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14~2016年收治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6.12±3.02)岁。行下肢CT检查,重建下肢力线,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膝关节1:1医用尼龙模型,确定假体型号,制作个体化截骨导板,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未出现膝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内假体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27.75±3.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7.75±6.34)分,而冠状面内翻成角畸形由术前(15.38±3.97)°改善至(1.45±0.26)°,近期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可有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恢复下肢机械轴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新型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采用新型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行全膝关节置换36例。术前行CT薄层扫描,重建整个下肢的三维立体模型,然后确定股骨和胫骨侧力线,模拟膝关节截骨和假体的置入,打印个性化导向器。术中将个性化导向器分别于股骨骨面和胫骨骨面贴附稳固后,在导向器截骨槽引导下截骨,并安装人工关节假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WOMAC评分由术前(50.53±16.62)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3.53±7.39)分(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53.68±21.79)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2.79±9.63)分(P0.05); KSS功能评分由术前(48.63±20.19)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75.23±9.78)分(P0.05)。影像方面,36例患者胫股角由术前(168.03±6.42)°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77.1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安装型号及位置精确,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精准度及有效性。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3D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HKA偏差为(4.6±1.3)°,术后HKA偏差(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1)。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远端厚度(9.1±0.6)mm,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05)。术前胫骨截骨厚度(8.9±1.2)mm,术后胫骨截骨厚度(8.6±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TKA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UK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利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23例(24膝)行UK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改善及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7.71±34.92)min,出血量为(386.94±221.20)m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111.12±7.23)°,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21.31±6.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HSS评分为(66.11±4.52)分,术后1个月HSS评分为(83.42±4.61)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且使得手术操作简易化、准确化,缩短UKA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1-1575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技术(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价值和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5例31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个性化截骨技术(SignatureTM,Biomet公司)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选择27例33膝采用传统手术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及功能评分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瞻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刀口长度、术后下肢机械轴线(站立位髋-膝-踝角)和术后3个月时KSS功能评分。[结果]术后个性化截骨组髋-膝-踝角为(1.44±0.25)°,传统手术组为(2.28±0.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个性化截骨组为(177.1±13.34)ml,传统手术组为(219.7±9.72)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未见感染、假体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个性化截骨技术操作简便,具有提高下肢机械轴线的精确性、减少出血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10月共30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分为3D导板组(利用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法,15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指数、血红蛋白、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次日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12~25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低于传统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改善关节功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科收治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患者16例,依据术前3D打印膝部骨关节模型,制定个体化的截骨计划。术中按计划截骨,矫正恢复下肢力线,恢复关节面平整和关节稳定,并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截骨断端。骨延长或骨搬移矫正下肢不等长或骨缺损,软组织松解术矫正关节挛缩。[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19±3.24)个月。KSS评分由术前(29.63±6.5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2.19±6.93)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由术前(9.38±4.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3.44±10.03)°;双侧肢体长度差由术前的(3.81±1.64) cm,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38±1.03) cm。[结论] 3D打印辅助截骨成功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术前规划精准,提高了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截骨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截骨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 ml和51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别为(101.2±4.6)°、(84.3±4.8)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的TKA术,个体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最大优势在于截骨更精确、假体力线更精准,且手术截骨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1.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2016,29(6):513-516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6—2015-08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8例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截骨、软组织平衡、屈伸间隙不平衡、假体放置角度等问题的处理进行总结,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下肢机械轴、股骨外翻角、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等,综合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的外翻畸形获得矫正;外翻畸形患者的下肢力线由术前(185.1±1.1)°恢复至(180.2±1.1)°。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可靠,但应对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15-05—2017-05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对16例股胫角(FTA)(28.3±7.2)°的中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胫骨少量或等量截骨,外侧软组织、后外侧关节囊及副韧带松解,未置换髌骨。13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3例采用髁限制性假体。以膝关节活动度、双下肢全长片的FT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基本矫正,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42.6±6.8)°改善为术后的(101.4±7.2)°,FTA由术前(28.3±7.2)°矫正为(6.2±2.9)°,HSS评分术后由术前(22.3±4.2)分改善为(90.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1例腓总神经麻痹,经相关处理后恢复。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清理辅助腓骨近端截骨术(arthriscopic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AD&PFO)在治疗伴内翻畸形内侧胫股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3月~2012年6月,采用单纯膝关节镜清理术(arthriscopic debridement,AD)或AD&PFO治疗伴内翻畸形内侧胫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4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HSS评分、胫股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结果]术后24个月,AD&PFO组HSS评分、胫股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分别由术前(58.33±5.46)分、(3.11±0.65)°、(183.12±1.50)°,改善为(79.56±4.79)分、(1.21±0.43)°、(180.60±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PFO可处理关节内病变,改善下肢力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3D打印截骨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精准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1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6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多排双源螺旋CT平扫,利用计算机软件Mimics 17.0对患者下肢CT导出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骨骼数据建模,测量力线和畸形角度,重建骨骼模型;使用UG(Unigraphics)NX 8.5进行数字化截骨导向器设计和术前模拟截骨操作;术中使用SLA 3D打印机制造导向器进行截骨定位,安装假体,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术前、术后4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间隙平行等宽,膝关节畸形得以矫正,术后4周HSS评分为(86.2±2.53)分,关节活动度ROM为(101.7±2.54)°,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为(1.93±0.31)°。患者均恢复满意膝关节活动度和正常的下肢生物学力线。结论数字化3D打印截骨导向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截骨精准性,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3D打印截骨导板对提升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精准性的意义。方法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14例15膝,行MOWHT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5膝,女9例10膝;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5.1岁;单膝13例,双膝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取膝关节CT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截骨导板,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术中。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生采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内固定系统均采用Tomofix加压锁定钢板。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及术膝负重位正侧位片,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使用Caton指数评价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型臂透视显示所有矫形后下肢内翻均得到有效矫正。WBL由术前(12.17±15.43)%转移至术后(63.50±1.52)%,P=0.010;JLCA由术前(3.22±1.58)°减少至术后(1.17±0.90)°,P=0.020;MPTA由术前(82.18±2.03)°改善为术后(90.25±2.08)°,P=0.028;PTS未见明显改变,由术前(12.29±4.81)°改变为术后(12.13±4.44)°,P=0.890;Caton指数由术前(1.10±0.09)减小至术后的(0.97±0.11),P=0.017。Lysholm评分术前(85.03±5.7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95.28±4.52)分,与术前比较,P=0.014;术后1年随访时(96.13±4.18)分,与术前比较,P=0.01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P=0.17。结论 MOWHTO是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截骨导板可精准辅助MOWHTO。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12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诊治58例(65膝)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1(52~86)min,术中失血量为(97.1±13.3)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获平均25.2(12~46)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急性期感染发生。股胫角由术前的平均内翻4.8°改善为术后的平均外翻5.3°。膝关节活动度术前(85.2±9.3)°,末次随访时(132.0±11.4)°。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术前(21.6±4.9)分,末次随访时(82.7±8.1)分;HSS功能评分术前(47.2±6.9)分,末次随访时(81.5±10.4)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和HSS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行双膝同期单髁置换,1年后左膝出现迟发性感染,假体松动,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余患者未见假体松动、塌陷及移位;对侧间室及髌股关节无明显进行性退变。结论对于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受累所导致的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单髁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失血少,恢复快,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24-1427
[目的]评估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红外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手术结果、临床疗效、X线资料进行评估。[结果]相较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方法,计算机术中导航能明显优化假体的位置,减少假体放置的失误率;假体装置误差率不大于±1°,手术切口显著缩短,但手术时间相应延长(P0.05)。而在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及假体10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假体置入操作的精确性,提高假体安装精确度,确保手术的准确性,降低手术的失误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VCA)截骨全膝关节置换对下肢和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126例(139膝)拟行初次全膝关节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3例(70膝)采用个性化非负重位测量VCA截骨TKA(个性化组);63例69膝采用固定VCA为6°截骨TKA(常规组)。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拍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力线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个性化组70膝术前非负重股骨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个性化VCA的分布范围是3.40°~12.20°,平均(6.85±1.77)°,在5°~8°范围的比例为60.00%;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VCA的分布范围3.40°~11.90°,平均(6.64±1.72)°,在5°~8°范围的比例为61.43%。非负重位与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V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负重和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1°的比例为20%。两组术后影像测量方面,个性化组的HKA角和FFC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但是,术后两组间FTC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的HKA和FFC理想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股骨外翻角变异性大,采用个性化股骨外翻角截骨较固定6°股骨外翻角截骨术后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冠状面力线和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