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介入干预对心肌纤维化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因STEMI入院治疗、年龄≥70岁的86例患者根据是否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PCI组和保守治疗组;随访6个月,观察就诊时及STEMI后第7天、3个月、6个月血液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透明质酸酶(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PCI组和保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8.8%(P〉0.05);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NT-ProBNP、PⅢNP、LN水平较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P〈0.05)。PCI组NT-proBNP水平于STEMI后3个月和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PⅢNP和LN水平在STEMI后6个月明显减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在STEMI后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小(P〈0.05),而LVEF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PCI组室壁运动指数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高龄STEMI忠者早期介入干预可减缓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时,冠脉内推注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方法 替罗非班组为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54例;以同期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患者(硝普钠组)52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测定PCI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cTFC),观察术后30 d心绞痛、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纳组(62.96% vs 42.31%,P<0.05);替罗非班组cTFC明显少于硝普钠组[(38.6±7.2)vs(49.4±9.5),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心绞痛发生率(5.56% vs 21.15%,P<0.05)、MACE的发生率(7.41% vs 23.08%,P<0.05)低于硝普钠组,LVEF高于硝普钠组[(58.2±6.3)% vs (50.4±9.7)%,P<0.05].结论 对于急诊PCI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应用替罗非班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PIA)对心肌梗死(MI)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50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55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8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O.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经桡动脉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7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145例在溶栓后7~30天内经桡动脉行延迟PCI治疗,另127例继续内科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45个月,观察PCI治疗成功率、两组患者在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的差异。结果①145例延迟PCI患者除2例桡动脉穿刺不成功改由同侧肱动脉穿刺行PCI治疗外,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100%。②与非PCI治疗相比,延迟PCI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减少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P〈0.05)。③平均随访14.5±3.2个月时,与非PCI治疗相比,延迟PCI减少复合终点事件(P〈0.05)。④平均随访6.0±0.8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延迟PCI高于非PCI治疗(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延迟PCI低于非PCI治疗(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静脉溶栓后经桡动脉延迟PCI治疗成功率高,可降低近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适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调脂、低分子肝素,据情况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PCI组56例,经药物治疗7~15d后PCI。1年后对2组患者病死率和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PCI组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LVEF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剂量:灯盏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疗程。结果共入选UA患者84例,实验纽与对照纽各42例,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0.50%,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40.48%,两纽差异显著(P〈0.05),实验纽心脏事件发生率9.52%,对照纽心脏事件发生率达35.71%,两例差异显著(P〈0.01)。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并且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利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7例首发ST段抬高AMI且有糖尿病病史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按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与否,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观察组,n=-47);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测量2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求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5.2±5.4)ml/m^2;(68.3±5.7)ml/m^2,P〈0.05.LVESVI[(31.5±4.2)ml/m^2:(35.6±3.7)ml/m^2,P〈0.05],LVEF升高[(0.52±0.04)%:(0.48±0.03)%.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术并且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296例,根据替罗非班的用药时机分为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分析两组术前与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用药组PCI术前及术后IRA前向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比例均高于术中用药组,分别为(74.7% vs 47.2%、98.9% vs 93.2%,P<0.05)。术前用药组PCI术后LVEF高于术中用药组(58.31±5.35)% vs (52.93±6.01)% (P<0.05)。两组术后住院期间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低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保护心脏功能;此外,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不增加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21例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33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除去在直接PCI组Killip≥Ⅲ级患者较多外(27.2%vs4.7%,P=0.038),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相似。直接PCI组术后住院期间心肌缺血发生率(3.0%vs23.8%,P=0.018)及1年内靶血管的再次血管成形术率(9.0%vs33.3%,P=0.025)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死亡及再梗死率亦低于溶栓治疗组(6.0%vs28.4%,P=0.023)。出血率(9.0%vs9.0%,P=0.957)及脑卒中发生率(3.0%vs0.0%,P=0.4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PCI+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62例和对照组(直接PCI)56例。观察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发生率、球囊使用率、支架置入率、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T(TnT)峰值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球囊使用率明显降低(P〈0.01),两组支架植入率相当(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nT及CK-MB峰值显著降低(P均〈0.01),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LVEF值明显增加(P〈0.01,P〈0.05),6个月内的心衰发生率、再次AMI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冠脉血流,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3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1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1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6%,常规治疗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6%,常规治疗组为26.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研究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是否行溶栓治疗、梗死范同、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25例和非糖尿病组70例,男性分别为76%、87.14%,女性分别为24%、12.86%;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60%、34.29%,吸烟发生率分别为40%、62.86%(均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21.43%,病死率分别为36%、12.86%(均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2%、24.29%(P〈0.01)。结论糖尿病组AMI女性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非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组AMI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2d)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我院的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组(30例),保守治疗组(30例),并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结果: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住院时间较短,[(12±5)d与(13±7)d,p=0.008],随访期间心绞痛发作(15.2%与23.8%,P=0.035)心力衰竭(5.6%与18%,P〈0.01)发生率减低。结论:早期PCI较保守治疗临床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5例毒鼠强中毒患者的抢救及预后资料,并分为院前急救组与直接后送组,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院前急救组院前病死率、总病死率均低于直接后送组(2.98%vs8.82%,5.97%vs1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χ^2=9.08,P〈0.01);两组间院中病死率及继发病死率(2.49%vs5.39%,0.50%vs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1;χ^2=3.21,P〉0.05);院前急救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直接后送组(0.50%vs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结论 在群体性毒鼠强中毒发生时,积极的院前急救是降低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提倡和发展院前急救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接受延迟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传统PCI术组120例接受传统PCI术治疗,血检抽吸联合PCI术组120例,接受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梗死相关冠脉的开通率、PCI术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或严重脑卒中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梗或严重脑卒中、心力衰竭),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 2组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联合PCI术组与传统PCI术相比,梗死相关冠脉开通率更高(98%比92%,P=0.03),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更低(4.8%比6.4%,P=0.03)、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13.9%比16.2%,P=0.03);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更低(4.6%比5.8%,P=0.03)、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6.8%比7.6%,P=0.03)、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14.6%比16.8%,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CI术能减少接受延迟PCI术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减少术后6个月心衰发生率,更好地保护残存的心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101例初发心肌梗死患者的肌酸激酶(CK)峰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状况;并对住院期间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患者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无心绞痛发作。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对梗死面积大小、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