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CSF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无管腔狭窄及无慢血流者85例(对照组),CAG示CSF者85例(慢血流组),以及CAG示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者85例(狭窄组)。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分别测定3组患者血浆中NO、ET-1的水平。结果慢血流组和狭窄组血浆ET-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流组血浆ET-1低于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1)。慢血流组和狭窄组血浆NO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血流组血浆NO高于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血流组和狭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和吸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慢血流组和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T-1升高、NO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尿酸升高以及吸烟为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尿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以及吸烟可能参与CSF的病理生理发生过程,内皮功能损伤与CSF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健康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老年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用药前、后采用高分辨力血管超声无创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流速和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的变化.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显著增加健康老年人LAD舒张期峰值流速(DPV),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DTVI)(P< 0.01),同时肱动脉FMD显著升高(P< 0.01);而对照组LAD血流流速(DPV,SPV和DTVI)和肱动脉FMD无明显变化(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健康老年人LAD血流流速(DPV,SPV和DTVI)的增加与肱动脉FMD的改善呈正相关(P< 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健康老年人LAD血流流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88例。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进行评价,凡校正TIMI帧数(CTFC)27帧为慢血流,有慢血流者被分为冠脉慢血流组(43例),血流正常者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5例)。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脉慢血流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8.33±2.04)%比(7.06±1.78)%]和硝酸甘油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NMD,(20.39±4.13)%比(16.10±5.22)%]均显著降低,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的FMD(OR=1.069,P=0.011)和NMD(OR=1.183,P=0.014)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烟健康中老年人与慢性阻塞肺病(COP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DO)、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观察正常吸烟对照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正常不吸烟对照者共78名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COPD组及吸烟健康对照组人群FMD值较正常不吸烟对照组减低(P〈0.05),同时,COPD组随着疾病分级加重,FMD值亦逐渐减低(P〈0.05)。吸烟、不吸烟对照组及轻度COPD组的NID值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度至极重度COPD组随肺功能逐渐减退,NID值亦逐渐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及COPD早期即出现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随疾病进展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李岚  徐尔理  樊民  张征  钱萍萍 《心脏杂志》2013,25(4):414-417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无大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试药组加用褪黑素(MLT)胶囊6 mg,每晚口服,共治疗6个月。同期选择28例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治疗前FPG、2hPG、HbA1c、TG、LDL-C明显增高(均P<0.01),HDL-C明显降低(P<0.05)。 治疗半年后糖尿病组TG、LDL-C略下降,BMI、HDL C略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FBG、2hPG、HbA1c无明显变化。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组治疗前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无显著差异,FMD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半年后糖尿病各组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无明显变化;FMD明显升高(P<0.05或P<0.01),试药组F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降低,褪黑素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52例,按脉压频数分布分为两组,脉压<50mmHg组(n=28例),脉压≥50mmHg组(n=2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1例。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FM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I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组FMD变化:正常对照组为(8.85±5.08)%,脉压<50mmHg组为(5.45±4.08)%,脉压≥50mmHg组为(2.21±2.97)%,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各组NID变化:正常对照组为(15.86±5.27)%,脉压<50mmHg组为(13.97±7.21)%,脉压≥50mmHg组为(10.65±4.26)%,3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FMD及NID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FMD与脉压呈负相关(r=-0.46,P<0.01);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33,P<0.05);FMD随年龄增加降低,相关系数为r=-0.28,P<0.05。NID随脉压增加而降低,相关系数为r=-0.28,P<0.05。④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0.74±0.24)mm]比较,脉压<50mmHg组[(1.00±0.21)mm]和脉压≥50mmHg组[(1.18±0.27)mm],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脉压<50mmHg组与脉压≥50mmH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FMD、NID均较正常人减退,且高血压患者随脉压的增高FMD及NID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脉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且均较血压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HTC)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 ,对 30例 HTC患者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前后和 30例血浆胆固醇 (TC)水平正常的对照 (NC)组的血管 FMD进行检测。结果 :HTC组肱动脉 FMD较 NC组明显减弱 (3.4 %± 2 .6 % vs 13.8%± 3.8% ,P<0 .0 1) ,而两组对硝酸甘油反应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0例 HTC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 10 mg治疗 12周后 ,TC从 6 .3± 0 .6 mm ol/ L降至 5 .0± 0 .5 mm ol/ L ,甘油三酯 (TG)从 1.8± 0 .4mm ol/ L降至 1.5± 0 .6 mmol/ L ,L DL - C从 4 .2± 0 .5 m mol/ L降至 3.0± 0 .6 mm ol/ L ,同时 FMD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11.6 %± 3.3% vs 3.4 %± 2 .6 % ,P<0 .0 1) ,而治疗前后肱动脉 NMD无显著性改变 (P>0 .0 5 )。结论 :HTC患者存在 FMD障碍 ,经阿托伐他汀钙降胆固醇治疗后 ,受损的血管 FMD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D-dime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179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评价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 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c 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对照组。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Pearson方法分析c TFC与血浆D-dimer、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F组血浆D-dimer、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3±79.62)vs.(215±58.36)ug/L、(35.94±6.12)vs.(16.8±5.25)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imer(OR=1.532,95%CI:1.018~2.105,P<0.05)、Hcy(OR=1.375,95%CI:1.125~1.986,P<0.05)、吸烟(OR=1.628,95%CI:0.327~1.577,P<0.05)是发生CSF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示D-dimer与c TFC正相关(r=0.593,P<0.05)。结论:D-dimer、Hcy、吸烟参与了CS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正常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辛伐他汀5、10、20mg组,每组20例,治疗8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5、10、20mg组患者血总胆固醇(TC)分别降低9%、18%、2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降低12%、24%、35%(不同剂量组间比较P<0.05)。对照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辛伐他汀治疗前后5、10、20mg组患者FMD分别为(3.41±2.99)%对比(7.46±5.11)%、(3.76±3.01)%对比(7.98±4.92)%、(3.59±3.47)%对比(8.09±6.10)%(P<0.01)。FMD治疗前后的变化值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FMD的改善与血TC、LDL-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对照组FMD虽有轻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肱动脉内径、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但该作用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41例疑诊冠心病的非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将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监测收缩压升高≥3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升高≥15 mm Hg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反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一氧化氮(NO)、肱动脉介导的血管内皮功能(FM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水平。观察术中血压升高者其冠状动脉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对照组以正常和狭窄〈50%为主,而观察组则以狭窄〈50%和狭窄≥50%为主,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9.87,P〈0.05),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χ2=79.87,P〈0.05)。观察组血浆NO水平(P=0.004)及代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FMD(P=0.023)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代表炎症反应的hs-CRP(P=0.036)及sCD40L(P=0.01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已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浆炎症因子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并探讨CSF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TIMI帧计数(TFC)法作为测定CSF的指标,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CSF组35例,正常对照组35例,均排除既往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结果: CSF组的血清MDA、LPO明显高于对照组[MDA:(18.9±2.0)μmol/L vs.(10.5±1.3)μmol/L,P<0.01],[LPO:(2.8±0.4)μmol/L vs.(1.9±0.2)μmol/L,P<0.01];CSF组血清GSH-PX明显高于对照组[GSH-PX:(0.22±0.04)μmol/L vs.(0.20±0.03)μmol/L,P<0.05]。CSF组血清SOD明显低于对照组[SOD:(72±11)kU/L vs.(79±10)kU/L,P<0.01]。在校正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尿素氮等后CSH-PX、MDA、LPO是CSF的危险因素(分别OR=3.987、4.782、3.381;分别为P<0.05、P<0.01、P<0.01)。SOD则是其保护因素(OR=0.892,P<0.05)。结论: CSF患者血清SOD下降,MDA、LPO、GSH-PX上升,体内氧化应激增强。  相似文献   

12.
马丽娜  冯明  马佳  周英智  黄萍 《心脏杂志》2010,22(3):373-37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成2组,NAFLD组40例,非NAFLD组50例,比较两组间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Cr)和空腹血糖(FPG)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AFLD组与非NAFLD组在BMI(26.8±2.3与22.6±2.4,P0.01)、WHR(0.96±0.03与0.91±0.04,P0.01)、TG[(2.6±0.4)mmol/L与(2.0±0.5)mmol/L,P0.01]、HDL-C[(1.5±0.3)mmol/L与(1.7±0.4)mmol/L,P0.01]、ALT[(31±8)mmol/L与(26±7)mmol/L,P0.05]、AST[(28±7)mmol/L与(24±7)mmol/L,P0.05]、FPG[(5.2±0.8)mmol/L与(4.8±0.7)mmol/L,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0.01)、WHR(P0.01)和TG(P0.01)是高血压病并发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MI、WHR和TG是高血压并发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率>5.0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高脂血症的血压变异性(BPV)和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33例和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3例,记录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测量动脉顺应性,两组间经年龄、性别、体质量配对后比较。 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24 h收缩期BPV[(20±6)mmHg vs (16±4)mmHg,P<0.01,1 mmHg=0.133 kPa]、舒张期BPV [(17±5)mmHg vs (14±5)mmHg,P<0.05]和平均动脉压的BPV[(16±5)mmHg vs (13±5)mmHg, P<0.05]明显高于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两组间大、小动脉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对照者24 h收缩期BPV与大动脉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而两组受试者24 h、白天及夜间的BPV与小动脉的顺应性无相关性。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BPV比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高,但高脂血症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伴有高血压病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及应用缬沙坦后vWF的变化。方法 测定22例伴有高血压病的MS患者服用缬沙坦80 mg/d4周前后及29例健康体检者血浆vWF含量。结果 伴高血压病的MS患者血浆vWF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76±24)% vs (130±26)%,P<0.01];vWF含量与收缩压(SBP)[r=0.60,P<0.01]、舒张压(DBP)[r=0.57,P<0.01]、平均动脉压(MAP)[r=0.61,P<0.01]、体质量指数(BMI)[r=0.53,P<0.01]、三酰甘油(TG)[r=0.36,P<0.05]、总胆固醇(TC)[r=0.49,P<0.01]、空腹血糖(FBG)[r=0.45,P<0.01]呈正相关;缬沙坦治疗4周后,伴高血压病的MS患者血浆vW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60±15)% vs (176±24)%,P<0.01]。结论 伴高血压病的MS患者血浆vWF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增高;予缬沙坦治疗后,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短期内降低vWF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心肌保护液在婴幼儿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36例体质量小于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n=18)组采用晶体:血液=1∶1冷血停跳液作为心肌保护液,B组(n=18)采用晶体:血液=1:4温血停跳液作为心肌保护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升主动脉阻闭后5 min(T2)、开放后5 min(T3)、停机后5 min(T4)、术后1 h(T5)、术后24 h(T6)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检测;于T1、T5、T6、术后48 h(T7)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行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带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及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预充液组成、心肌保护液用量、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儿心肌保护液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A组[(14.9±0.8) mmHg vs.(8.0±0.5) mmHg,P<0.01);B组患儿心肌保护液的灌注压力明显低于A组〔(51±5) mmHg vs.(107±8) mmHg,P<0.01〕;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略高于A组(94% vs. 89%),B组自动复跳时间明显短于A组〔(0.86±0.15) s vs.(8.63±0.95) s,P<0.01〕;体外循环期间,B组患儿尿量多于A组〔(43±6) ml vs.(29±11) ml,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浆含量、TNF-α血浆含量无显著差异。炎性因子IL-8血浆含量在T2、T3、T4、T5、T6时,B组浓度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温血心肌保护液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幼儿术中心肌保护效果,但是临床转归未达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24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组)130例和对照组116例。在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进行严格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生活方式干预。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进行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干预1年后,干预组24 h、夜间(n)平均血压及白昼(d)收缩压(SBP)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hSBP(22±6) mmHg(1 mmHg=0133 kPa) vs.(15±5) mmHg、nSBP(26±14) mmHg vs.(17±10) mmHg、24hDBP(10±7) mmHg vs.(8±5) mmHg、nDBP(11±7) mmHg vs.(9±6) mmHg和dSBP(20±8) mmHg vs.(14±7) mmHg,均P<005];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负荷值下降幅度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14)mmHg vs.(25±14)mmHg和(43±24)mmHg vs.(31±18)mmHg,均P<005];血压杓型转归率及血压达标率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 vs. 10%和85% vs. 63%,均P<001)。结论: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了24 h(尤其是夜间)血压均值及收缩压负荷,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应用非洛地平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高血压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并发糖耐量减低的患者12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6)和氟伐他汀组(n=61),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10 mg,1次/d),氟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氟伐他汀(40 mg,1次/d),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hs-CRP和内皮功能等的变化。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hs-CRP[对照组:(2.9±1.5)mg/Lvs.(2.4±0.7)mg/L,P0.05;氟伐他汀组:(2.9±1.5)mg/Lvs.(1.3±0.4)mg/L,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对照组:(114±47)μg/Lvs.(98±28)μg/L,P0.05;氟伐他汀组:(118±46)μg/Lvs.(78±24)μg/ml,P0.0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对照组:(2 265±99)μg/Lvs.(190±56)μg/L,P0.05;氟伐他汀组:(230±97)μg/Lvs.(158±36)μg/L,P0.01]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氟伐他汀组hs-CRP及SICAM-1、SVCAM-1有更明显的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应用非洛地平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能明显减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糖耐量减低患者hs-CRP的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我科2009年5月~2014年10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98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分为男性组(年龄<55岁,n=135)和女性组(年龄<65岁,n=63)。观察两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冠脉造影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性别特征。结果 男性组吸烟(83% vs. 5%,P<0.01)、肥胖(28% vs. 16%,P<0.05)和饮酒的比例(39% vs. 2%,P<0.01)显著高于女性组,而女性组高血压病患者的比例高于男性组(70% vs. 51%,P<0.05);两组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较女性组高〔(2.0±1.4) mmol/L vs.(1.6±0.9) mmol/L,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0.23) mmol/L vs.(1.18±0.27) mmol/L,P<0.01〕和载脂蛋白A水平〔(1.11±0.19) g/L vs.(1.20±0.23) g/L,P<0.01〕和载脂蛋白A/B比值〔(1.4±0.5) vs.(1.6±0.5),P<0.01〕则均较女性组低。男性组危险因素聚集较女性组明显〔(1.9±1.0) vs.( 1.1±0.8),P<0.01〕;职业分布中,工人在两组所占比例均较高(50% vs. 40%),但男女组间无显著差异。与男性组比较,女性下岗或无业比例较更高(12% vs. 30%,P<0.01);两组无胸痛比例(35% vs. 46 %)无显著差异,同时,男性患者出汗较为常见(44% vs. 29%,P<0.05),而女性组心悸现象则较多见(7% vs. 22%,P<0.01)。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均以单支病变为主(49% vs. 60%),病变血管均以前降支最为多见(68% vs. 54%)。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病变血管数、罪犯血管分布和累及植入支架比例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但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特征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李飞  李晓莉  周静  王君哲  高峰 《心脏杂志》2015,27(5):565-56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高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通过冠脉造影证实为ULMCA患者28例,根据ULMCA病变及临床情况分为IABP组以及非IABP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OPCABG术,术后监测两组患者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IABP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等。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术后SABP〔(92±4) mmHg vs.(83±4) mmHg,P<0.01〕、MABP〔(78±5) mmHg vs.(60±6) mmHg,P<0.01〕均显著高于非IABP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较非IABP组短。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术后3个月时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IABP组LVEF显著高于非IABP组〔(48±4)% vs.(38±4)%,P<0.01〕。结论 对无保护左主干行OPCABG术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且把握好撤机时机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韦彩雯  毛家亮  何奔  郝静 《心脏杂志》2009,21(4):528-530
目的 比较右室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室间隔部起搏组(n=98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n=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8个月心脏彩超的变化。 结果 间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 [(66±8)% vs (69±9)%,P<0.01],心搏出量(SV)较术前显著提高[(83±15)ml vs (87±12)ml,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未达显著水平[(52±5)mm vs (51±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无明显变化[(31±5)mm vs (31±5)mm],而心尖组LVEF显著降低[(68±7)% vs (63±8)%,P<0.01],SV显著减少了7 ml[(87±16)ml vs (80±10)ml,P<0.01],LVEDD显著增大3 mm[(50±6)mm vs (53±7)mm,P<0.01],LVESD显著增大 [(30±5)mm vs (32±6)mm,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同期比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LVEF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室间隔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利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