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肺化痰汤治疗外感咳嗽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大多因气候变化或稍遇凉热既可引起.笔者以自拟清肺化痰汤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年龄从2岁~70岁,均为外感咳嗽,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周身酸楚、咯痰等症。病程1~7天,服药3~6剂。本组30例,全部服用汤剂,停用其它药物. 方药组成: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炒杏仁9克,桔梗9克,前胡12克,橘红9克,桑白皮12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浙贝母9克,瓜萎15克,甘草6克。水煎二次分服。加减:偏风寒者加葛根、苏叶,痰热者加鱼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各型外感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把120例外感咳嗽病人辨证为风寒、风热、温燥、凉燥四型,以止嗽散随症加减治疗.结果:120例观察病人中,治愈112例,其中服药1~2剂治愈15例,3~4剂52例,5~6剂32例,7~8剂13例.好转4例,未愈4例,治愈率为93.3%,总有效率为96.7%.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文岭 《山西中医》2013,29(8):10-11
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方法:对40例外感咳嗽患者全部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治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1、风热外感罗某,男,6岁。发热恶寒(热重寒轻)一天,头痛,鼻塞,流浓涕。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属风热袭表,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9克,连翘6克,淡竹叶5克,荆芥5克,牛蒡子5克,薄荷3克,芦根3克,桑叶6克,甘草2克。三剂而愈。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自拟养血润燥汤,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16例,其中治愈9例,显效6例,无效1例。疗效满意,现择要报告如下。方剂组成组成:全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9克大生地30克玄参12克麦冬9克加减:心烦、焦躁者加柴胡9克;剧痒者加蝉衣6克,蛇床子9克;食少纳差者加山楂9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最长者为24剂,最短者仅为3剂,平均8.7剂。  相似文献   

6.
下肢水肿为临床常见症。笔者用王肯堂的鸡鸣散治疗32例,治愈27例,好转5例。方药组成:苏叶9克吴茱萸9克桔梗99克木瓜12克橘皮9克槟榔12克生姜三片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空腹服。加减:病程较久者加防己15克、牛膝9克兼见气虚者加黄芪15~20克;阳虚者加附子6~9克。  相似文献   

7.
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运用中药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患者6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取于当地外感流行期间患者,其中男33例,女28例;1~10岁7例,11~20岁9例,21岁以上者45例;体温在39~40℃之间者55例,40℃以上者6例;病程1天者26例,2天者22例,3天者8例,3天以上5例。治疗方药薄荷6克,荆芥、羌活各10克,生石膏、马鞭草各30克,黄芩、柴胡各10~15克,甘草5克。每剂煎两次,每4小时服一次,一日服2~3剂。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中药治疗腹部手术肛门排气排便后出现的腹胀腹痛患者23例。其中阑尾炎9例,消化性溃疡穿孔6例,肠梗阻2例,胆囊炎、胆石症2例,肠穿孔1例,脾破裂1例,大网膜肿瘤1例,剖腹产1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3剂,症状大多在服药6~48小时内缓解,直至消除。基本方及加减:黄芪15~20克,枳实、厚朴、炒莱菔、丹参各15克,玄胡、川楝、乌药各12克,木香6克,甘草3克。苔厚加苍术6  相似文献   

9.
<正> 治疗方药:龙胆草9~12克,栀子、红花各6~9克,黄芩、生地、车前子、当归、防风各10~12克,柴胡、泽泻各6~10克,木通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局部外擦10%硫磺膏,每日2次。治疗结果:痊愈16例,无效1例。服药2剂痊愈3例,3~4剂7例,5~6剂5例,7剂1例。总有效率94%。典型病例:史某,男,18岁。患疥疮半年,经治疗指缝等部位皮损均愈,唯阴囊、龟头遗留黄豆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止嗽散合桑菊饮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方法 选自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临床诊治咳嗽患者180例,止嗽散合桑菊饮加减治疗,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分3次服用.结果 180例观察病人中,治愈156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86.7%,总有效率98.3%.在治愈156例中,服药1~2剂治愈63例,3~4剂治愈75例,5~6剂治愈11例,7~8剂治愈7例.结论 止嗽散合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各种外感初起咳嗽,辨证精当,效如桴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天台乌药散治疗虚寒型白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笔者运用“天台乌药散”加减治疗30例虚寒型带下病疗效满意。其中除一例外均为已婚,年龄在25~46岁之间,病程:6个月~1年6例,2~3年21例,4~8年3例。【药物组成】台乌7克、川楝子9克、高良姜9克、木香8克、小茴香6克、青皮8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加味大橘皮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收效满意,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及用法:茵陈30—60克滑石10—30克甘草3—6克云苓15—20克白术6—9克泽泻3—6克猪苓6—9克,连翘10—15克丹皮9—12克栀子6—9克陈皮6—9克。每日一剂,水煎三次分服。随症加减:发热者加柴胡3—6克、黄芩6-9克,去白术、陈皮;痞满者加三棱3-6克、莪术3—6克,去甘草;便秘者加川军3—6克、全瓜蒌20—25克,去白术;呕恶者加竹茹3—6克、枳壳3—6克。病例介绍:李××,男,40岁,社员。1978  相似文献   

13.
<正> 笔者采用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破伤风,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兹将资料较完整的15例,介绍于后。方药组成天麻9克胆南星10克钩藤15克蝉蜕30克全蝎6克僵蚕8克朱砂(冲)3克天竺黄10克鱼膘胶10克土蜂房6个水煎服加减:初期夹外感风寒者加桂枝、荆芥穗各8克、粉葛12克;外感风热者加荆芥8克、银花、连翘各15克;高热惊厥者加羚羊角6克、黄连8克;湿热壅盛,二便闭结者加苡仁30克、酒军10克;牙关紧闭,吞咽呼吸困难者加牙皂、石菖蒲各9克、麝香0.05克。以上系成人量,婴  相似文献   

14.
自1987年以来,笔者自拟滋肾润肺汤治疗子嗽数十例,疗效显著,一般服用3~5剂,顽固者服用7剂均获治愈。方药组成:熟地30克,黄芩、麦冬、阿胶、川贝、杏仁、生地各10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6克,益母草3克,砂仁(后下)2克。每日1剂,水煎服。随症加减:咽痛舌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笔者用自拟通咽汤治疗梅核气47例,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性别:男性8例,女性39例。年龄:18~30岁5例,31~40岁17例,41~50岁19例,51岁以上6例。病程:1月~1年者21例,1年~3年者26例。治疗方药自拟通咽汤:旋覆花(包煎)、半夏、射干、佛手各9克,代赭石(先煎)、牡蛎各30克,云苓15克,桔梗6克,麦冬、玄参各12克,生姜3克。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口苦、苔黄、脉弦数者加全瓜蒌15克,竹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自1984年以来,采用自拟止咳煎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60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男40例,女20例;年龄:1~3岁20例,3~7岁14例,7岁以上26例;伴发热者18例,伴肺部体征者21例。发热至就诊最短时间为2天,最长时间为14天。治疗方法自拟止咳煎:黄芩、杏仁、川贝母各4~6克,紫菀、冬花各6~8克,橘皮6克,生艾叶8~10克,地龙10克,蝉衣4克,生草6克;加减:发热甚者加大青叶10~15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自拟消渴汤对确诊为糖尿病者8例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55岁;病史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6个月。治疗方法 (1)消渴汤组成:淮山12~20克熟地12~24克续断9~12克当归6~12克党参9~15克苡米9~24克甘草3~6克。(2)加减:阴虚内热者加鳖甲、丹皮;阳虚外  相似文献   

18.
<正> 多年来,笔者运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方药组成及用法:苦杏仁12克,紫苏叶9克,荆芥9克,桔梗9克,枳壳6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白前6克。每日1剂,水  相似文献   

19.
方药:柴胡、香附、党参各12克,砂仁10克,柿蒂、粟壳、干姜各9克,木香6克,苹果、神曲各15克。(不同症状,略有加减) 用法:轻者服5~10剂,每日1剂或2日1剂,水煎分次温服,药后痛止。重者服15~25剂。也可将药共研为末,瓶贮备用。  相似文献   

20.
<正> 治疗方法:应用山楂米壳汤,每日1剂,分4次水煎服。年龄3~6月者,山楂20克,米壳2克;6月~1岁者,山楂30克,米壳3克;2~3岁者,山楂30克,米壳4克;3~14岁者,山楂30克,米壳6克。在治疗过程中,除1例有嗜睡外,其它均无不良反应,加减用量以米壳为主(但不超过6克),山楂用量基本变化不大。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化验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