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评估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14例EGFR突变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伴有EGFR突变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共1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希替尼及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每3周为1个周期,观察其脑转移病灶疗效并评估不良反应。  结果  14例患者中11例(78.6%)脑转移病灶为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4.3%),1例疾病进展(7.1%),客观缓解率为78.6%(11/14),疾病控制率为92.9%(13/14)。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12.5个月(95%CI:8.53~15.87)。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贫血(57.1%)、高血压(50.5%)以及蛋白尿(28.6%),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停药事件发生。  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突变型肺腺癌脑转移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控,但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AVASTIN,Bev)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不良事件,以便合理、安全的使用贝伐珠单抗,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贝伐珠单抗(Bev)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胃肠肿瘤77例,收集整理患者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开始直至停止治疗后8周或死亡期间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在胃肠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  结果  患者均为不能手术的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胃癌和结直肠癌,其中结直肠癌65例,胃癌12例,均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男性36例,女性41例,中位年龄49岁。77例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6%(69/77),3/4级不良事件(adverse even,AE)及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SAE)发生率为26.0%(20/77)。分层分析不同情况下3/4级AE和SAE发生率,高龄组(≥65岁)为44.4%(4/9),低龄组(< 65岁)为23.5%(16/68);男性为25%(9/36),女性为26.8%(11/41);一线使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患者组为30.6%(11/36),二线及以上使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为22.0%(9/41),均无统计学差异。贝伐珠单抗联合两药化疗方案,其AE均以以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恶性、呕吐)为主,发生率50%~60%。贝伐珠单抗联合单药化疗AE发生率5%~8%。高血压、蛋白尿、出血及伤口愈合不良均为偶发、轻度。SAE 1例。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胃肠恶性肿瘤AE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性别、年龄以及使用贝伐珠单抗的时机(一线或二线及以上使用)等,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胃肠肿瘤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81例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以总生存期为预后指标进行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81例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62.9%,疾病控制率为80.2%,90.1%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KPS)评分和神经症状有改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分别为4.4个月(95%CI:4.0~4.8)和7.8个月(95%CI:6.8~8.8)。单因素分析显示用药时机(首次或≥2次复发时用药)、剂量(5 mg/kg,6~9 mg/kg,10 mg/kg)和是否联合化疗对mOS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影响m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不良事件主要为1~2级。  结论  贝伐珠单抗可以改善成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耐受性好。KPS评分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影响mOS的独立预后因素,贝伐珠单抗在复发后的用药时机、剂量、是否联合化疗对mOS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转移性结直肠癌应用最多的靶向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均是单克隆抗体,作用靶点分别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治疗,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均可增加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增加肝转移灶的切除率。k-ras基因突变是西妥昔单抗的疗效预测因子。对于贝伐珠单抗目前尚无明确的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王巍  冯芬  招丽蓉  林秀强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4):1563-1566
  目的  分析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转归,提高对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毒性的认知和预防水平。  方法  报道2例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血压控制不佳是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后昏迷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可逆的后部脑白质病变综合症,患者可以无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加强血压控制等支持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导致患者昏迷并不少见,因此需慎用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经过提高警惕和及时处理,预防昏迷出现。同时在出现以后,通过积极治疗,昏迷也是可逆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岩汤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一线标准化疗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的晚期CRC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消岩汤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60例和对照组(卡培他滨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60例。比较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著延长了CRC患者的PFS(10.9个月 vs. 9.2个月,P=0.03),但OS未见显著获益(21.2个月 vs. 19.4个月,P=0.87)。消岩汤可改善患者神疲乏力(P=0.01)、恶心呕吐(P=0.01)、腹胀(P=0.02)的症状,且能减少恶心呕吐(P=0.04)及腹泻(P=0.02)的不良反应。  结论  消岩汤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显著提高晚期CRC患者的PFS,减轻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 在欧美国家,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业已成为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标准方案。在我国,贝伐珠单抗的注册临床研究亦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mCRC客观缓解率和显著改善生存预后。但是,缺乏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国人mCRC的大样本资料,特别是安全性数据。为此,我们开展了上市后临床研究——REACT研究(REal world study of Avastin in ColorecTal cancer;注册号:NCT 01319877),系统观察和评价真实世界(real world)中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国人mCR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非干预性、全国多中心的上市后临床研究。根据预设的入排标准,纳入mCRC一线或二线治疗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主要终点指标是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次要终点指标为评估总体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KRAS突变状态和贝伐珠单抗用药周期(<8或≥8周期)对疗效以及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分别采用RECIST 1.1版和NCI-CTC AE 4.03版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自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24家研究中心共纳入606例mCRC,中位年龄56.6岁(22~81岁),ECOG PS 0~1占76.7%;其中,一线患者453例,二线患者153例。贝伐珠单抗中位用药周期为5.0个(3.0~8.0个)周期。安全性方面:有102例患者(16.8%)发生≥3级不良事件(AE);66例(10.9%)发生≥3级可能与贝伐珠单抗有关的AE。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SI)为高血压(1.8%)、蛋白尿(0.8%)、胃肠穿孔(0.5%)、出血(3.3%)、动脉血栓栓塞(0.3%)、静脉血栓栓塞(1.0%)、肠瘘(0.8%)以及伤口愈合并发症(0.2%)。有效性方面:ORR为18.3%(95%CI:15.3%~21.6%),一线患者和二线患者的ORR分别为21.0%(95%CI:17.3%~25.0%)和10.5%(95%CI:6.1%~16.4%)(P=0.003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9.1个月(95%CI:8.1~9.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1.9个月(95%CI:17.1~25.7个月)。一线患者与二线患者的mPFS和m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PFS:P=0.6530;mOS:P=0.3695)。按治疗周期划分,应用贝伐珠单抗<8周期患者的mPFS和mOS分别为7.8个月(95%CI:6.2~8.9个月)和17.6个月(95%CI:14.9~24.8个月);用药≥8周期患者的mPFS和mOS分别为11.6个月(95%CI:10.9~14.4个月)和30.8个月(95%CI:21.3个月~未达)。用药≥8周期患者的生存获益明显优于<8周期患者(mPFS:P=0.0001;mOS:P=0.001)。按KRAS突变状态划分,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的mPFS分别为9.8个月(95%CI:6.7~12.3个月)和8.6个月(95%CI:6.2~9.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4)。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的mOS分别为25.7个月(95%CI:16.9个月~未达)和14.3个月(95%CI:10.3~21.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5)。结论REACT研究结果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国人mCRC患者的总体安全性良好,临床获益明显;贝伐珠单抗联合含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使用时间长(≥8周期)的患者比使用时间短(<8周期)的患者,具有更佳生存获益。这与欧美国家和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情况类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1例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91例晚期胆系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础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  结果  91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35例,中位年龄为57岁。共90例患者接受了一线化疗并且可以评价疗效,69例患者接受了GP方案,21例患者接受了其他方案,二者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8.1% vs. 5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5.10个月vs. 2.50个月(P=0.025);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3.00个月vs. 7.20个月。43例患者接受了二线化疗并且可以评价疗效,31例患者接受了S-1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2例患者接受了非S-1为基础的化疗方案,DCR、mPFS、m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接受了含贝伐珠单抗的二线治疗方案,其mPFS及mOS较其他方案均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学毒性为一线GP方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S-1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  对晚期胆系肿瘤患者来说,GP方案是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S-1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疗效尚可,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效果亟需进一步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移植瘤动物实验探讨奥希替尼联合抗VEGF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构建EGFR T790M突变的H1975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动物模型。实验分组:低剂量奥希替尼组、高剂量奥希替尼组、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每组各5只小鼠,给药  方法  奥希替尼2.5 mg/kg/d或5 mg/kg/d,采用每天灌胃处理;贝伐珠单抗5 mg/kg,每周2次腹腔注射。接种后和给药期间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活检整个肿瘤。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HIF-1α、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及其下游AKT和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  给药2周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较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HIF-1α、VEGF表达率和MVD显著降低(P < 0.05),p-EGFR、p-AKT和p-ERK表达减少(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P < 0.05),上述因子均明显降低(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比较,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p-EGFR、p-AKT、p-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个联合组之间,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2),上述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够显著增加奥希替尼对伴EGFR T790M突变的肺腺癌移植瘤的杀伤能力。贝伐珠单抗与奥希替尼协同作用是通过降低肿瘤中VEGF表达,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抑制EGFR下游信号通路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 化疗应用4~6个周期, 贝伐珠单抗应用直至病情进展。治疗过程中据NCI CTC 3.0版本评价不良反应级别。  结果  3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一线治疗25例, CR 2例, PR 12例, SD 3例, PD 8例, 有效率56.0%, 疾病控制率68.0%, 中位PFS 11.3个月; 二线治疗13例, PR 5例, SD 2例, PD 6例, 有效率38.5%, 疾病控制率53.8%, 中位PFS 9.5个月, 两组有效率及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O5)。38例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1或2级的鼻衄、咯血、高血压、蛋白尿等, 程度均较轻可以耐受。  结论  贝伐殊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近期疗效好, 其毒副反应患者可耐受,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 21天为1个周期, 行4~6个周期治疗, 并评价疗效及评定不良反应级别。  结果  32例宫颈癌患者中无完全缓解患者, 部分缓解7例(21.9%)、疾病稳定19例(59.4%)、疾病进展6例(18.7%), 有效率为21.9% (7/32), 疾病控制率为81.3% (26/32)。32例患者常见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 可以耐受。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好, 其不良反应可耐受,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冯振兴  庞青松  姬凯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1656-1659
  目的  探讨术后Ⅰ~Ⅲ期肺腺鳞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按照2009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公布的新版肺癌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81例手术切除的Ⅰ~Ⅲ期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影响其预后的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9%、19.0%, 中位生存期2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方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周期数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方式(P=0.046)、T分期(P=0.006)、N分期(P < 0.001)、辅助化疗周期数(P=0.03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肺腺鳞癌整体预后差。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显著提高肺腺鳞癌患者生存时间。肿瘤的T分期越高其生存率越低,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生存率较高。Ⅲ期肺腺鳞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应至少行4个化疗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金龙胶囊联合TE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4例Ⅱ和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32例)和常规新辅助化疗组(32例)。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接受金龙胶囊和TEC方案的同步治疗, 常规新辅助化疗组患者仅接受TEC方案的治疗, 化疗周期均为21 d。共完成4个新辅助化疗周期之后行手术治疗, 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84.38%(27/32)和56.25%(18/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Ⅱ~Ⅲ度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白细胞水平下降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金龙胶囊与新辅助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对化疗的不良反应,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放射治疗策略和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为食管癌且经R0切除后出现复发转移的66例患者,肿瘤中位复发时间10.6个月;50例患者局部区域复发,16例患者复发合并远处转移;全组患者中,单纯放疗10例,单纯化疗23例,放化联合治疗33例;联合放化疗组:先行化疗者22例,先行放疗者11例。放疗采用6MV-X线,中位放疗剂量60 Gy。  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1.9%、25.9%、16.5%和14.3个月(95% CI=2.4~16.2个月)。三种治疗模式中单纯化疗、单纯放疗和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4、25.5和14.3个月(P= 0.037)。复发合并远处转移的联合放化疗患者,先行化疗较先行放疗生存有获益(P=0.03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初治时的肿瘤分段、术式、复发是否合并转移、复发后治疗方式以及复发后是否放疗与患者预后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初始治疗时的肿瘤分段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1)。  结论  术前食管癌分段或许能提示复发的预后;对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先行化疗后再放疗,对延长生存更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中肝转移状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一线应用ICIs对二线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获得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胃癌一线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不同NLR、BMI和肝转移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以及一线应用PD-1/PD-L1抑制剂对二线化疗的影响。应用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果  共纳入晚期胃癌患者268例,在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中,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6.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7.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1,mPFS1)为6.9(95%CI:6.0~7.8)个月。各亚组中,仅NLR<3组与NLR≥3组的中位PFS1有显著性差异(7.4 vs. 6.7个月,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LR<3的患者在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能够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HR=0.57,95%CI:0.36~0.90;P=0.015),而BMI、肝转移状态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均P>0.05)。二线治疗中,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进展后仅接受化疗患者的ORR(34.6% vs. 14.6%,P=0.025)和mPFS2(4.4 vs. 2.9个月,HR=0.54,95%CI:0.35~0.82;P=0.004)优于一、二线均仅应用化疗的患者,而DCR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一线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中,基线NLR<3的患者更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肝转移状态、BMI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另外,一线应用含免疫治疗的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二线化疗的疗效,使其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EGFR-TKI治疗曾经有效的NSCLC患者, 在TKI治疗失败后再次选用TKI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可再次临床获益。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验征再服T KI的疗效, 并力图发现与再服TKI疗效有关的临床因素, 以及两次TKI治疗的间隔期是否影响再服TKI的疗效。  方法  2003年3月~2012年3月经治的40例初始TKI治疗失败后再服TKI的NSCLC患者, 分析其临床因素与再服TKI治疗PFS的相关性。  结果  全组患者自初始TKI治疗起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95%CI:21.67~36.33), 自再次TKI治疗起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95%CI:8.65~17.35)全组再服TKI治疗的中位PFS为2个月(1~2个月), 疾病控制率为50%。两次TKI治疗间歇期长于1、2、3个月组再服TKI治疗的PFS相比相应的不足1、2、3个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间歇期进行化疗组再服TKI的中位PFS短于未化疗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vs.4个月, P=0.650)。  结论  初始TKI治疗有效的患者, 再次使用TKI类药物仍有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获益再次使用TKI治疗的疗效与两次T KI治疗间的间歇期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