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儿童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排CT的出现到256层及320层多层螺旋CT(MDCT)的临床应用,使一些新的扫描技术如心脏冠脉成像、肿瘤灌注成像等得以实现.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CT检查频率增长超过10倍[1].由于CT检查有较高的辐射剂量,促使公众越来越关注辐射剂量所致的受检者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儿童CT扫描诱发的癌症概率要高于成人,已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支持[2].CT检查被认为是造成医源性辐射最重要的原因[3-4].因此,有必要对儿童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研究辐射诱发肿瘤只靠整体实验是不可能圆满解决肿瘤病因及生长情况的。  相似文献   

3.
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约19~25 nt,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作用于靶mRNA,导致靶mRNA降解或转录后翻译受抑[1].miRNA掌握真核细胞许多功能,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调控和个体发育等多种行为[2].大量研究表明,miRNA与肿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3-4].细胞中miRNA的表达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5],电离辐射作为一种外界的损伤因素,能直接穿透组织细胞,将能量沉积在细胞中,对细胞造成损伤,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电离辐射引起miRNA的表达改变作一综述,探讨miRNA在辐射致癌及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4.
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约19~25 nt,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作用于靶mRNA,导致靶mRNA降解或转录后翻译受抑[1].miRNA掌握真核细胞许多功能,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调控和个体发育等多种行为[2].大量研究表明,miRNA与肿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3-4].细胞中miRNA的表达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5],电离辐射作为一种外界的损伤因素,能直接穿透组织细胞,将能量沉积在细胞中,对细胞造成损伤,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电离辐射引起miRNA的表达改变作一综述,探讨miRNA在辐射致癌及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约19~25 nt,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作用于靶mRNA,导致靶mRNA降解或转录后翻译受抑[1].miRNA掌握真核细胞许多功能,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调控和个体发育等多种行为[2].大量研究表明,miRNA与肿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3-4].细胞中miRNA的表达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5],电离辐射作为一种外界的损伤因素,能直接穿透组织细胞,将能量沉积在细胞中,对细胞造成损伤,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电离辐射引起miRNA的表达改变作一综述,探讨miRNA在辐射致癌及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6.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及其衍生物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AG)和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是已经发现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特异性抑制剂[1].它们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抑制肿瘤生长,增加其凋亡[2-3].HSP90特异性抑制剂17-AAG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7-AAG对宫颈癌细胞有辐射增敏作用,而对正常成纤维细胞无辐射敏感性影响[4-5].但其辐射增敏的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和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作用,本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扫描快速,可以多平面重建,已经成为小儿颞骨病变及电子耳蜗术前常规检查.但是颢骨CT检查,对射线高度敏感的器官眼晶状体和甲状腺受到辐射,尤其是小儿对射线敏感,过高的辐射剂量可增加放射性白内障和诱发甲状腺癌[1-2].  相似文献   

8.
辐射诱发白内障阈剂量判断:变化在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更多新迹象表明,辐射诱发白内障和循环系统疾病的阈剂量可能显著低于先前所作估计,有必要对眼晶状体和循环系统的辐射敏感性进行更细致的再评估[1].  相似文献   

9.
核能在工业和生产的广泛应用,放疗在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深入进展,以及放射诊断的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辐射诱发的远期效应.辐射致癌是放射生物学领域所关心的主要远期效应之一,近20年来,辐射的非肿瘤远期效应也逐步受到重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2006年报告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103号出版物报道,受照射人群的非癌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辐射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已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输入袢梗阻(afferent loop obstruction,ALO) 是胃肠吻合术后的罕见并发症之一[1].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是恶性ALO 的常见病因[1-2].现报道1 例恶性ALO 患者,行经皮经肝肠道支架植入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靶理论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是假定细胞至少含有1个遗传关键位点或靶,细胞必须是这个"靶"被辐射击中后才会死亡或产生某种效应[1-2].认为靶区以外受到辐射攻击不会引起细胞死亡,而且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细胞核DNA就是辐射诱发细胞死亡的靶.早期的研究显示,损伤核DNA产生的细胞死亡效应比细胞膜损伤后发生的效应要大300倍以上[3].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盆腔、腹腔及腹膜后肿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治疗作用,但辐射对肿瘤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腹部放射治疗会诱发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对肠壁造成急性或慢性损伤[1].尽管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生存时间延...  相似文献   

13.
将治疗基因克隆于可被辐射诱导激活的Egr-1启动子下游,利用Egr-1基因的调控序列可被辐射刺激的特点,形成基因和射线对肿瘤的双重杀伤作用,是近年来放射治疗研究的热点[1-2].下游目的基因的选择,对提高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疗效至关重要.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端血色素结合蛋白样片段PEX可阻断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3-5].本研究根据Egr-1基因启动的辐射激活特性和PEX的抗血管生成和阻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将肿瘤抑制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二者联合起来,在构建pEgr-sHemopexin(pEgr-sPEX)重组表达质粒的基础上,观察体外pEgr-sPEX重组质粒辐射诱导表达特性,检测辐射诱导pEgr-sPEX对MCF-7细胞侵袭能力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探讨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氡是公众所受天然辐射的最主要来源.室内高浓度下长时间的氡暴露是肺癌的物理性诱发因子之一[1],肺癌中10%可归因于氡及其子体的照射[2].  相似文献   

15.
电离辐射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随着接受辐射治疗后长期存活肿瘤患者的增多, 受照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辐射诱发AS涉及炎症性改变、氧化应激及基因不稳定性等过程, 电离辐射旁效应也可能与AS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笔者对近年来辐射诱发AS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 试图为深入研究辐射诱导AS的形成机制、为放射治疗预防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维生素A和它的类似物[类视黄质(retinoids)]予防化学诱发肿瘤的能力,已在不同的实验中加以研究。本文作者报告了另一种维生素A的类似物Ro-11-1430(N-乙基视黄质酰胺的三甲基甲氧基苯代化合物)可以显著地抑制辐射诱发的瘤性转化;该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Bollag已作了描述。本实验的材料系采用传代13代和15代的C_3H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者剂量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入放射学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1].由于介入操作技术的特殊性,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人员町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相当一部分人的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有的甚至超过50 mSv[2].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4 位,且是第 2 位肿瘤致死病因[1].在 H CC患者诸多治疗方案中,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均是目前治疗 HCC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尽管近年来H CC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其远期疗效及长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术后...  相似文献   

19.
α内辐射,诸如~(226)Ra 以及~(239)Pu 可诱发许多不同种属的动物产生骨肿瘤。这些肿瘤被认为是来源于靠近骨面的那些细胞。本实验则利用体外的方法来模拟α离子辐射对骨面细胞的作用。这是第一次证明了用α粒子辐射可以使得培养的哺乳类动物细胞发生体外转  相似文献   

20.
恶性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基本且有效的治疗手段[1].术后肿瘤残存是指手术未能彻底切除而残留下来的肿瘤组织[2-4];恶性胶质瘤术后肿瘤残存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5-7].外科手术可以引起术区周边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术后行影像学检查时,在术区边缘可出现反应性增强,这与肿瘤残存所出现的增强在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图像上表现相似,有时难以区别[2].因此,进行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的影像学研究,以早期发现肿瘤残存,对准确评价手术效果和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