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NPDR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降血糖,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降血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mo糖化血红蛋白、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的P100波幅值和P100潜伏期、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ull field electroretinogram,F-ERG)的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总波幅值和明、暗适应3.0的a波、b波的振幅变化。

结果:治疗后6mo,试验组和对照组Ops总波幅值较治疗前均增加(均P<0.01),试验组Ops总波幅较对照组高(P=0.049)。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对照组高(P=0.001、0.014); 但是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暗适应3.0的a波振幅无差异(P=0.505、0.441、0.193)。治疗后试验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P<0.01、P=0.019),明、暗适应的a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147)。

结论:利拉鲁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对DR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与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1例(168眼),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国际分期标准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9例(78眼),轻度NPDR组28例(52眼),中重度NPDR组24例(38眼)。另选择同龄正常人30例(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区中心RT及RN-FL厚度,全视野闪光ERG检测视网膜功能。结果 NDR组、轻度NPDR组、中重度NPDR组患者黄斑区RT分别为(198.01±22.51)μm、(218.00±28.15)μm、(239.90±65.04)μm,均较正常对照组(184.45±18.50)μm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2、5.235、7.947,均为P<0.05);随着DR加重,糖尿病各组间黄斑区R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05、6.300、3.069,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与NDR组黄斑区RNF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NDPR组及中重度NPDR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斑区RNFL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重度NPDR组全视野闪光ERG暗适应0.01反应及明适应3.0反应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均为P<0.05),暗适应0.01反应b波振幅和暗适应3.0反应a波振幅均下降(均为P<0.05)。结论随着NPDR病情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中心RT增加,RNFL厚度减小,视网膜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田东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209-1211
目的:研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及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01/2013-12于本院就诊的NPDR患者中80例80眼为NPDR组,同期在本院就诊的60例60眼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人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RNFL厚度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并对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NPDR组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91.52±18.52,88.63±21.65,63.62±11.72,60.42±9.13,69.36±12.52μm;NDR组的分别为111.32±21.90,113.57±22.67,74.31±11.74,67.64±12.34,97.31±11.43μm;对照组分别为121.65±21.42,129.32±23.31,82.42±9.28,80.32±8.51,102.54±21.82μm。三组的平均RNFL厚度相比较, NPDR组与NDR组均薄于对照组;各象限间相比较,三组间的上方、下方及颞侧的RNFL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鼻侧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三组的60′P100潜伏期( ms)、60′P100振幅(μV)、15′P100潜伏期(ms)及15′P100振幅(μV)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即已发生RNFL厚度的改变,以上方、下方及颞侧为主,且与视功能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 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华绒利  陈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261-2263
目的:研究全视网膜光凝术( PRP)对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与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12门诊部确诊为糖尿病眼病患者56例,根据实际病情分为早期 PDR 组和重度NPDR组,两组均给予PRP。结果:重度NPDR组术前上方为114.26±18.26μm,明显高于术后的105.55±11.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5,P=0.042);术前下方为118.85±20.16μm,明显高于术后的107.37±16.3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96,P=0.026);术前鼻侧、颞侧略高于术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平均厚度为90.16±14.81μm,明显低于术前(99.85±17.2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31);早期PDR组术后上方、下方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鼻侧、颞侧均略低于术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厚度为87.58±16.08μm,明显低于术前(97.17±1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7);重度NPDR组术后6 mo的上方、下方、颞侧与平均厚度与早期PD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NPDR组术后6mo鼻侧为66.29±9.36μm,明显高于早期PDR 组(59.88±11.7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28)。结论:PRP对视网膜上下象限厚度及平均厚度影响较为显著,导致视网膜RNFL变薄,临床应注意PRP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但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改变发生于DR的微血管病变发生之前,传统的观点无法解释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可辨认的血管改变之前已有视功能改变的现象.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无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改变,分析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与DR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且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60眼,按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26例30眼和NPDR组(轻中度NPDR)30例30眼,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人30眼作为对照.应用OCT对受试者行RNFL厚度测量,包括视盘周围及中心凹周围视网膜360°平均RNFL厚度及鼻上、颞上、颞侧、颞下、鼻下、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比较各组患者RNFL厚度的变化. 结果 N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97.46±8.65)、(100.69±16.35)和(109.22±8.69)μm,其中NDR组、NPDR组受试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6);NDR组视盘周围各象限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颞上、颞侧、颞下和鼻下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0.010);NPDR组视盘周围各象限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其中颞上、鼻侧区域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6).N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黄斑区RNFL厚度分别为(33.47±3.39)、(36.81±3.21)、(38.18±2.16)μm,NDR组、NPDR组受试者黄斑区平均RNFL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DR组黄斑区各区域RNFL厚度较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全身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明确DR早期监控的敏感临床指标.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糖尿病患者105例210眼,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4例48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81例162眼,其中NPDR组又分为三组,轻度30例60眼、中度26例52眼和重度25例50眼.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组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四项和凝血六项;观察糖尿病未正规治疗时间,DR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检测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l flowmeter,HRF)鼻、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量(retinal blood flow,RBF),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OS2幅值,OCT扫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对各组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HRF:NDR组,轻、中、重度NPDR三组RB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NPDR三组中,颞侧RBF均高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RBF均高于NDR组和轻、重度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DR组和NPDR组OS2幅值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NPDR组和中度NPDR组与轻度NPDR组、NDR组OS2幅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SFCT随着DR程度的进展逐渐变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未经过正规降糖治疗的时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与DR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s=0.722、0.791、0.864、0.473、0.611、0.735、0.591、0.554,P<0.05).糖尿病其他微血管并发症与DR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HRF、OPs和OCT的检测可以作为DR早期诊断较为敏感的指标,能客观、较早、准确地反映眼底微循环机能的变化.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凝血状态和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R的进展有正相关性.这些指标的监控,适时的健康教育,对DR在基层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具有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探讨RNFL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程度是否有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50人89眼,2型糖尿病患者75例130眼,按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37例70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1例33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1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OCT检查;OCT测量数据包括:视盘周围360°平均及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平均RNFL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NFL厚度视盘360°平均为(106.80±9.28)μm、上方(130.24±16.13)μm、下方(137.50±14.12)μm、鼻侧(75.02±8.90)μm、颞侧(84.20±12.39)μm;N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04.20±7.12)μm、上方(120.46±20.40)μm、下方(137.63±11.18)μm、鼻侧(74.42±6.50)μm、颞侧(84.38±12.58)μm;N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86.67±4.22)μm、上方(105.97±7.22)μm、下方(114.97±5.29)μm、鼻侧(52.93±7.86)μm、颞侧(72.81±6.91)μm;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27.92±6.44)μm、上方(154.48±9.28)μm、下方(167.22±9.59)μm、鼻侧(83.33±9.83)μm、颞侧(106.63±10.4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PDR组各方位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变薄而PDR组变厚;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只有360°平均及上方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的变化与DR的程度具有相关性,NDR及NPDR患者RNFL厚度变薄提示眼底开始出现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可能,当RNFL厚度由薄转为增厚则提示出病变的进行性加重,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德胜社区糖尿病眼病随访研究的85例2型糖尿病患者(51~80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6例无糖尿病者(51~78岁)作为对照。方法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DR情况分成两组:无DR(NDR)组(51例)、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34例),26例无糖尿病者为对照组。使用计算机软件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当量(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当量(CRVE)。使用光学断层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同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数据。比较三组间CRAE、CRVE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主要指标 CRAE、CRVE。 结果 无糖尿病对照组右眼、NDR组右眼和NPDR组病变严重眼的CRAE分别为(151.91±13.65)μm、(156.73±11.53)μm、(154.08±9.82)μm(F=1.58,P=0.21);CRVE分别为(226.60±11.84)μm、(231.70±15.65)μm、(244.59±13.82)μm(F=13.43,P<0.01);NPDR组比无糖尿病对照组和NDR组CRVE均显著变宽(P均<0.01),而对照组和NDR组CRVE无统计学差异(P=0.4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三组中CRVE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CRVE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正常对照及无DR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轻中度NPDR期患者的CRVE显著增宽。(眼科,2022, 31:195-199)  相似文献   

10.
李昂  范忠义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790-1792
目的:研究和分析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揭示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NFL)及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变化的趋势。
  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12-09/2013-01确诊的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120眼,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 NDR)20例40眼及合并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PDR)40例80眼,对照组为正常人20例40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相分别以RNFL扫描模式(视盘中点为中心,直径为3.45 mm环形扫描)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扫描模式(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000μm的区域);测量正常人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NDR组除下象限RNFL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其它各象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轻度NPDR组视盘周围平均值、下象限 RNFL 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 NPDR 组视盘周围平均值、上象限、下象限RNFL厚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PDR组,NDR组和对照组三组比较各象限 RNFL 厚度下降;NDR组、轻度NPDR与中度NPDR组相比,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视网膜厚度逐渐增加。
  结论: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盘周围RNFL厚度随病变程度逐渐降低,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却逐渐增加, OCT能定性、定量地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华山  王继亚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61-106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 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杜蓓  徐延山  张红 《眼科研究》2010,28(4):368-370
目的研究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40眼)重度NPDR患者为NPDR组和35例(35眼)正常人为对照组。以国际分期作为NPDR诊断纳入标准,mfERG记录过程遵循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的标准化方案,每个受试者在接受检查前均取得知情同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PDR组患者mfERG2~5环的P1波、N1波反应密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mfERG第Ⅱ象限和第Ⅲ象限的P1波、N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NPDR患者mfERG3~5环P1波、N1波隐含时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隐含时显著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NPDR可导致视网膜黄斑区视功能的损伤,mfERG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黄斑区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317眼),通过常规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并依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这317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DR组)患者50例(89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73例(12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62例(102眼),第4组为正常组52例(98眼)。用频域OCT对上述4组进行黄斑部的扫描,并用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厚度正常组、NDR组、NPDR组、PDR组分别为(246.37±17.50)μm、(252.13±16.24)μm、(316.28±56.99)μm、(407.90±214.89)μm。4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5.07±10.42)μm、(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总体积分别为(10.22±0.39)mm3、(10.12±1.03)mm3、(11.99±3.29)mm3、(13.87±5.13)mm3。与正常组相比,NPDR、PDR组黄斑部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组与正常组相比,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3组间以上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DR程度相关。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10月在我院检查确诊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40眼,无DR组)和健康志愿者70名(70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以及自动化分层技术分别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全层(retina,R)、视网膜内层(inner retinal layer,IRL)和视网膜外层即感光细胞层(photoreceptor layer,PL)厚度,将黄斑区以中心凹为中心点,分别以直径为1 mm、3 mm和6 mm的3个同心圆进行分区(R总、R-1、R-3、R-6、IRL-1、IRL-3、IRL-6、PL-1、PL-3及PL-6),对比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差异。结果 无DR组患者PL-1、PL-3厚度分别为(71±4)μm、(66±2)μm,较正常对照组(73±3)μm、(67±2)μm明显变薄(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中除IRL-6和PL-1外,其余测量区域不同性别间视网膜结构厚度差异显著(均为P<0.05)。无DR组男性患者PL-3、PL-6厚度分别为(67±2)μm、(65±2)μm,较正常对照组的(68±2)μm、(66±2)μm明显变薄(均为P<0.05)。无DR组女性患者PL-3、PL-6厚度分别为(65±2)μm、(63±2)μm,较正常对照组的(67±2)μm、(64±2)μm明显变薄(均为P<0.05)。其余测量区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无DR组黄斑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视网膜P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SD-OCT测量视网膜PL厚度有助于DR早期病变研究,并成为早期监测DR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对侧眼组,正常视力儿童的右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扫描三组入选眼的眼底黄斑部3 mm×3 mm的范围,经ImageJ处理后获得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采用ETDRS分区扫描模式扫描黄斑部,得出黄斑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1~3 mm、>3~6 mm环形区的视网膜厚度。分析比较三组之间黄斑区SCPVD、DCPVD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SCPVD分别为(25.01±6.00)%、(29.34±4.23)%和(30.16±2.90)%,DCPVD分别为(27.87±4.12)%、(30.30±2.72)%和(30.65±2.38)%,弱视眼组的SCPVD和DCPVD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入选眼的SCPVD和DCP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1.00)。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5.78±21.10)μm、(260.94±18.97)μm和(263.59±14.71)μm,三组间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13±10.83)μm、(316.19±11.80)μm和(314.85±10.81)μm,弱视眼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均存在异常,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参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晚期CPACG组21例,同时选择23名(23眼)健康无眼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TVue-100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其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黄斑区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5.62±2.96)μm、(124.21±6.47)μm、(119.74±10.67)μm、(94.95±11.24)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与晚期CPACG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晚期CPACG患者表现为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弥漫性变薄,早期患者仅有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厚度变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严重程度。 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50眼做为实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对于NPDR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视网膜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 结论:OCT联合mfERG测定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及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ERG)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河北沧州眼科医院门诊普查的2型糖尿病(DM)患者128例(256只眼),依据检查结果按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分期标准分为NDR组及轻、中度NPDR共3组,选择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8名(76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瞳孔散大后均行全视野闪光ERG检查判断视网膜功能并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视盘周围RNFL厚度进行扫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暗适应3.0反应DM各组振荡电位反应,轻、中度NPDR组b波振幅,中度NPDR组a波振幅及明适应3.0反应中度NPDR组b波振幅均下降(P<0.05),各组明、暗适应3.0反应b波及轻、中度NPDR组暗适应3.0反应a波潜伏期均延迟(P<0.05);DM患者视盘周围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较薄,NDR组上方象限,轻度NPDR组上、下象限和中度NPDR组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DM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增加,视网膜功能受损逐渐加重,视盘周围RNFL厚度逐渐降低,ERG与OCT两者相结合,为判断视网膜功能及预后、定量检测RNFL厚度变化提供可靠的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0眼、重度NPDR组20例2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0例20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记录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刚开始显影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A2)、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V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V2),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57)。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94、5.180、5.564,P=0.007、0.009、0.008),其中PDR组均较轻中度和重度NPDR组明显延长,重度NPDR组均较轻中度NPDR组明显延长。

结论: DR病程越长,程度越重,视网膜微血管破坏越严重,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0.
吕湘云  艾明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8-1171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 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50%±7.10%,相比对照组的44.11%±5.72%更小(P=0.026)。试验组CRT为(211.95±30.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38±15.63)μm更薄(P<0.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34±0.10)mm2、47.67%±9.13%,与对照组的(0.30±0.01)mm2、49.70%±6.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