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云南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据解放后多次调查,仅分布于我省滇东北昭通地区的部分县,其中包括绥江、盐津及大关等,其最南界未越过北纬27°,是黑线姬鼠在我省分布的边缘带。迄今,已知在临床上确诊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流行区是毗邻我省滇东北的四川南充地区,这也是我国西南最早出现病例报导的地区之一(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从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查出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病毒。但国内外尚未见社鼠携带该病毒的报道。我们于1984年11月在福建周宁县城关地区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调查本病的传染源,除从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查出该病毒外,尚从山区的社鼠(Rattus niviventer confucianus)体内查出出血热病毒,首次证实了该鼠亦可携带出血热病毒,为本病新的一种宿主动物,即传染源。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省流行性出血热研究,近来获得一些进展,简报如下: 一、病毒分离成功:将本病荧光检测阳性的鼠肺接种于Vero E_6细胞和小白鼠乳鼠脑内,结果本省首次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肺共分离出4株该病病毒。并发现一株毒力较弱的的R:。:株,可能有希望用于疫苗的研制。二、首次证实家兔的自然感染:从家兔血清查出本病抗体,这在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为自然感染本病的动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过革螨叮咬传播;一种认为通过恙螨叮咬传播;或认为是动物源性传播。几年来我们对于革螨作为本病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进行了现场和实验研究,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革螨与出血热的传染源(黑线姬鼠)关系密切,它是黑线姬鼠鼠体和巢穴的优势寄生节肢动物。据近几年来在丹阳、干榆、东海、高淳、沛县及某水利工地调查,黑线姬鼠体表和巢穴中均有大量革螨,而极少发现恙螨。如丹阳县1976年3月至1977年2月检查黑线姬鼠639只及其鼠巢442个,共检获革螨158,765只(平均鼠巢革螨指数359.3),而恙螨仅发现  相似文献   

5.
从三个县出血热流行区捕鼠444只,取血清与出血热病人血清作“对流”,黑线姬鼠409只中阳性81只,阳性率19.80%;在发病高峰季节的11、12月及次年1月份的阳性率分别为17.64%、22.61%和14.89%。根据出血热病人血清与黑线姬鼠血清作“对流”试验均出现一定量的沉淀线,该沉淀线经漂洗不退,可被蛋白染剂所染色,阳性鼠血清可与本病其他病人血清重现阳性,但与其它疾病病人血清及呼肠病毒抗体血清为阴性;而对照鼠血清全部阴性。吸收试验证实阳性鼠血清中抗原可被出血热病人血清中抗体吸收,进一步证明出血热病人血清与黑线姬鼠血清的“对流”试验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对确定黑线姬鼠是出血热的传染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WHO定为“肾综合性出血热”。在我省于1980年首次发现以来,已在唐山、保定、石家庄陆续发生。目前已收到多篇有关本病文章,现摘要如下; 丰南县卫生防疫站肖振林等报道:1980年在丰南县侉子庄首次发现并经血清检验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以来,对该庄进行了两年的疫情和鼠类及其感染状况的监测。经调查田野黑线姬鼠和住宅褐家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77年6月开始试用对流免疫电泳法研究出血热病人与黑线姬鼠间的联系,来确定传染源的工作,实验用19例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不同病期和病愈后的血清与疫区黑线姬鼠125只作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发现6例出血热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与黑线姬鼠血清出现沉淀线,其中以病人尹××的血浆出现阳性反应次数最多,同时因获得血量也较多,随即采用此血浆作了进一步系统的试验,今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病人血浆采自出血热疫区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的尹××病员。用此病人血浆作为出血热病原体的抗体。保存于-30℃低温冰箱和4℃冰箱中备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于1983年4月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时,对沛县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作了调查。发现该县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密度高达10.83%。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密度为4.33%;次为黑线姬鼠,密度为2.83%。同时对各鼠种进行了出血热相关抗原检查,在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两种鼠检到阳性,带毒率分别为11.72%和1.54%。调查结果表明沛县出血热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本文还对成鼠和亚成鼠带毒情况作了比较,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提示在调查褐家鼠带毒率进行疫情预测时,应考虑鼠龄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业已证实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为进一步阐明黑线姬鼠带毒率高低与EHF发病强度的关系,我们于1981年10月至1982年10月进行了黑线姬鼠逐月带毒动态观察,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1981年10月到1982年10月止  相似文献   

10.
大林姬鼠为传染源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研究进展较快。国内已分离出I型(汉滩病毒,HTNV)和I型(汉城病毒,SEOV)病毒。对发病的疫区分别称之为姬鼠型和家鼠型疫区。我国东北地区和俄国远东地区林区自然疫源地中的大林姬鼠(AOodcmuss speciosus)曾被国内外一些学认为是率病传染源。80年代以来,在吉林、黑龙江地区从大林姬鼠、疫区病人及革螨体内分离到病毒。我们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方面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c)型作此较分析,发现两有所不同。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与血清学方而的研究,自1978年南朝鲜学者李镐汪等首次用非疫区黑线姬鼠朝鲜亚种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抗原后,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国内外资料证明,EHF间接免疫萤光抗体法(IFAT),是目前利用自然感染的黑线姬鼠含EHF抗原的肺切片检测EHF血清抗体  相似文献   

12.
王昭孝  付德庆 《贵州医药》1991,15(4):193-196
贵州省共86县(市、区),有80县(市、区)的10种小兽携带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56县(市、区)有临床病例报告,形成以遵义和石阡为代表的野鼠型和家鼠型两片疫区。全省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南部19°等温线附近又是黑线姬鼠从北向南分布的一条终止线。纵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和恙虫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布夹(夜)法或挖捕法调查疫区鼠类,并用Giemsa染色和IFA法检测鼠组织和血清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及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情况。结果共捕鼠5种计3367只,其中黑线姬鼠2656只,占78.88%,黑线仓鼠64只,占1.90%,大仓鼠418只,占12.41%,褐家鼠201只,占5.97%,小家鼠28只,占0.83%。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恙虫病立克次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2.44%和11.36%,黑线姬鼠自然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5.93%和12.99%。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EHF),亦称为朝鲜出血热(KHF)或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省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病毒,传染源是鼠类。得病者以青壮年农民、民工、士兵为多,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最近发现家鼠也是传染源,可由气溶胶引起大规模暴发流行与扩大蔓延。长期以来,因病原体分离未成功,影响对其传播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用黑线姬鼠分离出KHF病毒后,本病各方面的研究才有了较快的进展。现将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的病原体的分离至今尚未成功,故有关出血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问题也缺乏确凿的证据。从30多年来国内外调查资料分析,由于出血热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散发性,所以多倾向于虫媒传播,认为革螨或恙螨可能起到媒介的作用。我省于近七、八年来才发现有出血热散在发生,至1978年已报告56例病例,都是分布在本省北纬26.7°以北,东经117°~119.5°这个小范围内。因此可以说本省是我国出血热病例发生的东南边缘地区。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地区传播媒介的问题,1972至1978年我们在出血热流行季节,对部分出血热流行地区,进行了鼠类和螨类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基础.2004年,在坚持长年进行鼠情监测的同时又开展了多种生境的调查.方法 采用夹夜法.结果 布有效夹1 140只,捕鼠111只,鼠密度9.74%.鼠种隶属2科5种.家栖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野栖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多宿主特点为今后在宿主动物控制环节上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提供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1):83-84
流行性出血热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亦称流行性出血热。1流行病学1.1传染源主要是携带本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它们既是宿主动物,又是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确山县1993~2002年出血热流行的疫情。方法根据监测结果,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易感人群病毒抗体和鼠肺出血热抗原。结果当地出血热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其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第四季度为高发季节,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84.89%。结论预防出血热应注意个人、饮食及环境卫生和科学灭鼠。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防治及科研中的关键课题是对其病原的研究。现在都公认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病毒,国内外都在积极地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的研究。1978年李氏等报导从朝鲜出血热(KHF)病区黑线姬鼠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1981年李氏等又报导从两例朝鲜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分出病毒(Han株和Park株),经电镜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的观察和免疫电镜等研究,认  相似文献   

20.
用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黑线姬鼠的血,对非疫区黑线姬鼠按皮肤不同破损程度用不同剂量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证明EHF抗原(病毒)可通过全层皮肤破损、真皮破损以至不显性的表皮破损传播感染,在剂量为1 u时仍能通过表皮的破损传播感染。表明通过破损皮肤传播可能是EHF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