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给予观察组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行单纯TACE治疗,比较总有效率、生存率、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9.4%,x2=4.12,P=0.04);观察组2 a生存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1.7%,x2=4.5,P=0.03);观察组血清AFP下降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1.1%,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7例,按照TACE术后是否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患者分为联合组52例和TACE组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7.3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 (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为90.38%,显著高于TACE组的73.33%(P<0.05);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68.40±10.20)%、(45.76±6.83)%和(1.96±0.31),均明显高于TACE组【(56.14±6.75)%、(33.27±5.16)%和(1.21±0.22),P<0.05】,联合组CD8+T细胞百分比为(22.08±2.55)%,显著低于TACE组【(28.42±3.97)%,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29.45±67.14) pg/mL、(0.49±0.13) ng/mL和(134.78±88.20) pg/mL,均明显低于TACE组【(165.30±65.91)pg/mL、(0.72±0.20) ng/mL和(200.43±84.02)pg/mL,P<0.05】;联合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5.77%,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3.08%,与TACE组的71.1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CT引导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对30例患者行TACE治疗,另30例在行TACE治疗后7天接受CT引导下精准微波消融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在治疗3个月后,TACE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为50%(15/30),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83.3%(25/30,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生存率为70.0%,显著高于TACE治疗组的43.3% (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复发率为10%,显著低于TACE的36.7%(P<0.05);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CD4+、CD8+、CD4+/CD8+比值、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分别为(39.05±4.07)%、(21.35±3.24)%、(1.67±0.21)、(17.91±2.98) u/L,较TACE组的(28.63±3.61)%、(35.12±4.62)%、(0.96±0.11)、(26.03±4.75) u/L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TACE术后出现一些轻症反应,如腰酸、腹胀、恶心等,予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均消失。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用TACE治疗比,可提高长期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PLC患者和47例同期来我院检查的健康人,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242、CA724和AFP。结果 PLC患者在术前AFP、CA242和CA72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t=49.293,t=17.392,t=9.394,P<0.01);在TACE治疗后半年和1年,PLC患者血清AFP和CA72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CA242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LC患者在接受TACE治疗后血清CA724和AFP水平均显著降低,在临床上评价肝癌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46例。在行肝叶切除术时,分别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钙蛋白(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 在麻醉前,两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d,丙泊酚麻醉组血CD3+和CD4+细胞分别为(56.3±4.8) %和(36.8±5.7) %,显著高于异氟醚组的(52.5±4.5)%和(34.2±4.2)%(P<0.05);在麻醉前,两组血清EC、VEGF和MM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4d,丙泊酚麻醉组血清EC、VEGF和MMP水平分别为(1763.3±112.7) ng/ml、(201.9±36.9) pg/ml和(32.4±4.2)ng/L,显著低于异氟醚组的(2318.4±153.9) ng/ml、(369.9±56.8) pg/ml和(72.5±7.2) ng/L(P<0.05);术后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47.8%,显著低于异氟醚组的69.6%(P<0.05);随访3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丙泊酚可有效减轻PLC患者术后免疫抑制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PL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腔镜组34例和开腹组34例,分别在不同方式下行肝肿瘤切除术。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IgG、IgA、IgM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 术前,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腔镜组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7.2±5.6) %、(46.9±7.2)%和(28.4±5.3) %,与开腹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1.9±3.2) %、(41.2±6.4) %和(33.6±2.3) %,P<0.05】;血清VEGF、aFGF和bFGF水平分别为(18.4±5.1) ng/ml、(5.3±4.2) pg/ml和(6.5±4.3) pg/ml,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31.9±5.7)ng/ml、(8.7±5.2) pg/ml和 (8.4±6.9) pg/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PLC患者比,可能因为创伤小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CIK+TACE)32例和对照组(TACE)35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QOL)改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结果在CIK首次回输后7 d,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70.32±2.36)%、(32.18±2.27)%和(1.15±0.05),显著高于CIK细胞治疗前水平[(63.56±2.42)%、(30.34±2.05)%和(0.90±0.05),P<0.05)];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为(29.35±2.95)%,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33.28±3.1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分别为(74.6.±12.5)和[(83.4±14.7),P<0.05];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为53.1%,与对照组42.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1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个月(P<0.05);CIK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术较单纯TACE术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以及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与血清HBsAg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8年4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其中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清除期28例,非活动期20例,再活动期20例,另选择健康人20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 健康人与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6.1±3.5)%和(26.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40.1±4.7)%,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0.3±2.2)%和(26.1±2.2)%,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外周血HBsAg低、中、高三组人群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0±7.5)%、(28.4±8.9)%和(33.2±8.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病毒长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而这种失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疗效及其对肝组织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和TRF2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08例PLC患者,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接受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肝穿取得肝组织,采用SP法检测肝组织TRF1和TRF2表达情况。结果 在治疗3 m末,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x2=4.441,P<0.05);观察组血清CEA和AFP水平分别为(273.7±38.1) ng/ml和(820.4±130.3)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5±33.9) ng/ml和(1080.1±121.3) μg/L,P<0.01】;观察组癌旁肝组织TRF1表达量为(9.7±2.3),显著高于癌组织的【(4.2±1.8),P<0.01】,而观察组癌组织TRF2表达量为(9.2±2.2),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的【(3.8±2.6),P<0.01】;观察组1 a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3%(52/54)对85.2%(46/54),x2=3.967,P=0.046]。结论 采用TACE联合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PLC患者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调节肝癌组织TRF1和TRF2表达,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阻止病情进展,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联合胸腺素-α1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皮下注射胸腺素-α1 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和两组肿瘤复发或转移及3年生存情况。结果 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分别为71.49±6.57%、43.12±2.89%、15.89±3.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21±3.74%、24.56±2.36%、5.42±2.13 (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为39.84±2.5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12±1.87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FP水平分别为34.87±3.08 U/L、43.39±2.08 U/L、85.42±10.42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39±3.64 U/L、56.74±3.46 U/L、164.29±14.35 μg/L;随访3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30.8%和1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和32.7%(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23.1%(12/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52,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后继续接受α-1胸腺素治疗PLC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5例,被随机分为移植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护肝、降酶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另48例患者再接受自体PBSC经肝动脉移植治疗。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使用Fibroscan扫描仪检测肝脏硬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在治疗后6 m,移植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6.4±1.2)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2.6) μmol/L(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为(35.2±4.0)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3.7) g/L(P<0.05);移植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比为(67.9±6.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3±5.5) %,P<0.05】,CD4+为(42.7±3.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2±3.5) %,P<0.05】,CD4+/ CD8+细胞比值为(1.5±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1),P<0.05】;移植组肝硬度值为(7.1±0.1)kPa,显著低于对照组[(7.9±0.1) kPa,P<0.05],Child-Pugh评分为(5.5±1.5),显著低于对照组[(7.4±2.3),P<0.05];移植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0±8.7)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6.2±8.6)pg/mL,P<0.05], IL-6水平为(6.0±2.2)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8.7±3.5) mg/L,P<0.05], hs-CRP水平为(18.9±5.6)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5.2±7.9) pg/mL,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CHC患者3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7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给予CHC患者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治疗12 m。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6 (IL-6)、IL-10、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结果 LC和CHC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和Th17/Treg比值分别为(4.6±0.7)%、(2.7±0.5)%和(1.6±0.4),和(5.8±0.9)%、(3.1±0.6)%和(1.9±0.5),均显著高于健康人[(2.3±0.4)%、(1.7±0.4)%和(1.4±0.2),P<0.05],LC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和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CHC患者 (P<0.05);LC和CHC患者血清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分别为(9.9±2.5)ng/L、(18.0±3.2) ng/L、(15.3±2.8) ng/L和(5.5±0.8) ng/L,和(14.1±3.0) ng/L、(21.4±4.0) ng/L、(23.3±3.9)ng/L和(7.2±1.2)ng/L,显著高于健康人[(6.7±1.1) ng/L、(14.2±2.9) ng/L、(5.3±0.6) ng/L和(4.3±1.0) ng/L,P<0.05],LC患者血清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CHC患者(P<0.05);CHC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及血清TGF-β、IL-10和IL-17水平分别为(3.4±0.6)%、(1.9±0.4)%、(4.7±0.6) ng/L、(15.1±2.5) ng/L和(11.5±2.1) n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7、t=7.177、t=4.596、t=4.102、t=6.237,P<0.05)。结论 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增高,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也升高,可能参与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过程,在抗病毒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可能有助于对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椎旁阻滞对肝癌切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治疗的110例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麻醉55例和硬膜外阻滞麻醉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肝叶切除术治疗,监测阻滞前(T0)、阻滞后20 min(T1)、阻滞后60 min(T2)、术毕(T3)循环参数,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结果 椎旁阻滞组T1、T2和T3时相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快于或高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椎旁阻滞组术后48 h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9.57±7.12)%和(1.24±0.22),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6.83±6.63)%和(1.09±0.19),P<0.05】,CD8+细胞百分比和循环肿瘤细胞数分别为(32.29±5.81)%和(18.61±3.35)×10-5,显著低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4.61±6.23)%和(20.59±3.70)×10-5,P<0.05】;椎旁阻滞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或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结论 椎旁阻滞可以保证肝癌切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进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可能降低了肿瘤侵袭或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7例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58例,接受肝叶切除术治疗49例。术后随访3年,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后,射频消融患者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肝切除术组(P<0.05),而血清ALB水平显著高于肝切除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对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 a、2 a和3 a总生存率分别为84.5%(49/58)、65.5%(38/58)和44.8%(26/58),而肝切除术组则分别为85.7%(42/49)、67.3%(33/49)和46.9%(23/4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32,P=0.859;x2=0.040,P=0.842;x2=0.048,P=0.827); 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HR=0.372,95%CI:0.105~0.876,P=0.033)与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有关,而血清AFP水平(HR=3.043,95%CI:1.007~5.248,P=0.035)、肿瘤数目(HR=0.871,95%CI:0.344~0.902,P=0.401)和肿瘤直径(HR=1.631,95%CI:1.273~3.045,P=0.005)与HCC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多(HR=0.087,95%CI:0.045~0.498,P=0.009)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分化低(HR=2.974,95%CI:1.865~4.097,P=0.046)、肿瘤数目多(HR=0.062,95%CI:0.033~0.378,P=0.002)和肿瘤直径大(HR=2.216,95%CI:1.778~5.026,P=0.007)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与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肝功能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的关系,为临床治疗CHB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60例,被分为A组、B组和C组。给予A组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给予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C组在B组基础上,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3组均观察12 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和血清IL-2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使用贝克曼库尔特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结果 在治疗12 m末,C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85.00%、80.00%和80.00%,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50.00%、65.00%和45.00%)或B组(分别为65.00%、55.00%和50.00%,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65.2±9.6)%、(28.4±7.2)%和(1.1±0.3),与A组【分别为(57.5±8.7)%、(45.7±5.4)%和(1.8±0.6)】或B组【(55.7±6.3)%、(23.2±9.5)%和(0.9±0.1)】比,差异显著(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为(25.3±4.1)%,显著低于B组[(28.7±4.3)%, P<0.05];C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与A组或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IL-2水平【(3.6±0.8) ng/mL】显著高于B组【(2.8±0.5) ng/mL,P<0.05】;A组CD4+T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P<0.05);C组CD3+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NK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正相关(P<0.05)。结论 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调,打破免疫耐受,恢复肝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