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住院的625名糖尿病患者。对照组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25例。依据腹部B超检查结果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5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144例,占23%(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1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者9例,占6.8%;2型糖尿病患者49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者135例,占27%);健康体检者625例,其中胆囊息肉样病变者36例,占5.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现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和1型糖尿病患者(P<0.01);1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与健康人无差别。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是其发生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主要原因,而胆囊的植物神经病变、胆囊壁超微结构的改变亦是其可能发病的机制。因而在强调降血糖治疗的同时,积极地调脂治疗,则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进而减少急性胆囊炎及胆囊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万拉法新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7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种或多种神经病变表现:四肢麻木,感觉减退,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全部病例均有肢体远端特别是下肢皮肤烧灼样疼痛.且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自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见于无症状患者。本研究首次用超声检查法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自然史进行了研究。 方法:1988年4343例门诊患者中B超检查发现111例有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2例有胆囊癌,其余109例列人观察。以后B超随访每年1~2次,共5年,记录息肉数目与最大息肉的直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标准为,由囊壁突向囊腔的无声影不移动的回声。 结果:61%患者有多个息肉样病变,39%为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并发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胆结石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 ,笔者对3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测定 ,并与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36例糖尿病和 35例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 ,男 2 1例 ,女 1 5例 ;年龄 1 8~ 70岁 ,平均 5 6岁 ;平均糖尿病病程 6年 ,其中 1型 4例 ,2型 32例。 36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其中四肢麻木 31例 ,四肢针刺样疼痛及烧灼样疼痛 2 8例 ,腹胀 2 6例 ,早饱 1 5例 ,餐后不适1 0例 ,便秘 2 0例 ,恶心或 /和呕吐 2例 ,吞咽阻挡…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乳腺病(Diabetesmastopathy,DMP)是一种良性瘤样增生性乳腺病,1984年由Soler和Khardori对内分泌门诊的88例,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1型糖尿病(T1DM)妇女进行了乳腺检查,发现其中12例(13%)有无痛性乳腺肿块,经病理检查确定为纤维性乳腺瘤(Fibrous breastlumps)。这12位患者多合并微血管并发症,11例有视网膜病变,7例有手关节病,5例有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6.
新疆维吾尔、汉两大民族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大血管病变。不同民族[1,2]、不同生活环境[1]会造成糖尿病病人不同的大血管病变,因而应该有不同的防治策略[5]。我们将新疆的1319例维、汉两大民族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新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材料与方法1病人来源:1994年以来我院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9例,其中男性767例,女性552例;汉族915例,维族404例。平均年龄589岁,平均已知病程29年。2诊断:糖尿病根据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出血,根据CT或和MRI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影响循环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水平和活性,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紊乱,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1可能对微血管病变起保护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3参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0.3%,最常见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肢体远端(尤其是下肢)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或钝性疼痛,多在夜间疲劳或兴奋时加重,  相似文献   

9.
口服肌醇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内科于1984年2月至1989年12月,用口服肌醇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38例并与维生素治疗组相对照,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病例选择:我院1984年2月至1989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123例,其中72例合并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随机分成甲组(肌醇治疗组)和乙组(对照组,用维生素B_1,B_2治疗)。甲组,38例,男:女=25:13,年龄34~72岁,确诊为糖尿病3~11年,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32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6例。合并糖尿病末梢神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符合WHO1998年标准的糖尿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在15~69岁;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34例,病程在3~16年,FBG:8.0~21.0mmol/L,PBG:10~32.0mmol/L,HBAlc:7%~15%,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18例伴视网膜病变,12例伴有肾病,33例经胃镜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36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证实胃排空延迟,胃内有中到大量潴留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依照治疗方法差异分组。对照组35例,实行常规治疗;在该基础上,实验组应用硫辛酸,共35例。观察评估疗效,组间对比。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后刀割样痛评分(1.00±0.35)分,针刺样痛评分(0.96±0.38)分,麻木(0.73±0.41)分,烧灼感评分(0.92±0.42)分;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分别是(41.3±3.6)m/s、(47.7±2.6)m/s;治疗有效率高,为94.2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990~1999年,我们应用莨菪浸膏片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按WHO1980年拟定的标准诊断,均为初治者,无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两组年龄40~60岁。两组均连续观察9年。治疗:治疗组予以降糖药(剂量视血糖高低而定)、莨菪浸膏片(每日300mg,分3次口服)和维生素类。对照组予以降糖药及维生素类。结果:治疗组有10例阳性:(治疗期间出现肢体疼痛、麻木、虫爬、蚁走、灼热触电样感觉异觉或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痛4例,灼热感4例,蚁走感2例。…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用电疗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有效率近85%。 有36%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遭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折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烧灼样感及踝反射消失。因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认识不十分清楚,治疗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影响循环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水平和活性,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紊乱,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胰岛索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1可能对微血管病变起保护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3参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15.
滕万同  杨莉 《山东医药》2002,42(16):74-74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1 0月 ,我们采用西沙比利口服加利多卡因、维生素B1 2 穴位封闭治疗经常规疗法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42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均为经抗感染及止泻药物治疗无效者。男 1 0例 ,女 32例 ;年龄 2 869岁 ,平均56 8岁 ;糖尿病病程 51 6年。 1型糖尿病 3例 ,2型糖尿病 39例。糖尿病性腹泻半个月至 1 5个月 ,均有腹胀、腹泻或大便干稀交替。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0例 ,糖尿病膀胱病变8例 ,视网膜病变 40例 ,糖尿病肾病 2 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测定其血糖、胰岛素、血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的IGF-1水平为(135.48±52.78)μg/L,显著高于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89.34±38.65)μg/L;血IGF-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的VEGF水平为(502.12±65.21)μg/L,显著高于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356.23±52.31)μg/L;血VEGF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血IGF-1与VEGF水平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时,血IGF-1及VEGF水平均升高,且二者正相关。IGF-1及VEGF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72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均进行免散瞳眼底摄片,按伴或不伴视网膜病变将患者分为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不伴视网膜病变组(NDR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和生化指标上的差异,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572例患者中,61例(10.7%)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组与不伴视网膜病变组相比,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高甘油三酯水平更高(P0.05)。不同年龄段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水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情况与血清YKL-40(几丁质酶-3样蛋白-1)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心内科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6例,根据患者的造影结果及血糖水平将126例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YKL-40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对所有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评判,并将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与血清YKL-40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三组血清YKL-40水平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YKL-40水平最高,其次为冠心病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YKL-40水平与患者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20(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YKL-40水平与Gensini评分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354(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YKL-40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YKL-40可能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评价冠脉病变进展的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7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004年3月~2006年3月,我们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79例,其中并发视网膜病变者8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分析:179例患者中,男87例,女92例;平均年龄65.3岁;糖尿病病程0~43 a,平均16.5 a.用TRC-NW100眼底成像仪TOPCON公司,美国)行眼底检查,结果显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病变组)者92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增殖期组)59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2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