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剑波  董筱莉  金花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60-2762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江阴市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216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以临床用药及患者症状缓解与否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216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64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152例。在216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例,阴性154例;真菌培养阳性118侧,阴性98例。(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5,P0.01)。结论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高危患者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23例,占28.75%,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57例,占71.2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2例,占52.17%,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例,占3.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17%,阴性预测值为96.49%。结论 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于尿路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尿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尿路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尿路真菌感染93例患者,81例非真菌感染者,5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的含量,用ROC曲线评估G试验的诊断价值,同时用Kappa值检验G试验结果与培养结果的一致程度,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尿路真菌感染组BG 18.4 pg/ml,显著高于非真菌组的7.5 pg/ml和健康对照组的7.5 pg/ml,ROC曲线分析显示,G试验临界值定为14.4 pg/ml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是91.00%、75.00%、0.66,可达最佳效果;G试验与培养一致性的Kappa值为0.583;单因素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菌<0.5×109/L、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BG含量与尿路真菌感染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BG阳性、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为其预测因素.结论 血浆BG可作为尿路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避免高危因素的发生,可有效减少尿路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送检的99例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其中真菌培养阳性者32例,真菌培养阴性者67例。99例患者同时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分析比较两组葡聚糖水平,应用ROC曲线评价1-3-β-D葡聚糖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肺部真菌培养阳性组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明显高于阴性组(34.7.6±20.0 vs 10.4±6.9,t=8.9 P<0.0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82%~0.96%);以20 ng/L为Cutt-off值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2.4%(95%CI:83.2%~97.5%),特异度为75.0%(95%CI:56.6.2%~88.5%)。结论:痰培真菌沛养阳性患者血浆葡聚糖水平明显升高,其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葡聚糖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意义及其临床价值,以期能为IPFI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临床拟诊断为IPFI的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IPFI组,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血,分别检测肺泡灌洗及血浆(1,3)β-D葡聚糖,收集患者痰液进行真菌培养。结果有3例患者手术送检组织病理检查确诊、54例痰液培养确诊、3例排除真菌感染为细菌感染,IPFI确诊者占拟诊的95.00%,感染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分别占36.84%、17.54%、14.04%;观察组血浆及肺炎灌洗液检测(1,3)β-D葡聚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PFI组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明显高于血浆检测值(P<0.05);感染真菌中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值最高。结论真菌葡聚糖试验对IPFI诊断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如检测值较高可高度怀疑侵袭性肺曲霉病感染,但对其他真菌感染无法进行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6.
保勇  喻华  曾小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20-4522
目的 探讨血浆( 1-3) -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作用及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0.7~2011.1入住某院100例临床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血浆(1-3) -β-D葡聚糖的定量检测,并与真菌培养方法加以对比,同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00例临床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 -β-D葡聚糖检测的阳性率66.0%,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2.0%,血浆(1-3) -β-D葡聚糖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x2=18.89,P< 0.05).对38例临床诊断高度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64.8岁,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肾功能疾病10例,恶性血液疾病10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其他疾病8例),1/例患者使用激素,7例使用免疫抑制剂,38例患者均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头孢二、三代及喹诺酮类为主,且使用时间较长,其中32例具有肺影像学的改变.结论 血浆( 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比真菌培养能够更早、更灵敏地反应深部真菌的早期感染,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深部真菌的感染与患者的高龄、严重的原发基础疾病以及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有关,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法28例阳性,阳性率为46.7%;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38例,阳性率63.3%,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24.7620,P<0.05).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84±21.2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1.94±10.6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6040、2.0978,P<0.05),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7,P<0.05).结论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6月一2011年4月IFI患者254例:确诊组64例,临床诊断组78例,拟诊组112例;细菌感染者57例,健康体检者68名;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l,3-β-D葡聚糖的含量,用ROC曲线进行评估,并确定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 IFI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IFI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中位数28.9 pg/ml,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的9.1 pg/ml( Z=-2.818,P<0.05)和正常对照组的7.5 pg/ml(Z=-6.261,P<0.001);拟诊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中位数7.5 pg/ml,明显低于确诊组的103.6 pg/ml(Z=-8.398,P<0.001)和临床诊断组的44.4pg/ml(Z=-7.488,P<0.001);由ROC曲线分析可得,以9.35 pg/ml为cutoff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达最佳状态,分别为69.0%、64.0%、68.9%、64.0%,与培养法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完全可以用作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2.57)μg/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54.06±36.13)μg/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7.741,P<0.001).结论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0%、100.0%和91.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疑似病例的BI)G结果及其临床特征,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BDG的含量,结合患者血液、痰或中段尿标本的真菌培养,用统计学方法计算BDG试验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连续检测血清BDG浓度变化,观察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间的关系。结果BDG检测法阳性135例,阳性率为31.4%;真菌培养法116例阳性,阳性率为26.9%。真菌培养阳性组的BDG含量为(91.85±25.26)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BDG含量为(30.69±10.95)pg/ml,两组血浆BD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5)。以真菌培养结果作标准,BI)G的灵敏度为90.9%,特异性为77.4%。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血清BDG水平在感染恶化患者持续升高,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明显下降。结论血浆BDG试验结果与临床侵袭性真菌诊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相比,BDG检测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及疗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 glucan,BG]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1M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BG的含量,将其与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112例可疑IFI患者,真菌培养法46例阳性,阳性率41.07%;血浆BG检测法阳性65株,阳性率58.04%,后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前者(χ^2=39.95,P〈0.05)。IFI培养阳性组、IFI培养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BG含量分别为(62.32±19.56)、(30.82±18.86)和(3.02±1.88)pg/ml,前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G检测与真菌培养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特点,可用于IFI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脓毒症患者(1,3)-β-D-葡聚糖(BG)的血浆水平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7例脓毒症患者分为深部真菌感染组(11例)、二重感染组(G-菌合并真菌感染,36例)和革兰氏阴性(G-)菌感染组(20例),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10男10女)为对照组。67例脓毒症患者24小时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同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BG浓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脓毒症各组患者的血浆B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真菌感染组及二重感染组的血浆BG水平均显著高于G-感染组,而真菌感染组与二重感染两组之间的血浆BG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二重感染组)患者血浆BG水平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O.325,P=0.043)。结论真菌感染脓毒症患者血浆BG水平显著升高,BG可能是影响真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钟敏华 《现代医院》2013,13(6):10-11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AP)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差别,从而探讨D-二聚体在不同分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腹型、肾型及单纯型(AP)患者各18、15及20例,比较以上三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时间(w)的差别。结果三组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腹型AP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单纯型,而单纯型患者明显高于肾型,三者当中任意两者差异均具有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性(P〈0.05),而与门无相关性(P〉0.05)。结论以单纯型AP患者为参照,腹型AP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肾型明显降低,该现象在腹型及肾型过敏性紫癜的鉴别诊断起到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陆宏  周桂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3,(10):1234-1236
目的 研究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和高危型HPV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联系和价值. 方法 收集2012年5-7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做了HC2-HPV DNA检测的患者451例,对于其中任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或临床症状疑似的患者做阴道镜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了解两者的联系及应用价值.结果 451例受检者中,TCT结果异常的有254例占56.3%.ASCUS 96例,LSIL 75例,HSIL 57例,SCC 26例,分别占21.2%、16.6%、12.6%、5.7%.254例细胞学异常的受检者中高危型HPV阳性率68.1%,其中ASCUS、LSIL、HSIL、SCC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42.7% (41/96)、76.0% (57/75)、85.9% (49/57)、100% (26/26).显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地增加,HPV的感染率也相应增高. 结论 TCT联合HPV检测更能有效的发现和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率,为临床防治宫颈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是目前最好的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患者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s virus type 2,HSV-2)的感染情况,为STD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选择临床确诊的STD患者486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非STD患者118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HSV-2 IgG抗体。结果观察组HSV-2 IgG抗体阳性率40.95%(199/486),对照组16.10%(19/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性别SHV-2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梅毒、念珠菌性龟头炎、阴道炎等的患者HSV-2感染率高,应将HSV-2感染检测纳入实验室常规项目,同时加强STD患者的健康教育,倡导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92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现代医院》2013,(2):44-4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手足口病中22例重型,70例轻型;轻型平均年龄为(2.00±0.23)岁,重型平均年龄(1.68±0.37)岁;7、8、9三个月份的发病人数占66.3%;手足徐动、膝反射亢进及呕吐的发生率在重型患儿分别为77.27%、40.91%及22.73%,轻型患儿均未见。重型患者中有1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例血糖明显升高,7例心酶CK-MB增高。轻型患儿均治愈出院。重型患儿中2例死亡(9.09%)、7例好转出院(31.82%)、13例治愈(59.09%)。结论手足口病的治疗上应当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加强观察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并采取积极措施,对症处理,以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西2008—2011年登记为丢失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基本特征,为更好的开展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广西2008—2011年登记为丢失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西2008—2011年登记为丢失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共313例,年平均丢失率为0.54%。患者多数为农民(70.0%)、男性(80.8%)和汉族(70.9%)人群,年龄集中在25~54岁(52.4%),主要来源于转诊(51.8%);98.4%的患者诊断为Ⅲ型结核病,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多无空洞(占69.3%)、无粟粒(占98.4%);74.4%患者确诊时间〉14d,61.3%患者治疗时间≤2个月。各年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诊治情况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各年患者的户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08年后外地户籍与本地户籍患者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应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男性农民患者的全程治疗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患者的治疗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3种方法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检测方法对肺结核患者痰菌检出率,探索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提高肺结核病患者结核菌阳性检出率的可行性。方法对同1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采用直接厚涂片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和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在150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直接厚涂片法检出菌阳26例(检出率为17.3%),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33例(检出率为22.0%),噬菌体生物扩增法阳性85例(检出率为56.7%),噬菌体扩增法阳性检出率高于直接厚涂片法和分枝杆菌培养法(χ^2=51.8,38.8,P〈0.01)。结论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可提高肺结核病例的痰菌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与全麻用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优劣。方法 120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组和全麻组,每组各60例。连续监测两组患者血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麻醉前(T0)、截石位(T1)、仰斜位(T2)、术中1 h(T3)、术中2 h(T4)及术毕(T5)记录各组数据,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完全清醒时间、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间点的血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全麻组出现6例体温低并术后苏醒延迟,CSEA组在手术3 h后有2例患者主诉全身疲乏,难以忍受肾区的显露。结论在患者状态好、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可以做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首选,患者条件差,预计手术时间长则选择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