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口眼斜又名面瘫,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笔者分初、中、后三期辨治,疗效满意。初期:卫外不固,经脉空虚,风邪乘虚侵犯颜面皮肉,入中阳明经络,从而使营卫不和,气血阻滞,筋脉弛缓,阴阳失衡,面神经发炎水肿,以致突然口眼斜。皮肉为表,经络属里。治宜祛风解表,疏散皮肉之  相似文献   

2.
痿证从督脉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兴伟  黄建华 《中国针灸》2008,28(3):231-233
对痿证的发病部位、痛因、病机与督脉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皮肉筋脉骨节”是行使机体运动功能的基本结构,依赖于气血津液精髓的濡养;“精亏髓枯”气血亏虚”是痿证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虚损(或痹阻)”“督阳失运”是痿证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通调督脉可促进督脉(脑、脊髓)形态结构和功能修复,并可重建脑髓-督脉(脊髓)-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调控系统,从而使气血津液精髓的敷布转输复常,以濡养皮肉筋脉骨节。  相似文献   

3.
<正>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  相似文献   

4.
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及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者,均称为伤筋。推拿治疗伤筋有独到之处,这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在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时期,朱丹溪谓"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书中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清时期认为"痛风"即痹证(痛痹、风痹、白虎历节);强调内因平素过食肥甘、湿滞下焦或气血亏损,外因湿邪外袭或风寒湿气乘虚外袭;病位多在皮肉筋脉或经络或四肢或腰背;多属湿邪、或风寒湿气外袭、或风寒湿郁而化热、或湿痰阴火等病邪作崇,强调外邪入侵;病机则为邪气客于筋脉经络,气血凝滞所致。治疗有辨证分型、分期、专方、中药外敷、针灸等。  相似文献   

7.
邹娟芬 《吉林中医药》2008,28(9):675-675
膝关节扭伤是指膝关节的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扭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证候,属于中医学伤盘范畴.多由剧烈运动或持重过度,跌仆,牵拉以及过度扭转,使受外力的关节超越正常范围而引起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湿从足下上行侵袭人体,其中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脾为外湿所困则失于运化,内湿泛溢,土为金之母,脾虚及肺,肺主气属卫,卫气去,皮肤不收;脾主血属营,营血涩,四肢痿废不用,筋肉缓纵不收。故脾为水湿转运之枢机,避外湿的同时健脾燥脾则皮肉筋脉之病俱去。古今医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依据这一理论,从脾土出发基于培土制水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分析其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的特点,为后世治疗外湿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筋伤,现代医学称为软组织损伤,好发于骨关节周围,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所谓筋伤,应除外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乃人体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外力损伤、过度牵拉或扭转、跌仆闪挫或经久积劳等原因引起之疾患。故临床常见之颈腰椎病、膝关节病、肩周炎等均归为筋伤论治。王和鸣教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气候寒冷潮湿加之人体内湿气多,寒湿之邪伤人的皮肉、筋脉,留注于关节之中,引起疼痛。阳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多挟湿邪是其特点,祛寒除湿为治疗总则。古方治今病,因有地域的差异,需方随证变通,寒湿外驱,达以速效。  相似文献   

11.
李宁  王拥军 《中医杂志》2013,54(3):197-200
施杞在继承上海石氏伤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经验,认为肝肾不足是膝骨性关节炎(KOA)内在致病的关键因素,风、寒、湿邪的侵袭或外力损伤是其诱因,两者可兼而侵袭.肝肾不足,日久则脾阳、脾气不足,气滞津停,日久痰湿内生,瘀血内留,留滞于筋骨关节,导致关节变形;或筋脉失养,后复感外邪或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发病.据此提出了肝肾不足是KOA发生的内因,而痰瘀互结是其发生的病理环节,制定了“痰瘀兼顾、肝肾同治、内损外伤兼顾”的KOA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观察来看,感受风寒湿邪、积累性损伤是导致肩背部伤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凡睡卧当风,久居湿地,均可感受风寒湿邪,引起伤筋病症,虽不致引起筋断裂伤,但可使其性质和位置发生异常改变,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而长期单一姿势下劳动,或过多使用某些肌筋,均可导致肌筋的积累性损伤。正如《素问·宣明五  相似文献   

13.
筋脉点特指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横断面的纤维或维管束。药材折断或切片后,其纤维或维管束呈参差不齐的丝状,犹如人体的筋脉,又称"筋"。在整齐的饮片切面上所表现出的点状痕迹,称之为"筋脉点"。较大的维管束痕迹又称"筋脉纹"。如大黄、何首乌等。  相似文献   

14.
正"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特有名词,是指人体软组织受到外力的作用造成损伤后,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状态发生了异常改变的病症~[1]。它既可以作为疾病名出现,又表示筋在各种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外伤劳损、感受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而  相似文献   

15.
田金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90-690
骨折即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下肢骨折包括股骨、小腿骨 (胫、腓骨 )、跗骨、跖骨和趾骨。中医在防治骨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骨折愈合好坏除与医者的整复技术有关外 ,护理质量的好坏在骨折愈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 情志护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互相联系 ,互相依存。当外力损伤时 ,不仅使皮肉筋骨受损 ,而且也常常导致脏俯、经络、气血的紊乱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患者往往由于突然的肢体受损、肿胀、畸形、疼痛以及损伤后长时间卧床、患肢制动及部分生活自理受限而发…  相似文献   

16.
瘭疽,病名。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瘭疽》篇记载。瘭疽病名独特,其病变部位在手指端或足趾端,由外伤感染,毒入肌肤、筋脉所致,或由脏腑火毒凝结而成。临床表现特征独异,初见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因病情险恶,治疗注重内外结合。内治偏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消坚;外治偏重解毒、收湿。甚可切开祛腐甚至截指。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题 1.《针灸大成·禁针穴歌》:"孕妇不宜针__,__内亦通论,__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2.《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者,__也.所生病者,__也."  相似文献   

18.
我们曾按先师龚治平传《烫洗疗法》秘方治疗损伤后遗症。经近40年,约100余例临床实践,疗效很好。介绍如下: 处方:川乌,草乌、白附子、白芷、赤芍各10克,红花、甘松、细辛、甲珠各5克,桐油100~150毫升,白酒300~500毫升。适应证:损伤性骨化或关节囊粘连,皮肉僵化,屈伸不利和各种损伤失治、误治,瘀积骨骼,筋脉挛缩及长期卧床,脾虚不运,中焦化源匮乏,气血不足,受风寒湿邪侵袭而致关节络痹不仁。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损害是HI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艾滋病患者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在周围感觉神经病当中,肢体麻木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历代医家对于麻木的病因病机,认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艾滋病相关周围神经损害所致肢体麻木症状,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留滞为标。其病机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筋脉失养。  相似文献   

20.
<正> 经络是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并相互联络,把机体表里、内外、上下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营运气血、反应病邪和传导、调节机体的功能,是机体生理病理的反应系统和功能系统。下面谈谈它的功用及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