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声门上型喉癌动物模型并探讨兔VX2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规律。方法:建立VX2声门上型喉癌动物模型,应用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60例兔VX2声门上型喉癌中心区、交界区及正常喉黏膜淋巴管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析其规律。结果:中心区未见到有腔淋巴管的生成,正常喉黏膜仅检测到少量淋巴管,交界区有大量淋巴管生成扩张。交界区与正常黏膜区淋巴管密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VX2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特点模拟了人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规律特点,即在交界区有大量淋巴管生成,这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癌细胞可经此路径转移到区域淋巴结,测定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密度对判定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结论为在动物身上行抑制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位置及增殖情况与喉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利用LSAB免疫组化三步法研究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图像分析观察微淋巴管密度并对淋巴管进行定位;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研究Ki67在LYVE-1(+)管腔的表达,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①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2、T3、T4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2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3、T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组与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在声门型组与声门上型组、鳞癌Ⅰ级组与鳞癌Ⅱ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周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核棕黄色着色,瘤巢周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LYVE-1标记的瘤巢内淋巴管密度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喉鳞状细胞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在瘤巢内,瘤巢内淋巴管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D2—40计数40例LSCC组织及相应的喉正常黏膜组织中的淋巴管数目。结果:LSCC组织中癌周D2—40(+)管腔密度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2组癌周D240(+)管腔密度低于T3/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癌周D2—40(+)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型组癌周D2-40(+)管腔密度低于声门上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周D2—40(+)管腔密度在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淋巴管主要是指癌周淋巴管,癌周LVD与LSCC的进展和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声门上型喉癌e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1例声门上型喉癌cN0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N0不同T分级及病理分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结果41例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39.0%。其中T2为14.3%,T3为45.8%,T4为66.7%;T1+T2组与T3+T4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分型分类,其中高分化鳞癌转移率27.3%,中分化鳞癌40.0%,低分化鳞癌55.6%,各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T分级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多发于Ⅱ区和Ⅲ区,其次为IV区;对声门上型喉癌eN0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可择区行颈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5.
喉癌临床N0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N0分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为cN0分级喉癌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cN0级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转移时间、转移部位和转移颈淋巴结包膜外浸润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喉声门型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1.6个月,26例喉声门上型癌为20.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162).T3、T4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5.8个月,T2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7.5个月,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2).90.4%颈淋巴结转移部位集中于Ⅱ~Ⅲ区,无Ⅴ区、Ⅵ区转移.80.8%的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喉声门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性(P=0.038).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组平均转移时间21.2个月,非包膜外侵犯组为6.7个月,t检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65,P=0.012).结论 cN0级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Ⅱ~Ⅲ区;T3、T4喉癌转移时间较T2喉癌早;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较喉声门型癌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颈淋巴结转移被发现越晚,越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喉癌组织和41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的DcR3的表达,并以15例非喉癌患者喉部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①喉癌组织中DcR3蛋白的表达量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P〈0.01或P〈0.05),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cR3蛋白的表达与喉癌组织中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P〈0.05);与临床分型、肿瘤大小、吸烟量、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cR3蛋白的高表达可促进喉癌的发生、发展,其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喉癌分化、浸润、转移、分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癌NO分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为cNO分级喉癌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NO级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转移时间、转移部位和转移颈淋巴结包膜外浸润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例喉声门型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1.6个月,26例喉声门上型癌为20.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162)。T3、T4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5.8个月,T2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7.5个月,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2)。90.4%颈淋巴结转移部位集中于Ⅱ~Ⅲ区,无Ⅴ区、Ⅵ区转移。80.8%的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喉声门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性(P=0.038)。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组平均转移时间21.2个月,非包膜外侵犯组为6.7个月,f检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65,P=0.012)。结论cNO级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Ⅱ~Ⅲ区:T3、T4喉癌转移时间较T2喉癌早;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较喉声门型癌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颈淋巴结转移被发现越晚,越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1在喉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喉癌和声带息肉组织中RAD5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肿瘤的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其病理分化程度等分析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①RAD51在喉癌组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声带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RAD51在喉癌组3~4期中的表达强于1~2期喉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RAD51在低、中分化喉癌中的表达强于高分化喉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RAD51在有淋巴结转移喉癌中的表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喉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51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它可能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喉癌的一个潜在靶点,对预测肿瘤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性癌基因-1(GRO-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部分临床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GRO-1在3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喉癌组)和1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喉癌组织中GRO-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GRO-1在喉癌组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RO-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中的表达相对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O-1表达与喉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GRO-1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和不同T分期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RO-1和VEGF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GRO-1能够通过多种作用影响喉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其中,在微血管形成方面与VEGF的高表达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蛋白和转移相关基因CD44v6蛋白在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声门上型喉癌组织(肿瘤组)和其相邻的癌旁喉黏膜组织(对照组)石蜡标本中BRMS1蛋白及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BRMS1蛋白及CD44v6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RMS1在对照组中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5.7%(60/70),在肿瘤组中不表达或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5.7%(25/7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在大多数肿瘤组中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2.9%(58/70),在对照组中不表达,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MS1蛋白和CD44蛋白的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RMS1蛋白与CD44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种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042,P〈0.01)。Kaplan-Meier法计算,BRMS1蛋白阳性组患者与BRMS1蛋白阴性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4v6蛋白阳性组患者与CD44v6蛋白阴性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蛋白在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CD44v6蛋白在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BRMS1蛋白及CD44v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声门上型喉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2种蛋白的表达对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对75例喉癌及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进行了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 各型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喉癌声门上型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与声门下型无显著差异,而二者均显著高于声门型.电镜观察示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具有较高通透性,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更高,呈不同程度扩张及变性破坏改变,内皮细胞连接开放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结论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密切相关,为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下咽癌瘤体、周围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以及2种分子标志物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图像分析,检测38例肿瘤瘤体及不同距离手术切缘组织、转移淋巴结中eIF4E、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在喉及下咽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68.4%,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与肿瘤位置及病理分级无关。MMP-9在声门上喉痛、下咽癌瘤体及5mm、10mm切缘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递减;②喉及下咽部鳞癌组织eIF4E表达阳性率为89%,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eIF4E在声门上喉癌、下咽癌瘤体及5mm、10mm切缘组织表达阳性率依次递减;③MMP-9和eIF4E在正常淋巴结中均无表达,在转移淋巴结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和42%;④eIF4E与MMP9表达无相关性。结论:eIF4E、MMP-9在喉痛及下咽癌瘤体中的表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eIF4E在瘤体及癌周正常组织表达阳性率高于MMP-9。eIF4E可作为预测喉癌及下咽瘢浸润生长、转移的敏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隐匿性转移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隐匿性转移规律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术前未行放疗、化疗的声门上喉鳞状细胞癌,临床N0M0病例,共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2岁,平均54.8岁;按UICC(1997年)标准分期1、28例,1318例,T44例。行主病变侧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on,SOHND),将获得淋巴结逐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其转移规律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首次颈清扫术30例中有6例颈淋巴结转移癌阳性,在2~3年随访中有3例发生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计有9例颈淋巴转移,隐匿性转移率同侧为20%(6/30),对侧为10%(3/30)。颈清扫术共获淋巴结527个,平均每侧17.6个。获转移阳性淋巴结10个,其中Ⅱ区9个,Ⅲ区1个,Ⅰ区无癌转移。喉及主病变侧颈部均无复发,2年无瘤生存率86.7%(26/30)。结论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达30%,采用Ⅱ、Ⅲ区的择区性颈清扫术处理其颈淋巴结(Ⅰ区可不必作为常规清扫区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特点与颈淋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8例正常喉喉黏膜组织及12例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癌周毛细淋巴管较正常喉组织显著扩张,有大量的内皮细胞连接开放,基膜缺乏更加严重,部分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被破坏,甚至完全断裂。结论: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是喉癌经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而为进一步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9(MMP 2 ,9)与下咽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下咽癌组织中MMP 2 ,9抗体的表达。结果 :32例下咽癌组织中MMP 2表达阳性率为 5 3.12 % ,MMP 9为 5 9.38%。MMP 2 ,MMP 9在癌旁正常黏膜中与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与未发生转移者的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MP 2 ,9可能与下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2、E-cadheri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喉黏膜和48例原发性声门上喉癌组织中MMP-2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MMP-2在声门上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herin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声门上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和E-cadherin在声门上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分别用MMP-2( )、E-cadherin(-)及MMP-2( )与E-cadherin(-)联合来预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MMP-2( )的敏感性最高(91.7%),特异性(58.3%)和阳性预测值(68.8%)最低。MMP-2( )与E-cadherin(-)联合的敏感性最低(79.2%),特异性(95.8%)和阳性预测值(95.0%)最高。E-cadherin(-)的各项指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MMP-2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声门上喉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联合应用MMP-2和E-cadherin蛋白的检测能够提高判断声门上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对于声门上喉癌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声门上型喉肿瘤癌内及癌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84例声门上型喉癌癌内及癌周标本微淋巴管密度(LMVD)及TAM的表达,并分析癌内及癌周LMVD、TAM计数与声门上型喉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TAM浸润与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呈正相关,癌内(r=0.253, P=0.02),癌周(r=0.270, P=0.013)。癌内TAM浸润随肿瘤T分期上升而增加,癌内TAM浸润越多肿瘤预后越差,淋巴结转移组的癌周TAMs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发生远处转移组的癌内及癌周LMVD显著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组,癌周LMVD越高肿瘤预后越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癌内高密度TAM及高密度微淋巴管组5年生存率(47.6% )显著低于低密度组(86.4%),癌周高密度TAM及高密度微淋巴管组5年生存率(50.7% )显著低于低密度组(81.0%)(P<0.05)。结论 TAM和微淋巴管生成与声门上型喉癌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