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综述片剂分剂量的原因、存在问题及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工作实践综述。结果:片剂分剂量的原因有:弥补剂量规格的缺乏、灵活地调整给药剂量等,存在的问题有:分剂量不准确、某些片剂不适合分剂量等。结论:临床用药时充分考虑片剂和患者的特点、研制容易分剂量的片剂等措施能降低分剂量的风险,减少用药错误。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21):3009-3012
目的:调查我院新生儿科常需分剂量口服的片剂品种及使用频率,探讨片剂分剂量的可行性方案,为临床精准化、个性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院2017年7月1日-2018年11月30日新生儿内、外科住院患儿使用片剂品种的全部处方,分析各片剂分剂量使用的频次,检索有关片剂分剂量的文献报道,对常需分剂量的口服片剂的溶解性、稳定性及推荐分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本次调查共涉及常需分剂量的口服片剂有16个品种,共计分剂量达2 149频次。分剂量使用频次排前3名的品种分别为维生素B_2、左甲状腺素钠片、熊去氧胆酸片,占分剂量总频次的80.3%;经查阅文献后制订了分剂量方案的实施流程,并总结了常用分剂量片剂的分劈方法,同时建议临床应通过综合评价片剂和患儿的特点来决定片剂分剂量方案。结论:片剂分剂量在我院新生儿科临床普遍存在,本文总结的将片剂临时调配成口服液体型药品的方法可在必要时为药师提供参考,以满足临床个体化的用药需求。  相似文献   

3.
缺乏儿童适宜剂型和规格的药品是目前儿科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此导致药品分剂量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极为普遍。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指南规范,我国儿科药品分剂量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分剂量药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临床用药安全隐患。本文从儿科药品分剂量的需求、风险、政策法规和职业暴露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儿科药品分剂量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结合经验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包括鼓励开发儿童适宜药品、评估风险、完善制度保障、探索新设备新技术、优化院内药品目录、加强宣传等,为我国儿科分剂量工作施行同质化管理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儿童口服片剂分剂量的准确率,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基于品管圈活动,分析探索存在的问题与可行的改进措施,采用PDCA循环流程,通过比较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片剂分剂量的准确率评价改进方法并制订规范化作业书。结果:分剂量过小和操作不规范是导致儿童口服片剂分剂量差错的主要原因,采用磨粉分装与规范化操作培训考核后,分剂量准确率由80.0%提高至95.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解决分剂量准确率较低的问题,通过磨粉分装与规范化操作培训考核可以提高儿童口服片剂分剂量的准确率,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彭静  李思婵  徐华 《医药导报》2021,(2):262-264
目的介绍利奈唑胺片分剂量的方法,分析其科学性,为患儿临床精准用药提供药学服务。方法采用先分劈储存,临用时固体药品液体化的方法,处置临床5例患儿服用小剂量利奈唑胺片的问题。结果临床药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利奈唑胺片分剂量问题,使患儿服用利奈唑胺片剂量尽可能精确、经济,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在解决临床个性化药物治疗相关问题时能根据药品的性质、处方特点和用药需要,采用合理的药学技术正确处置片剂分剂量问题,以保证药品稳定,服用安全有效;利奈唑胺片剂分剂量为权衡利大于弊时的无奈之举,亟待开展片剂临时调配处方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院片剂分剂量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片剂分剂量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中3天的住院医嘱信息,统计分析分剂量使用的片剂品种、分包规格、使用频率等;对使用频率高的三种分剂量药品进行平均重量、重量差异、合格率分析。结果:该院片剂分剂量使用情况普遍存在,涉及12个类别、98种药品。三种分剂量药品的平均重量保持稳定,1/2片剂量可保证准确性,但磨粉小剂量分包的合格率低。结论:片剂分剂量使用存在剂量不准确等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及医院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儿科用药药品分剂量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的经验,从剂型、品种、包装、规格、可替代药品等方面,对分剂量的不同策略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药品分剂量的策略包括液体制剂替代固体制剂,片剂中尽量选择有刻痕、胶囊型、直径较大的品种,选用容易分剂量的包装,选用规格小的包装,选用可替代且容易分剂量的药物等。结论:药品分剂量的策略灵活多样,需要全面考虑药品的剂型、生产工艺、包装、规格等多种因素,必要时可选用可替代的其他药物或制备临用制剂以弥补儿童专用剂型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各种药物片剂尽管有不同的规格,然而和患者不同的病情需要和个体差异相比,远不能满足。为了调整剂量,常需要将药片分劈使用。然而,这种做法却存在剂量和质量隐患,为了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片剂分劈使用情况进行调  相似文献   

9.
王志鹏  朱健恩  刘亮辉  陈璐  魏理 《今日药学》2020,(4):272-274,278
目的调查我院儿科门诊片剂分剂量使用情况,探讨分剂量药学门诊对儿科分剂量用药的影响,为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调取2019年8月儿科门诊处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随机筛选40位患儿作为对照组,并在分剂量药学门诊中随机筛选40位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予以药学干预,对照组不作干预。定期进行药学随访。结果2019年8月儿科门诊片剂分剂量处方占当月总处方量的17.48%,其中片剂分剂量为成人规格的1/2片占81.17%,低于成人规格的1/4片占4.79%。分剂量药学门诊儿科片剂分剂量药品共计142例,片剂分剂量低于成人规格的1/4片占88.73%。用药依从性方面,观察组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4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结论分剂量药学门诊由专业药师负责片剂精准的分剂量操作,为患儿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指导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福州总医院住院患者分剂量使用抗癫痫片剂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福州总医院2017年6~12月口服抗癫痫药物片剂的217名患者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不同抗癫痫药物分剂量使用情况及使用分剂量抗癫痫药物患者年龄、使用科室、不同癫痫药物分至不同剂量的情况。结果 分剂量使用抗癫痫片剂使用率为30.73%,分剂量使用率最高的药物为苯巴比妥,分剂量使用最高的科室为新生儿病区,丙戊酸钠缓释片分剂量的使用最多,均分至1/2片。结论 福州总医院抗癫痫药片剂分剂量的使用基本合理,药师应对片剂分剂量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行全程的药学监督,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别嘌醇片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临床特征、相关规律及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3年关于别嘌醇片所致ADR/ADE的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符合标准的病例8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中老年患者为主,61~70岁患者构成比最高(27例,31.40%);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用药后1个月内发生(79例,91.86%);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出现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不良反应以皮肤系统构成比最高(74例,61.67%),在皮肤系统损害中主要表现为重症药疹(36例,48.65%),预后效果较差。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并掌握别嘌醇片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安全用药,并加强临床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儿童医院螺内酯片的使用情况,探讨可改善螺内酯片分剂量现状的可行性方案,满足儿科临床精准化、个体化的给药需求。方法 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住院患儿使用螺内酯片(每片20 mg)的医嘱,分析患儿年龄、分剂量规格、就诊科室分布及常用分剂量给药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检索与团队实践探究适宜对策。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11 239条使用螺内酯片医嘱,其中分剂量医嘱占比83.91%;在分剂量医嘱中,呈现年龄段小,分剂量规格多,用药专科性强,用药时间长等特点。制定药品分剂量操作规范、借助合适的分剂量工具,有助于提高分剂量操作的准确度,减少给药剂量不准所导致的不良事件;而临时调配液体制剂和医疗机构制剂的探索,有助于提高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实现个体化给药。结论 本研究以探究螺内酯片剂适宜分剂量方案为例,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团队实践与文献检索分析探究分剂量准确、质量可控、患儿依从性高的可行性对策,为寻找适宜的儿科片剂分剂量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应用广泛,本文查阅近期国内相关文献,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FMEA能提升医院安全用药管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药学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应用FMEA的成功经验,开展安全用药管理研究,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片剂稳定性好,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有良好的耐受性,是最常见的剂型。片剂制备技术是制药行业关键技术之一,很多研究考察了片剂制备过程的重要参数和影响粉末流动性的因素。但压片过程包括复杂的颗粒流动过程,机器的结构设计和粉末微观、宏观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一般的实验研究难以解决此类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压片过程的有效工具。本文汇总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片剂制备过程(充填过程和压片过程)的文献,探讨了该方法在片剂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情况,以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阐述.结果 与结论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随意加大剂量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超药品说明书用量等同于不合理用药,因此临床医师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及疗程使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ablet splitting is often used in pharmacy practice to adjust the administered doses. It is also used as a method of reducing medication cost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tablet splitting by comparing hand splitting vs. a tablet cutter for a low dose drug tablet.

Methods

Salbutamol tablets (4 mg) were chosen as low dose tablets. A randomly selected equal number of tablets were split by hand and a tablet cutter, and the remaining tablets were kept whole. Weight variation and drug content were analysed for salbutamol in 0.1 N HCl using a validated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The percentages by which each whole tablet’s or half-tablet’s drug content and weight difference from sample mean values were compared with USP specification ranges for drug content. The %RSD was also calcula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rugs met USP specification for %RSD. The tablets and half tablets were scanned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o show any visual differences arising from splitting.

Results

27.5% of samples differed from sample mean values by a percentage that fell outside of USP specification for weight, of which 15% from the tablet cutter and 25% from those split by hand fell outside the specifications. All whole tablets and half tablets met the USP specifications for drug content but the variation of content between the two halves reached 21.3% of total content in case of hand splitting, and 7.13% only for the tablet cutter. The %RSDs for drug content and weight met the USP specification for whole salbutamol tablets and the half tablets which were split by tablet cutter. The halves which were split by hand fell outside the specification for %RSD (drug content = 6.43%, weight = 8.33%). The differences were visually clear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s.

Conclusion

Drug content variation in half-tablets appeared to be attributable to weight variation occurring during the splitting process. This could have serious clinical consequences for medications with a narrow therapeutic-toxic range. On the basis of our results, we recommend to avoid tablet splitting whenever possible or the use of an accurate tablet splitting device when splitting cannot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为提高妊娠期患者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国内、国外文献检索平台,检索与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文献,利用检索平台提供的文献分析功能并结合Cite Space 5.5R2软件对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收集到的国内外文献的年度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国家、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分析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其研究热点。结果:共纳入国外文献38946篇、国内文献698篇,国内文献明显少于国外文献;国外妊娠期用药的文献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国内文献的发文量波动较大且上升缓慢。国外各机构、学者合作密切,构建了密切的合作网络,尤其以美国最多;而国内文献的作者团队整体较为分散,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也较少,尚未形成大的合作团队。国外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献以随机对照研究和大型队列研究为主,关键词"Risk"出现的频率最高,表明其重点关注妊娠期用药对妊娠结局和子代的影响,此外妊娠期使用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对妊娠结局和儿童发育的影响也是目前国外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国内研究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国内文献高频关键词包括"胎儿""妊娠期高血压"等,其研究内容以妊娠期合并疾病的治疗为主,对妊娠结局关注不足。结论:妊娠期用药的研究日趋受到学者重视;国内学者应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借鉴国外团队的优秀经验,建立专门的妊娠期用药研究团队;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扶持各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研发企业做好妊娠用药登记,尽快建立我国妊娠期用药的数据库,保障妊娠期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在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性价比,探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抗炎活性。方法14d为1个疗程,比较第二代抗组胺药中17个同类品种的半衰期、安全性、抗炎活性、总有效率、儿童用药、日用价格、日用剂量、日用次数等。结果依巴斯汀半衰期(t1/2)为17.5h,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t1/2为15.7h;依巴斯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0%:依巴斯汀片抗炎活性除对嗜酸粒细胞控制比较弱,对其他炎性细胞及介质都有较好的稳定或抑制作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6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总有效率为71.57%;依巴斯汀片日用次数一次,一片10mg,价格2.53元/d,第二代抗组胺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日费用为7.83元/d;依巴斯汀片对2岁以上儿童均可使用。结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价兼物美、使用方便的药品才是真正有市场的产品;依巴斯汀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风险收益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