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脑卒中残损评价表评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对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用SIAS,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以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IM)4种量表进行评定,将SIAS运动项目部分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SIAS总分与FIM总分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SIAS运动项目部分得分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得分之间显著相关(r=0.7440-0.9426)。SIAS总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间,SIAS总分与FIM总分间可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SIAS评定急性脑卒中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效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的文献,以便于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5-01/2005-09和万方数据库1994-01/1995-01与康复评定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康复评定”,限定文章用语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1985-01/2002-12与相关康复评定的书籍,限定书籍语言为中文,英文、日文、检索词为“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相关的文章,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88篇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面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关系不大的80篇,共8篇文献纳入分析。资料综合: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可分为两大类,包括以肌力变化为标准的评价法和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中临床上常采用的有8个评定法,分别是Brunnstrom、Bobath法、上田敏法及Fugl-Meyer评定法、MAS评定法、Rivermead法、Lindmark评定法和KarenMargrethe评定法。目前最新研究的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法为脑卒中病损评估法。结论:早期而全面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指导制定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  相似文献   

3.
认知功能障碍对偏瘫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影响。方法对 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并进行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定 (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 结果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康复明显滞后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 ,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卒中偏瘫康复有密切关系。结论认知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脑卒中偏瘫康复 ,应采用针对性和综合性治疗方法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以减少对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姚宇  曾明安  陈玲  刘文健 《中国康复》2019,34(3):131-133
目的:研究视听媒体指导脑卒中患者主动功能锻炼对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采用口头讲解功能锻炼方法指导患者锻炼。观察组在进行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基础上,通过视听媒体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治疗结束后2组分别行Fugl-Meyer运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平衡功能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过视听媒体来指导脑卒中患者主动功能锻炼,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佳  陈洪沛  郭敏  刘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20-122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的文献,以便于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5-01/2005-09和万方数据库1994—01/1995-01与康复评定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康复评定”,限定文章用语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1985—01/2002—12与相关康复评定的书籍,限定书籍语言为中文,英文、日文、检索词为“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相关的文章,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 资料提炼:共收集88篇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面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关系不大的80篇,共8篇文献纳入分析。 资料综合: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可分为两大类。包括以肌力变化为标准的评价法和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中临床上常采用的有8个评定法,分别是Brunnstrom、Bobath法、上田敏法及Fusl—Meyer评定法、MAS评定法、Rivennead法、landmark评定法和K21genMargrethe评定法。目前最新研究的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法为脑卒中病损评估法。 结论:早期而全面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稃度.指导制宰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应用早期综合护理方法对28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护理。采用了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功能评定,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明显减轻(P<0.01),说阴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的一种简单、切实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春景  周宁 《中国康复》1994,9(1):19-21
近年来我们应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技术对30例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显示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有显著的改善,提示脑卒中偏瘫的综合康复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家庭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方法.方法:派专人不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健康教育,交通不便者利用电话联系指导,出院半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并与出院时的评定比较.结果:患者肌力与出院时相比明显提高,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结论: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进行家庭回访式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EAM)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STREAM对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评定,并与FIM中的运动类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法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入院时STREAM评分与FIM运动分、FIM总分、BI得分显著相关(r=0.830、0.759、0.809,P<0.001),出院时STREAM评分与FIM运动分、FIM总分、BI得分显著相关(r=0.830、0.807、0.806,P<0.001).结论STREAM是有效的,并且方法简单、易操作,能敏感地反映偏瘫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很适合作为物理治疗部门常规的临床评定,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居于首位 ,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高级脑机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丧失等 ,对社会、个人及家庭等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卒中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损伤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非常大 ,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偏瘫侧上肢的恢复较下肢要慢、效果要差。所以准确、及时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偏瘫侧上肢的评定及康复尤为重要。1脑卒中偏瘫侧上肢的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评定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临床运动学及神经学方面 :如各个关节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 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为1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周  刘望萍  罗艳  厉勇  周虹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目的:观察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下肢蹬踏训练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以及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2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脑卒中病人的评估的新方法:脑卒中评估新方法(SIAS)。SIAS主要是对病损进行评估,功能评估的等级在0~5或者0~3的范围。评估的项目包括运动功能、肌张力、感觉、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躯干控制、空间视觉、失语以及健侧的功能。每一项的得分绘制在一个雷达图上,问题可一目了然。用Rasch分析法证实了SIAS结构的量值,并且验证了SIAS的总分数能够预测脑卒中结果,SIAS得分的内部变异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评估可以作为常规临床检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1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并使用量角器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4.81±8.86)、肩关节前屈(150.88°±21.32°)、肘关节伸展(135.56°±17.22°)主动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显著(P0.05);两组患者,除治疗后的对照组FMA评分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FMA评分与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不相关(P0.05)外,其余FMA评分均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及腕主动背伸活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作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每个作业活动进行动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性分离运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和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功能,以及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性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脑卒中的康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了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 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的作业疗法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5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AROM)、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y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FMA和WM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FMA和WMFT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FMA和WMF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通过上肢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定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效度和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23例自愿参加本研究;1周内对所有病例应用WMFT和Fugl-Meyer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进行2次评定。将WMFT结果与U-FMA作相关性检验来验证WMFT的效度;对2次WMFT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来测试WMFT的重复测量信度。结果:WMFT总分和U-FMA总分的高度相关(r=0.922、0.929,P<0.001)。WMFT各项内容的时间中位数和等级均数的2次重复测试结果高度相关,其组间相关系数ICC=0.989、0.997,组内相关系数ICC=0.980、0.991。结论:Wolf 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上肢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易化技术对43名老年脑卒中和79名中青年脑卒中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1~2个月康复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老年人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不明显,下肢疗效明显,中青年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进步;早期开始康复治疗者中老年人上肢运动功能积分较中青年略低,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增加明显较中青年少;晚期开始康复者中,老年人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增加较中青年多。本文还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特殊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A virtual environment (VE) system wa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the retraining of motor control by feedback of movement trajectory to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s, such as stroke victims or those with an acquired brain injury. In this study, w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motion trajectory of the upper extremity during VE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aralyzed upper extremity movement in VE for each patient 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clinical evaluations. [Subjects and Methods] Six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VE system consisted of a computer, an electromagnetic motion tracking device, which monitored and displayed patient movement on the computer, and the VE software, which provided the tools for creating training scenes. This system was used to facilitate motor relearning of the upper extremity for six patients with strok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improvements in var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arm movement in motion trajectory.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clinical evaluations improved, and VE did not hinder motor relearning of the upper extremity, which is necessary fo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onclusion] This VE system might be effective at facilitating motor relearning of the upper extremity for stroke patients.Key words: Hemiplegia,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gait speed, motor function and isokinetic knee muscle torque in stroke victims. Two different gait speeds, freely chosen speed and fastest speed, were measured on a 10-m long walkway in 34 stroke victims (median age 71 year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troke.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motor functions were assessed, and isokinetic knee muscle torque was measured. One year after the stroke 24 of the subjects were again investigated. The two gait speeds measured were both s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healthy subjects of the same age. The motor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the group of stroke patients had light to moderately severe stroke symptoms. The isokinetic muscle torq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aretic than in the non-paretic legs. The non-paretic legs were also weaker than the legs of healthy subject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ny of the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hree months' assessment and the one year post-stroke assessment.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gait speed and motor scores and between gait speed and muscle torque, but usually of moderate streng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gait speed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combined isokinetic muscle torque and three different motor scor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gave higher R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