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桥式运动训练在小腿与床面呈不同角度时腰背及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进行桥式运动训练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按照入选、排除标准招募19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关节角度仪固定下肢屈曲角度,分别采集小腿与床面的夹角为15°、45°和75°时受试者左侧腰3棘突位置竖脊肌、股四头肌内外侧头、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腓肠肌外侧头、胫前肌的肌电值,通过仪器自带软件分析不同动作下的肌电活动大小,分析不同角度下桥式运动时的单侧腰背及下肢肌群的肌肉激活情况。结果:随着小腿与床面形成夹角的角度增加,单侧腰背部及下肢所记录肌群的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总和逐渐减少,小腿与床面呈45°夹角和75°夹角时腰背及下肢肌群肌电激活程度均较15°角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与床面呈75°夹角情况时腰背及下肢肌群肌电激活程度较45°角时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腿与床之间的夹角在90°角范围内活动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受试者的终末端费力程度逐渐降低,较小的角度可获得更大的神经肌肉募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受试者穿着倒跟运动鞋和普通运动鞋在跑台上行走时,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以及躯干和下肢肌肉活动特征。方法:13名健康女大学生志愿受试者,分别穿着倒跟和普通两种运动鞋在测试跑台上以1.33 m/s的速度行走。采用摄像机和Ariel运动解析系统记录和分析矢状面的行走的运动学参数。采用BTS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和分析优势侧竖脊肌、腹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结果:与普通运动鞋相比,穿着倒跟鞋行走时,步频加快、步幅缩短;躯干和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弯曲角度、踝关节支撑相的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肌肉激活时间和平均振幅显著增加(P<0.05)。结论:穿着倒跟鞋行走改变了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并增加下肢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试跑步时足踝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肌肉协同结构,探究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具有长跑习惯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采集速度为10 km/h、时长60 min双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以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合心率和主观疲劳程度评定受试者疲劳程度,通过非负矩阵算法提取跑步支撑期双侧下肢所测肌肉的协同结构,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跑步末期肌肉协同参数差异。结果:(1)当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和跑步末期的协同元个数均为2时,变异值(VAF)均在0.95以上,且三个时期两个肌肉协同结构均存在交替激活现象。(2)对于每个协同结构各肌肉的贡献度,在协同元1中,相比于跑步初期,跑步中期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增加(P<0.05);相比于跑步中期,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重人群与正常人群落地纵跳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共同采集12名正常体重和12名超重男性大学生在落地纵跳过程中的下肢生物力学相关数据,并通过Visual 3D软件计算出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组人群关节活动度、力矩及刚度的差异,通过线性回归统计分析超重人群关节刚度对下肢刚度的贡献程度。结果:运动学方面,超重组踝、膝、髋三关节离心末期关节角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下肢三关节关节活动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动力学方面,超重组髋、膝关节最大蹬伸力矩及功率出现时间均较正常组延迟(P<0.05),超重组膝关节最大蹬伸力矩大于正常组(P<0.05),膝关节、踝关节最大蹬伸功率小于正常组(P<0.05)。刚度方面,超重组下肢刚度大于正常组(P<0.05),膝关节刚度、踝关节刚度大于正常组(P<0.05),超重组膝关节刚度对整体下肢刚度有显著贡献(P<0.05)。结论:在落地纵跳过程中,与正常人群相比,超重人群关节活动度不足,膝关节力矩过大,从而导致了下肢刚度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国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腘绳肌/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amstring/quadriceps ratio,H/Q比率)和变向能力的相关关系,为提升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变向能力及预防下肢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7名中国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速测试,并分别计算双下肢不同角速度下的传统H/Q比率(腘绳肌向心收缩峰值力矩/股四头肌向心收缩峰值力矩)和功能H/Q比率(腘绳肌离心收缩峰值力矩/股四头肌向心收缩峰值力矩)。同时,采用T型测试评价变向能力。采用皮尔逊相关探讨各比率和变向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存在相关的H/Q比率与变向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非优势侧高速传统H/Q比率(r=0.44,P=0.002)、优势侧低速功能H/Q比率(r=-0.358,P=0.013)与T型测试成绩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两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T型测试成绩总方差的28.2%(R^2=0.282,F=8.640,P<0.01)。结论:对于中国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而言,优势侧低速功能H/Q比率越大、非优势侧高速传统H/Q比率越小,变向速度越快;优势侧低速功能H/Q比率和非优势侧高速传统H/Q比率均对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变向能力有预测作用,且非优势侧高速传统H/Q比率对变向能力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损伤后期屈膝肌与伸膝肌力矩比值的远期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试并评价膝关节损伤后期膝屈伸肌峰力矩、屈膝肌峰力矩/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以便明确不同测试速度时的H/Q比值与膝关节损伤后期膝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应用Cybex-330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41例单侧膝关节损伤后期病人的双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评定;采用Lysholm膝评定量表对患侧膝主观及临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膝关节损伤后期膝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平均功率及相应的W/Q比值在不同测试速度(60°s、180°s)时患膝与健膝之间差异不明显;患膝W/Q比值在低(<50%)、最佳(50%~80%)、高(>80%)时相应的膝评定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差也不明显;然而,患膝与健膝比较,当H/Q比值相差(≤15%与>15%)时的膝评定量表得分之间差异才有显著性(P<0.01)。膝关节损伤后H/Q比值是一个不确定值,患膝与健膝H/Q比值之间的相差应在15%以内;膝关节损伤后康复训练应达到的最佳W/Q比值应该是对未受损伤的健侧膝的H/Q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膝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辅助和抗阻屈伸运动状态下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探讨其是否存在中枢作用机制。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实验组)和17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在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和抗阻运动等状态下,分别诱发的屈伸膝关节双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对活动肢体、活动方式、患侧肢体和肌肉等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多因素方差分析主效应结果显示:活动肢体MF、MPF、活动方式,患侧肢体和肌肉的MF、MPF、AEMG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对照组4组肌肉MF、MPF均表现为活动侧小于非活动侧;偏瘫组偏瘫侧活动时,双侧肢体4组肌肉的MF、MPF明显减小,健侧活动时健侧4组肌肉的MF、MPF明显增大(P<0.01)。结论:正常受试者的sEMG信号有很好的规律性,双侧MF、MPF变化具有同步随变性;偏瘫组患者健侧活动时可增加双侧肢体运动单位的募集,患侧活动时可减少双侧肢体运动单位的募集,表明sEMG信号能反映中枢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时部分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8例脑卒中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VM)、股直肌(rectus femoris,RF)、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和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sEMG信号,计算相应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R)。结果:伸膝时,患侧VM、RF及VL的iEMG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iEMG(P<0.05);健侧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iEMG(P<0.05);屈膝时,患侧BF、VL及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P<0.05)。患侧伸膝CR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P<0.05),患侧屈膝CR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患侧大腿伸肌存在轻度痉挛,肌力训练可作为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损伤后股四头肌、绳肌远期肌力改变的情况 ,以探讨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与肌肉收缩类型的关系、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比值和拮抗肌比值等反映膝关节稳定性指标的变化、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的特点及肌力改变与损伤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Kin-Com等速测试装置分别测定 3 8例膝关节损伤后受试者等长收缩肌力峰值、60°/sec和 1 80°/sec角速度下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峰值。结果 :(1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股四头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同名肌群肌力缺失百分比 >1 0 % ;(2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绳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损伤侧膝关节以 60°/sec角速度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时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等长收缩时远期肌力的减退程度 (P <0 0 5 ) ;(4 )等速测试时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比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均 <1 0 0 % ;(5 )损伤侧膝关节拮抗肌比值范围为 5 0 %~ 80 % ;(6)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股四头肌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非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 (P <0 0 5 ) ;(7)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远期肌力缺失百分比与损伤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膝关节  相似文献   

10.
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动力学相关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下肢关节的动力学变化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胫股关节OA患者60名,根据K/L影像分级分为轻型患病组(LKOA)和重型患病组(MKOA);另取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与患病组相当的30名正常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CON)。利用VICON三维动作分析系统测试并比较实验对象下肢各关节动力学相关参数。结果:支撑早期,LKOA组膝关节最大外展力矩大于MKOA组和CON组(P<0.001);MKOA组支撑期中期膝关节内收力矩第1峰值显著大于LKOA组(P<0.05)和CON组(P<0.001);LKOA组支撑末期膝关节内收力矩第2峰值明显低于CON组(P<0.05);MKOA组髋关节内收力矩第1峰值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胫股关节KOA病情越重,膝关节内侧面负荷越大;与健康人相比,OA患者髋关节外展力矩较大,重型患者髋关节内收力矩较小。  相似文献   

11.
优秀击剑运动员下肢三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下肢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等速肌力表现,找出薄弱肌群。方法:国家击剑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队员26名,男女各13名,年龄23.1±2.36岁。在60°/s、240°/s速度下测定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屈伸肌群等速向心峰力矩。结果发现:(1)髋关节:在240°/s下双侧伸肌峰力矩均明显低于60°/s(P<0.05),60°/s和240°/s下双侧髋关节屈肌峰力矩无显著差异(P>0.05);男运动员两个速度下前腿伸肌峰力矩均显著高于后腿(P<0.05),女运动员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速度下,运动员双腿屈伸肌峰力矩比值低于正常。(2)膝关节:60°/s时男运动员双腿屈伸肌峰力矩有显著差异(P<0.05),240°/s时双侧伸肌峰力矩有显著差异(P<0.05),女运动员两个速度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60°/s时,女运动员前后腿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分别为0.56和0.54,男运动员分别为0.63和0.67;240/°s时男女前后腿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均在正常范围。(3)踝关节:60°/s时男运动员前腿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显著大于后腿(P<0.05),240°/s时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速度下,女运动员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员踝关节屈伸峰力矩比值在两个速度下均低于正常。结论:优秀男子击剑运动员下肢关节等速肌力双侧不对称,女运动员不对称表现不明显;击剑运动员下肢薄弱肌群为后腿髋关节伸肌群、股后肌群、前腿股后肌群及踝关节背伸肌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刚度对运动员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为降低下肢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2台高速摄像机(300 Hz)采集男子自由操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后团720旋)落地站稳动作,利用SIMI解析(8 Hz)获取三维运动学数据,使用BRG.Life MODTM分别创建14环节人体刚体模型和自由操落地垫模型,模拟了人体不同下肢关节刚度条件下落地动作。结果:后团720旋落地,水平GRF分量约为2.5 BW,且膝、踝关节外展/外翻角速度较大,峰值负荷率约219.5 BW/s,峰值负荷率衰减为88.6 BW/s;膝、踝关节刚度增加40%,膝关节伸肌力矩峰值增加11.6%,屈肌力矩峰值降低5.2%;膝、踝关节刚度降低40%,膝关节伸肌力矩峰值降低21.9%。结论:后团720旋落地施加于膝、踝关节较大的横向作用力,冠状面关节力矩较大。增加膝、踝关节刚度,会增加膝关节伸肌力矩峰值,降低外展力矩峰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损伤患者(23个膝关节),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自体半腱肌腱移植物经胫骨骨道和腓骨骨道返折分别重建腘肌腱和腘腓韧带,于腘肌腱股骨外侧髁解剖止点处钻孔固定重建的腘肌腱和腘腓韧带;股薄肌腱移植物经腓骨骨道返折重建腓侧副韧带,于腓侧副韧带股骨外侧解剖止点处钻孔固定重建的腓侧副韧带。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期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外旋活动度进行至少1年(12~31个月,平均26.7个月)随访,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1年以上的回顾性随访中,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屈膝30°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19例,膝内翻Ⅰ度不稳定伴硬性终止点者2例;俯卧位膝关节屈膝30°,所有患者小腿外旋活动均与对侧相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4.3分,术后平均89.2分。结论: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具有移植腱割取创伤小、移植材料理想、解剖等长重建及固定强度高的特点,近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内斜肌不同负载情况下髌腱近端内、外侧拉伸应力的变化。方法:6例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在屈膝0°、30°和60°时,分别将股内斜肌负载从0N增加到30N、60N、100N。测量髌腱近端内、外侧的拉伸形变。然后取下髌腱内、外侧部分,置于万能实验机上进行拉伸测试至断裂。根据所得到的髌腱拉伸应变和材料特性测试结果计算髌腱内、外侧受到的拉伸应力。结果:在膝关节屈曲0°、30°和60°时,股内斜肌加载在0N和30N情况下,内侧髌腱拉伸应力差别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加载状态下,屈膝同一角度时,各相邻工况的拉伸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股内斜肌负载增加,内侧髌腱拉伸应力减小,外侧髌腱拉伸应力增大。结论:在股内斜肌负载增加时,髌腱近端外侧拉伸应力增加,内侧拉伸应力减小,在膝关节屈膝0°、30°和60°时均存在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对行走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10名普通男性大学生分别完成正常和跖趾关节受限情况下的步行,同步采集运动学、动力学及下肢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髋、膝、踝的三维角度、关节净力矩、关节功率和关节功,计算各肌肉摆动相和支撑相的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并获得肌电的线性包络线。结果:与正常步行比较,限制跖趾关节行走时步宽显著增大(P=0.032),摆动相百分比显著增大(P=0.002),支撑相百分比显著减小(P=0.002),步长、步频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跖趾关节受限情况下,踝最大背屈角度显著增大(P<0.001),最大跖屈角度显著减小(P<0.001);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P<0.001)、最大背屈力矩(P=0.029)显著增大;踝关节功率最大值增大(P<0.001)、最小值显著减小(P<0.001);踝关节负功显著增大(P<0.001),正功受限和正常两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各指标在受限和正常两种情况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撑相腓肠肌内侧头RMS值受限情况显著大于正常情况(P=0.009),其他肌肉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跖趾关节运动受到约束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踝关节增大背屈角度、增加做功和增大周围肌肉的活动水平来代偿,以保持步长、步速和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限制跖趾关节会增加行走时人体足踝部分的能量消耗,长期受限,可能会导致小腿后群肌肉的疲劳或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由体操落地致运动员膝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方法:采用三维录像采集比赛中男子自由体操"直体后空翻转体540°"动作的运动学数据,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不同体操落地垫力学特性和不同踝关节角度的落地动作,用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反作用力、膝关节力矩等指标综合分析运动员落地过程中膝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左、右脚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呈非对称性(分别为48.27、43.18 N/kg);左膝比右膝使用相对较大的膝关节屈曲;峰值负荷率以及峰值负荷率衰减随落地垫刚度和阻尼的增加而增加;落地垫摩擦增加30%,左膝关节水平反作用力增加21.9%,左膝伸肌力矩、外展力矩均增加23%;踝背屈9°时左右下肢峰值负荷率及峰值负荷率衰减最大。结论:增加落地垫摩擦和踝跖屈均会增加膝负荷,落地垫摩擦和踝背屈是自由体操落地膝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下肢肌肉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下肢肌肉萎缩的对抗效果。方法: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实验期间测量小腿周径、小腿截面积、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小腿周径随卧床时间延长显著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第18~30天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周径显著减小(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天及起床后显著减小(P<0.01)。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天和起床后1周时3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振幅在第1和22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驾驶姿势下外力施加给人体下肢时,关节角度及外力大小对关节力矩大小的影响特征;根据力矩计算单关节舒适度并验证。方法 采集人体测量参数,在Jack中建立了10名志愿者对应的个性化数字人模型。模拟人的驾驶姿势,计算下肢各关节处的力矩大小。结果 Jack计算出关节力矩与角度和外力的相关性明显,变化趋势与实测结果一致。舒适度评价方法反映出真实关节感受。结论 各关节力矩与踝关节角度呈负相关,与外力呈正相关;驾驶员的膝关节角度取108°到113°度为宜;对于髋关节和踝关节力矩,外力的影响最大;对于膝关节力矩,膝关节角度的影响最大;关节力矩受踝关节角度的影响最小,与之负相关;基于力矩的舒适度概念定量地反映出关节舒适感,可以为驾驶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择90例老年人和120例中青年的正常膝关节X线平片进行了测量对照。测量结果表明:两侧膝关节内侧间隙宽度,两侧胫骨髁间隆突内外侧高度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两膝关节间隙外侧宽度,两侧胫骨近端横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中还对差异的原因及意义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