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DR患眼分为两组,其中非增殖组(NPDR组)19例30眼和增殖组(PDR组)11例17眼.取年龄相匹配的27例46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包括表层视网膜层、深层视网膜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果: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4963±0.0840、0.4798±0.0801、0.5290±0.0528;其中NPDR组分别为0.5064±0.0843、0.4983±0.0766、0.5345±0.0529,而PDR组分别为0.4786±0.0830、0.4473±0.0778、0.5192±0.052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919±0.0704、0.6301±0.0527、0.5691±0.0169.对照组分别和NPDR组、PDR组、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黄斑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PDR组和PDR组之间黄斑血流密度在深层视网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在表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268).结论: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存在缺血现象.OCTA可以量化黄斑血流变化的情况,为早期监测糖尿病的进展、发现DR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3.
吕湘云  艾明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8-1171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 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50%±7.10%,相比对照组的44.11%±5.72%更小(P=0.026)。试验组CRT为(211.95±30.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38±15.63)μm更薄(P<0.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34±0.10)mm2、47.67%±9.13%,与对照组的(0.30±0.01)mm2、49.70%±6.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150眼纳入研究,依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眼分为5组,无DR组和轻、中、重度非增生型DR(NPDR)组及增生型DR(PDR)组,每组各30例30眼。OCTA对所有受试者行黄斑部6 mm×6 mm区域的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观察不同分期DR患者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DR患者的严重程度加深,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均为P<0.001);但不同分层血流密度中,中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6、0.896、0.350)。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识别DR严重程度的能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3.1%)优于视网膜浅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论 O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 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纳入2022年1—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无明显眼部症状的SLE患者37例37眼作为SLE组, 同时纳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扫频源OCT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9 mm×9 mm放射状扫描, 获得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区域、旁中心凹区域(1~3 mm)、中心凹周围区域(3~6 mm)的平均脉络膜厚度。采用OCTA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 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C)血流密度及微血管血流图像, 采用Image J软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Phansalkar法)并计算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面积(FDa)及百分比(FD%)。结果 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68.73±81.67)μm, 较对照组的(230.14±68.14)μm明显增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收集慢性CSC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及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通过观察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图像及通过手动测量及Image J量化OCTA图像,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下液面积、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基线的改变均值。结果 对照组10例11眼,治疗组17例18眼。两组年龄、性别匹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较基线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面积较基线均下降,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内视网膜下液面积持续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基线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治疗慢性CSC中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增加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缺血状态,有效提高慢性CSC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图像,分析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的改变特征。方法 经确诊的30例单眼CSC患者及20例(20眼)正常人纳入研究,患眼30眼、对侧眼30眼及正常对照眼20眼均行常规检查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OCTA检查。利用Optovue OCT获得OCTA图像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值,观察患眼及对侧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特点及SFCT变化。结果 患眼SFCT为(423.70±72.88)μm,对侧眼SFCT为(370.70±61.97)μm,正常对照眼SFCT为(244.23±51.24)μm;患眼SFCT较对侧眼增厚(t=3.205,P<0.05),患眼和对侧眼SFCT均较正常对照眼增厚(t=7.161,5.667;均为P<0.05)。30只患眼中29眼(96.7%)OCTA见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异常血流信号,高信号范围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高灌注区域基本对应;1眼(3.3%)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其中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低血流信号区内外均见高血流信号5眼,斑驳状高血流信号16眼,新生血管形态1眼。30只对侧眼中12眼(40.0%)见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异常血流信号,呈斑驳状改变;18眼(60.0%)未见异常。20只正常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均表现为正常均匀的血流信号。结论 CSC的脉络膜改变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异常血流信号及SFCT增厚,部分对侧无症状眼也会出现相应改变。OCTA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CSC的诊断、预防和病情评价中均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的改变。方法 采取横断面对照研究,选取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眼为NDR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30眼为对照组。应用OCTA测量NDR组和对照组入选眼的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中央凹无血管区旁300 μm的血流密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黄斑区整体丢失体积(GLV)、黄斑区局部丢失体积(FLV)以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比较两组入选眼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NDR组入选眼SCP的旁中心凹区的血管密度为(48.06±4.02)%,较对照组(49.80±3.75)%降低(P=0.049)。NDR组入选眼GCC厚度为(96.95±5.78)μm,较对照组(100.47±5.16)μm明显变薄(P=0.006),NDR组入选眼的GLV为1.80%(0.86%~3.48%),较对照组 0.88% (0.49%~2.17%)明显增高(P=0.006),NDR组入选眼视盘周围下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135.56±29.12)μm较对照组(149.20±19.57)μm降低(P=0.022)。NDR组入选眼GCC厚度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r=0.316,P=0.002;r=0.270,P=0.009),FLV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282,P=0.006; r=-0.291,P=0.005),FLV与DCP的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216,P=0.038),GLV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405,P<0.001;r=-0.346,P=0.001)。结论 NDR患者视网膜已经出现血管和神经的损害。SCP血流密度、GCC厚度、GLV可能是视网膜血管、神经损害的敏感指标,视盘周围下方鼻侧区域的视网膜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起始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OCTA对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受试者按双眼眼轴相对长度分为两组,眼轴较长眼进入长眼轴组,另一眼则进入对侧眼组,对比两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 在20例成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的血液密度长眼轴组为47.04%±3.10%,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44.1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效球镜度数与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浅层旁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18、-0.21,P=0.021、0.015)。两组所有深层视网膜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长眼轴组和对侧眼组的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灌注面积分别为(1.94±0.17)mm2和(1.90±0.19)mm2,两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27±0.07)mm2和(0.28±0.07)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长眼轴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高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与整体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RD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区将患眼分为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分别为51、28只眼。对侧健康眼设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手术前及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同时观察黄斑前膜、黄斑水肿、视网膜下液、椭圆体带和外界膜完整性等黄斑区微结构改变。FAZ面积和BCVA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与BCVA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分别为(0.447±0.041)、(0.409±0.034)、(0.335±0.027)mm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FAZ面积均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148,P<0.05)。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00±0.180、0.386±0.160;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7,P=0.00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r=0.329、0.290,P=0.003、0.010)。结论RRD患眼手术后FAZ面积扩大;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杨婧研  刘月明  陈梦曦  魏文斌 《眼科》2021,30(2):102-107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技术动态观察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探索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R)发生前的眼部血流变化情况.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进行碘125(125I)巩膜放射敷贴治疗的患者3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  相似文献   

15.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2020,(12):1139-1142
目的 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 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相似文献   

16.
赵芹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70-2174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期ARMD患者的35例35眼,并纳入与试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眼35例。所有患者早期ARMD眼于初诊时及2a后均行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及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与Bruch膜之间(ISOS-BRM)厚度变化。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P<0.05),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而ISOS-BRM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3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初次诊断2a后早期ARMD患者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前进一步降低(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较前增加(P=0.02),ISOS-BRM厚度较前进一步有增加的表现(P=0.18),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初次诊断及2a后早期ARMD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初次诊断组:r浅层=0.407,r深层=0.56,均P<0.05; 2a后组:r浅层=0.57,r深层=0.628,均P<0.05)。

结论: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均降低,这对ARMD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