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微生物感染的菌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的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和正常正畸拔除者各32例(32颗)为研究对象,采集样本的牙周袋、根管标本,检测标本中微生物的感染情况及其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32例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样本中微生物感染的检出率为46.9%,以奈瑟菌属、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弯曲菌属、梭杆菌属以及嗜血杆菌属为主。32例正常对照样本中微生物感染的检出率为18.8%,主要为奈瑟菌属、放线菌属和弯曲菌属。奈瑟菌属、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梭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感染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微生物感染的种类与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联合病变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失牙率。  相似文献   

2.
对203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进行了厌氧菌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068株,需氧菌394株,厌氧菌9个属,49个种,共674株,细菌检出率100%,厌氧菌检出率98.03%,需、厌氧菌合感染占95.07%。检出率较镐的厌氧依次为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放线菌属,真杆菌属,梭杆菌属等,以上菌属为口腔颌面部厌氧优势菌嫩中的优势菌,而且与口腔颌面部感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替硝唑、庆大霉素交替治疗慢性根尖周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的物质,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充填根管。感染根管内的细菌主要是需氧菌和厌氧菌共存的混合感染。以厌氧菌为优势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为感染根管内的主要菌群。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替哨唑与广谱抗生素配伍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我们采用替硝唑、庆大霉素交替治疗慢性根尖周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伟珍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0):894-894
目前对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根治方法主要是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充填根管。感染根管内的细菌主要为需氧菌与厌氧菌共存的混合  相似文献   

5.
刘子豪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161-1161
目前对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根治方法主要是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充填根管。感染根管内的细菌主要为需氧菌与厌氧菌共存的混合感染,以厌氧菌为优势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为感染根管内的主要菌群[1]。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当前,根管治疗术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是包括3个方面:一是努力设计制造更好的根管扩大器械;二是研究合成强…  相似文献   

6.
刘子豪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61-1161
目前对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根治方法主要是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充填根管。感染根管内的细菌主要为需氧菌与厌氧菌共存的混合感染,以厌氧菌为优势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为感染根管内的主要菌群。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当前,根管治疗术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是包括3个方面:一是努力设计制造更好的根管扩大器械;二是研究合成强力有效的杀菌剂;三是研究无致癌倾向的、能够严密堵塞根管的充填材料。但是,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有它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代替多次法。根据目前的认识,一次法的主要问题是易发生术后反应。有些病例如采用一次法,往往可能发生急性根尖周炎症,需要多次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非发酵菌群的鉴定,分析该菌在我院的临床分布特征。方法:自2012年1月-2012年11月,骨科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型标本中,用分离鉴定的方法检出非发酵菌群160株。结果:160株非发酵菌群中检出不同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132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68株、荧光假单胞菌2株、恶臭假单胞菌1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5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株,不动杆菌属12株,产碱杆菌属5株,无色杆菌属5株。160株非发酵菌群中,来源于痰标本37株,伤口分泌物85株,尿液9株,引流液21株,胸腔积液8株。结论:临床上非发酵菌群的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占绝大多数(42.5%),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31.3%)。标本类型以伤口分泌物为主(53.2%),痰次之(23.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从31例根管感染患者牙髓中分离到无芽胞厌氧菌占96.77%(30/31例),其中能同时分离出厌氧菌和需氧菌者占67.74%(21/31例),这表明根管感染的病菌是以厌氧菌为主体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感染根管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8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牙周牙髓病变患者,根据是否根管感染分组为感染组(38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构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和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1β、IFN-γ水平对根管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88例患者中感染38例(43.18%),共检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60.87%),包括葡萄球菌属(21.74%)、微单胞菌(17.39%)、粪肠球菌(13.04%)、放线菌(4.35%)及其他革兰阳性菌(4.35%);革兰阴性菌18株(39.13%),包括中间普氏菌(15.22%)、福塞类杆菌(10.87%)、牙龈卟啉单胞菌(4.35%)、产黑普雷沃菌(4.35%)及其他革兰阴性菌(4.3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刷牙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闽西山区近年来泌尿系感染菌的变迁。方法 收集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永定县医院住院和门诊的泌尿系感染患者的清洁中段尿作病原学调查。结果 4年间检出40多种共1208株,占首位的是大肠埃希氏菌(463株,38.3%),表皮葡萄球菌次之(161株,13.3%),其余依次如下:念珠菌(82株,6.8%),铜绿假单胞菌(56株,4.6%),肠球菌属(49株,4.1%),棒状杆菌属(49株,4.1%),沙雷氏菌属(47株,3.6%),阴沟肠杆菌(37株,3.1%)。结论 感染菌菌谱分散扩大;大肠埃希氏菌仍占首位,但有下降趋势;表皮葡萄球菌次之;其余常见感染菌各年感染率变动较大,但近两年来,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收集27份腹腔内和腹壁切口感染脓汁标本,进行以无芽胞厌氧菌为重点的细菌学分离鉴定。其中共检出需氧菌(含兼性厌氧菌)28株和专性厌氧菌22株。厌氧菌中类杆菌属占90.9%。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单独需氧菌感染占55.6%,单独厌氧菌感染占18.5%,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占25.9%。厌氧菌的总感染率为44.4%。几种不同标本中,以阑尾炎手术后化脓感染检出厌氧菌的比率最高,占58.3%。这一结果表明,厌氧菌在腹部化脓感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黏膜微生物群的检出率、菌种、数量均有不同,其中胃癌组微生物群改变最明显.方法:对57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了无芽胞厌氧菌的检测.结果:胃癌病变的中心部位与癌旁组织的无芽胞厌氧菌的检出情况不同.胃癌组织检出的主要为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菌(优杆菌、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占检出菌株的64.86%(48/74),其中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菌株为59.46%(44/74).癌旁组织检出的主要为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类杆菌、梭杆菌、紫单胞菌、韦荣球菌),占检出细菌的57.14%(24/42),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菌株为16.67%(7/42).结论:胃癌的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胃癌组织中检测到无芽胞厌氧菌对胃癌的形成起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肛周脓肿细菌感染菌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厌氧与需氧茵的菌群分布。②方法选择31例肛周脓肿患,对其脓液中的厌氧茵和需氧菌进行培养鉴定。③结果肛周脓肿感染患中男27例,女4例;感染中共分离出51株细菌,其中厌氧菌30株,需氧菌21株。厌氧菌总检出率为96.8%,需氧菌总检出率为67.4%。单纯厌氧菌感染检出率为32.3%,单纯需氧菌检出率为32%。、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捡出率为64.5%。在所分离出的30株厌氧菌中,脆弱类杆菌占80%,消化链球菌占13%,普通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各占33%21株需氧菌中,大肠杆菌占71%,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占9.5%。④结论肛周脓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细菌感染菌群分布以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感染类型以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居多。  相似文献   

14.
刘燕瑜  崔璨  陈铭  黄晶 《北京医学》2017,(12):1220-1224,1228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主要病原菌检出及分布情况,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性趋势变化,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6年的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扩散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3年共检出4 251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胆汁引流液、随机血液和腹水.分离数列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66%)、屎肠球菌(11.93%)、肺炎克雷伯菌(10.61%)、铜绿假单胞菌(8.45%)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74%);CRE检出128株、分离率6.89%,CRAB检出63株、分离率74.67%,CRPA检出203株、分离率56.55%,VRE检出32株、分离率4.60%,MRSA检出38株、分离率27.04%;大肠埃希菌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好,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和四代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好,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碳氢酶烯和氨曲南的耐药性逐年递增、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的敏感性最好,肠球菌属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性最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严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较高,白色念珠菌对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好.结论 细菌耐药形势严峻,需进一步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防止或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郴州市2006~2008年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郴州市2006~2008年流感流行状况及流感毒株的型别分布,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实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3年全市4家哨点医院三年共采3124份ILI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毒株383株。分离阳性率为10.82%,经国家流感中心最后复核鉴定的结果为:H1N1亚型76株,H3N2亚型181株,B型105株,未分型21株;流感及IU暴发疫情病例咽拭子标本78份,分离到流感病毒39株,分离阳性率为50.00%,分型鉴定结果为:H1N1亚型2株,H3N2亚型5株,B型32株。结论郴州市流感监测地区2006-2008年均有流感活动,2006年。HIN1亚型为优势株,2007年H3N2亚型为优势株,2008年,HIN1亚型和H3N2亚型为优势株。而暴发疫情则主要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严格的厌氧技术,稳定的环境条件,对西宁地区30例中老年漫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内厌氧菌的细菌学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主要厌氧菌属,以感染的频率依次为消化链球菌、拟杆菌、放线菌、梭杆菌、丙酸杆菌、韦荣氏球菌等八属。感染的类型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厌氧菌的感染率为97%,需氧菌感染率为3%。由于中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使厌氧菌长期存在造成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30例肝包虫患者分别进行囊液、残腔液厌氧菌细菌培养,结果囊液厌氧菌感染率30%,需氧菌感染率10%;残腔液厌氧菌感染率57%,需氧菌感染率29%。提示肝包虫厌氧菌感染为内源性,没有并发症时主要以厌氧菌感染为主,临床症状轻。手术时除常规用双氧水冲洗外,还需用灭滴灵液冲洗。  相似文献   

18.
Two hundred specimens from wound infection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were cultured for the isolation of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Positive cultures were obtained in 174 (87%) and 26(13%) were sterile. Anaerobes were isolated from 31(17.8%), as single culture in 6(3.4%) and as mixed culture with aerobes in 25(14.3%). Amongst anaerobes, anaerobic cocci were predominant (45.9%). Of aerobes Staph pyogenes (35%) was predominant. Metronidazol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drug against anaerobes and gentamicin against aerob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anaerobes of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wounds. Among aerobes high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in surgical wounds.  相似文献   

19.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病原菌群分布,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厌氧培养箱,用抽气换气钯粒催化耗氧法造成厌氧环境,对65例中耳炎病人中耳分泌物进行厌氧菌及需氧菌分离培养。结果65例病人中,有62例检出病原菌,总检出率为95.4%。其中纯厌氧菌和纯需氧菌分别为20.0%和35.4%,两者混合为40.0%。厌氧菌和需氧菌检出率分别为75.4%和60.0%。共检出细菌109株,厌氧菌和需氧菌各占45.0%和55.0%,平均每份阳性标本含菌株1.76株。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感染病原菌中以需氧菌多见,但同时厌氧菌也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混合感染多见。表明厌氧菌感染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