为41%,90%和40%;透明重建分别为47%、90%和40%。管腔展开技术对所检病变的显示率达100%。二维图像可对结肠病变准确定位并精确测量大小,在显示结肠病变肠外表现方面的优势明显,仿真内窥镜的敏感性较高,管腔展开技术又进一步避免了检查盲区,表面重建和透明重建在显示结肠全景方面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结肠造影( MR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7例结肠病变患者的MRC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并将MRC诊断结果与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例行肠道准备,经肛门注入生理盐水1200~1800 ml后,行多方位、多序列MR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167例患者MRC诊断正确147例,误诊15例,漏诊5例。 MRC诊断的准确率88.02%。结肠恶性肿瘤的MRC主要征象为肠壁局限性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多伴有肠腔狭窄;结肠良性肿瘤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边缘较光整;结肠炎性病变MRC表现为不均质肿块或肠壁广泛增厚,境界不清。结论:高质量的MRC图像对结直肠病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改真 《医学信息》2007,20(4):379-381
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以往我院采用的手术方式均为开腹切除病变肠管,手术创伤大,而且增加腹腔污染机会,术后易并发肠粘连。自2003年2月,我院采用不开腹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并切除的术式,达到根治巨结肠的目的,此术式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无腹部疤痕,特别适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现将我院21例经肛门巨结肠切除术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位直肠癌自体肠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的功能结果。方法:从1996年10月~1998年12月,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自体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术,在齿线处行结肛吻合,均没有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为4~7cm。结果:术后仅1例吻合口复发,无远处转移,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术后三个月肛门括约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2.1%。结论:本术式在充分根治的基础上,符合肛门排便的三个基本功能:括约、感觉和储存功能,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21三体患者胃肠道畸形的发病率较高,但合并肛门闭锁,巨结肠症及Down氏综合征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病例早产女婴,出生当日查体发现患儿肛门闭锁但无阴道瘘或前庭瘘,亦无明显的心脏畸形,即行乙状结肠近端造口术。术后造口功能迅速恢复,患儿体重增加,不久出院。2个月时,远端结肠X线拍片显示盲端无瘘管,采用不经腹会阴前矢状通路进行肛门重建,患儿很快痊愈。几周后闭合瘘口,而后粪便成形,每日3~5次。造口处肠段病理检查提示肠壁无神经节细胞,嘱定期复查。5个月时,患儿发生大肠梗阻,直肠指检发现肛门口松驰,可顺利…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肛门为治疗肛门失禁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现有的人工肛门没有感知和反馈功能。患者只能通过习惯而不是肠内容物的实际情况排便。因此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系统的研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研制能感知和反馈肠内容物量和压力变化的人工肛门感知系统。 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向20只新西兰兔近结肠远端10 cm肠管内注入不同体积的模拟气体、液体、半流体、固体肠内容物,并测量肠管和压力感应套囊的压力变化,分析4种状态肠内容物体积与肠管压力和压力感应套囊压力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肠管内压力和套囊压力随肠内容物体积的增加而增大,套囊压力与肠内容物体积和肠管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通过实验证实,该生物反馈式人工肛门感知系统能有效的反映肠内容物的多少和肠内压的变化,是解决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的有效策略,为生物反馈式智能人工肛门的研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由神经嵴细胞衍生的肠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基因异常编码会影响神经嵴细胞在消化道中的迁移、增殖、分化或存活,导致远端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神经嵴细胞和周围环境的调节涉及各种基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机制。因此,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过程。本文综述了参与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机制,总结了主要的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模式,如RET、EDNRB、DNA甲基化等促进神经嵴病变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至今为止先天性巨结肠发病原因的主要机制,为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彭东浩  陈达成 《医学信息》2008,21(3):396-397
目的 探讨结肠灌洗在结肠癌并肠梗阻手术中应用.方法 23例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21例行结肠灌洗1期肠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21例全部治愈,无吻合口瘘.结论 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行结肠灌洗1期肠切除吻合手术.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能达到根治效果,只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妥当处理,是安全易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所致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Lop构建小鼠便秘模型,采用大黄素处理便秘小鼠。统计小鼠在2 h观察期内的排便频率,收集粪便并检测粪便含水量;通过钡餐法检测肠通过时间;通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NO含量;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1,VIPR1)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4型受体(5-HT_4受体)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c-Kit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黄素可显著增加便秘小鼠在观察期内的排便次数以及粪便含水量(P0.05或P0.01),显著降低粪便的肠通过时间和血清NO水平(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大黄素可减轻Lop引起的结肠组织炎症渗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黄素显著降低便秘小鼠结肠组织中VIPR1表达水平(P0.01),显著增加5-HT_4受体表达水平(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黄素可显著降低小鼠结肠组织中TRPV 1和NOS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增加GDNF、BDNF、c-Kit和SCF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大黄素通过修复肠神经系统失调进而缓解Lop诱导的便秘。  相似文献   

12.
肠造口患者粪便的收集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粪便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如果粪便收集不当,从造口处外溢,导致肠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8年1月至12月,我们护理了结肠造口术后患者4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因素(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醋酸直肠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复合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寻找IBS-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作用环节和靶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与模型(model)组,以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直肠醋酸刺激及番泻叶灌胃诱导IBS-D大鼠模型。对大鼠进行一般行为学观察、粪便Bristol评分、粪便含水量测定及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压力阈值并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测定大鼠肠组织内源性代谢物的表达,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潜在差异代谢物,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评分与AWR评分压力阈值显著降低(P<0.05),粪便Bristol评分及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上皮细胞未见脱落,无炎症细胞浸润,无水肿,肌纤维结构紧密,杯状细胞大小整齐,隐窝和绒毛无消融现象。在大鼠结肠组织中鉴定出76...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患者尽量实施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手术,但部分患者仍需要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永久性结肠造瘘术.虽然保全了病人的生命,却忽略了患者的自我完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对198例结直肠癌肠造口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掌握改道后的日常生活及自我护理,恢复肠造口患者社会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51例便秘小儿肛门直肠测压,了解便秘小儿肛门直肠压力与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的关系.方法使用MMS(胃肠动力监测系统)UPS-2020系统,对51例便秘小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时患者处于清醒、非麻醉状态,不用影响直肠功能的药物,不进行肠道准备.测量肛管的静息压、长度及其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结果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40天,最大16岁,平均年龄3.7岁; 经外科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共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其肛管的静息压(平均)为220mmHg,平均高压带长度为3.1c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减弱或消失, 直肠敏感性减低;平均气囊注气96mL.其余32例病人,其肛管的静息压(平均)为120mmHg, 平均高压带长度为2.1c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存在,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好;平均气囊注气46mL出现不适感觉,平均气囊注气66mL不能耐受.结论先天性巨结肠肛管的静息压升高,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减弱或消失,是诊断短型和常规型先天性巨肠可靠方法,在手术前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将125Ⅰ粒子通过手术或微创方式植入患者病变 体内或瘤区,实现对病变组织的低剂量、持续性、长 时间的放射治疗,可达到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的目 的。自2003年12月-2004年8月,我院有直结肠 癌患者81例,男49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61.3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患儿男性,5岁.因肛门排尿4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尿液中有粪便排出,在当地医院诊为先天性肛门闭锁,给予肛门成型术,术后患儿能自行排便,大便稀薄,尿道外口无尿液排出。再次医诊为膀胱直肠瘘,因多种原因(经济、年龄等)未行治疗。今年5月,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患儿神志清,营养发育差,比同龄儿童矮小。头部及器官未见异常,心肺正常。腹平坦,柔软,肝脾不大,无压痛,无包块。阴茎短小,向腹侧弯曲,尿道外口位于阴茎根部。阴囊空虚,未触及睾丸,左腹股沟区触及花生米大小肿块,压痛。对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探讨肠造口术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1例行术前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对直肠癌综合治疗中肠造口术的选择和肠造口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放化疗后64.9%的患者T期下降,病理完全缓解率21.6%,3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肠造口手术,其中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29例,回肠袢式造口术8例,3例患者因术前放化疗过程中出现肠梗阻症状而先期接受了远、近端结肠分别造口术以暂时转流粪便,全组术后出现造口旁疝和造口狭窄各1例,造口旁感染2例,无造口相关手术死亡。结论在直肠癌综合治疗过程中,结肠造口术可减低梗阻肠段压力,解除肠道梗阻,确保综合治疗的顺利完成;而回肠造口术可促进综合治疗后保肛手术中远端结直肠吻合口的愈合,减少吻合口漏带来的风险。图2参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的结果和治疗经验,为临床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左半结肠梗阻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39例,其中直肠上段癌17例,乙状结肠癌7例,脾曲或近脾曲癌13例,乙状结肠扭转伴坏死2例。术前积极处理,有效的结肠灌法,一期病灶切除,行结肠端端吻合术。结果39例病例中有38例痊愈出院,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2例切口皮下脂肪液化,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术后2 d死于肺部感染,存活5年以上12例。结论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加强手术后护理,左半结肠急性梗阻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结肠肠内容物含有大量的细菌 ,并易发生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等急腹症 .而急诊结肠手术无法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 ,过去多采用二期手术或分期手术方法 ,以策安全 ,但二期手术延长住院时间 ,癌肿有播散的可能 ,并有粘连给二期手术增加难度等 .我们对2 8例急性梗阻性结肠癌进行一期手术 ,效果良好 .现将有关围术期处理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4 0~ 69岁 .并发急性肠梗阻 2 7例 ,急性阑尾炎 1例 .肿瘤位于右半结肠 19例 ,左半结肠 7例 ,横结肠 2例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急性肠硬阻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