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改良Judet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Zhou DS  Li LX  Wang LB  Wang BM  Xu SH  Mu W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86-1688
目的探讨改良Judet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5年10月经改良Judet手术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4岁(18~62岁)。根据Hardegger的分型方法,肩胛体部骨折11处、肩胛颈骨折10处、盂缘骨折8处、盂窝骨折7处、肩胛冈骨折9处、肩峰骨折6处。其中多部位复杂骨折15例,伴有腋神经损伤2例,肩胛上神经损伤4例。通过改良Judet手术入路,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等固定。结果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1个月。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结论改良Judet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大多数类型的肩胛骨骨折可通过改良Judet入路完成,尤其适用于肩胛体部骨折,肩胛颈骨折,肩胛冈骨折以及不存在喙突、前部肩胛盂骨折的多部位复杂骨折,经改良Judet入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是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肩胛骨外侧切口人路治疗严重移位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应用肩胛骨外侧切口人路对11例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体部骨折5例,外科颈骨折3例,关节盂缘骨折2例,关节盂窝骨折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为12个月.结果 患者各阶段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愈合时间7~22周,平均9周.肩关节功能采用Hardegger功能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结论 肩胛骨外侧切口入路比较适合于肩胛骨体部、肩胛骨颈部、关节盂缘、关节盂窝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手术.但由于该切口偏于肩胛骨外侧,用于肩胛冈骨折时须延长切口.该切口不适合用于肩峰骨折及喙突骨折.肩胛骨外侧切口配合应用多孔重建钢板,可取得肩胛骨体部和颈部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3.
肩胛骨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09,自引:1,他引:108  
贾健 《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100-104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的分类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6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6例SF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前后位X线检查者16例,侧位及腋窝位X线检查者5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者12例。根据Hardegger的分型方法,体部骨折9处,肩胛颈骨折7处,盂缘骨折2处,盂窝骨折1处,肩胛冈骨折5处,肩峰骨折3处,喙突骨折2处。其中混合型骨折11例(68.8%)。伴有合并损伤者14例(87.5%)。通过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后上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SF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等固定。结果 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18.6个月,根据Rowe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1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 (1)SF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常伴有合并损伤。三维CT重建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法;(2)盂窝骨折台阶样移位在3-5mm以上,盂缘骨折合并肱骨头半脱位,某些体部爆裂骨折,肩胛颈骨折失稳及浮肩损伤等应行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重SF至少需随访1年,才能确定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4.
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2007年11月经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平均34.6岁(18~62岁).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直接暴力伤2例.刀砍伤1例.闭合性骨折11例,开放性骨折3例.根据Hardegger的分型方法,体部骨折8处,肩胛因骨折9处,肩峰骨折6处,肩胛颈骨折lO处,盂缘骨折6处,盂窝骨折4处.其中混合型骨折10例,合并全身多发伤5例;伴有腋神经损伤1例,肩胛上神经损伤2例.通过后入路手术,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和钢丝等固定.[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0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并发肩关节不稳1例.[结论] 经后入路内固定肩胛骨骨折操作简单,暴露充分.效果可靠.几乎各种类型的肩胛骨骨折均可通过后入路完成,尤其适用于肩胛骨的体部骨折,外科颈骨折及肩胛因骨折以及多部位复杂骨折,是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对一组26例经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按Hardegger分型,肩胛体部骨折14处,肩胛颈部骨折12处,其中解剖颈骨折1处,外科颈骨折11处,肩胛冈骨折5处,肩峰骨折4处,肩胛盂窝骨折5处。手术入路采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17例,肩关节后方入路9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0.5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在8~12周达到骨性愈合,平均9周。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1例,无伤口感染和骨不连。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恢复了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合理的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胛颈盂骨折的改良后侧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以来收治的经改良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6例肩胛颈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均为男性,左侧17例,右侧9例。肩胛颈骨折21例,肩胛盂骨折5例。手术取后侧改良切口,上肢外展上举,沿肩峰略偏向内至肩胛下角作弧形切口,将三角肌下缘的肌筋膜切开,松解三角肌并将其向上拉开,在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显露肩胛骨腋缘直至颈盂部。根据情况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4年,平均2.6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按Hardegger标准疗效评定:优15例,良5例,中1例,差5例。结论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颈盂部骨折是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移位的IdebergⅢ型关节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肩胛骨骨折主要由直接高能量损伤所致,相对少见,占全身骨折的1%,而Ideberg等Ⅲ型关节盂骨折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喙突和部分骨折的关节盂仍是一整体。由于此类骨折常合并肩峰骨折、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等,治疗不当可导致肩关节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功能。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前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存在创伤大,对肩关节滑膜囊、肩袖影响大,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2006年10月手术治疗23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折位于肩胛冈6处,肩峰3处,肩胛盂6处,体部12处,颈部11处。采用肩胛骨腋窝缘入路15例,后入路8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9.6(12-4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于11(10-12)周达到临床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优15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无切口感染和骨不连。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能及时恢复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合理的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早期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67岁。均为单侧肩胛骨骨折。骨折按解剖区域分型:肩胛盂骨折3例,肩胛颈骨折4例,肩胛体骨折6例,肩胛冈骨折4例,肩峰骨折2例,喙突骨折1例。合并伤:多发性肋骨骨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卫忠  张海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2,25(8):687-68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38.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h~10d,平均3d。肩胛体骨折3例,肩胛颈及肩胛体骨折4例,肩胛颈及肩峰端骨折4例,关节盂及喙突部骨折2例,肩胛冈及喙突部骨折1例。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采用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8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根据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可重建肩关节稳定,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glenoid are rare and frequently result from high-energy injuries. Types IV, V, and VI fractures have in common a fracture line which extends medially into the scapular body. These fracture patterns present unique challenges for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reduction and fixation strategies. A modified posterior approach allows for the simultaneous exposure of the medial scapular border and the glenoid articular surface. An initial reduction of the medial fracture indirectly restores the scapular relationship, allowing for subsequent completion of the articular reduction via a limited approach to the posterior shoulder using the same incision.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so-called posterior two-portal approach to the scapula in detai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glenoid and scapular neck fractures who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using this approach. From February 1992 to August 2008, 39 patients (30 men and nine women; mean age: 53 years) with scapular fractures underwent surgical fixation at our institution. Thirty-three patients had glenoid fractures and six had unstable scapular neck fracture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via the two-portal approach. The reduction was evaluated radiographically,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Constant score.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78 months (range: 6–168). In 24 of the 33 glenoid fractures, the reduction was anatomical. The mean Constant score was 82.3 (range: 35–100) points. In one case, an early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was cured by local revision, and one patient developed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fter 2 years. Only one patient developed specific glenohumeral degeneration after non-anatomical reduction. The posterior two-portal approach allows for a good visualisation of the posterior scapular neck and the glenoid area, facilitating the reduction and safe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located scapular neck and glenoid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3.
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20例肩胛骨骨折,男15例,女5例;年龄21~52岁,平均31.6岁。肩胛体骨折14处,肩胛颈骨折10处,肩胛冈骨折6处,肩峰骨折1处,喙突骨折1处,盂缘骨折4处,盂窝骨折3处。手术时间为伤后4~15 d,平均10 d。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伤口清创、换药后愈合,无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可见骨痂生长,骨折愈合时间为4~7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degger评定标准:优12例,良6例,可2例。结论:肩胛骨外侧切口入路术中操作方便,显露清楚,该切口可任意向两边延长,能为骨折的复位固定提供有利条件。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灵活,固定强度可靠,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肩胛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随访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6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根据Hardegger分类方法,肩胛盂窝骨折4例、解剖颈骨折6例、外科颈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2例。结果16例患有1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1月,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3.3%.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周。结论a)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畸形愈合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需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对肩胛骨骨折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以全面了解骨折情况,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及有无手术指征。c)对有手术指征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应根据不同骨折的部位和形态,选择相应的手术人路和内固定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腰髂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对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腰髂固定联合前路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病人11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均为Tile-C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1例。经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结果〓随访时间11~64月,平均36.4月。均获骨性愈合,Majeed评分平均84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90.9%。术后切口感染1例,外固定架钉道感染1例,清创拆除支架换药后愈合。结论〓腰髂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稳定骨盆环,手术创伤小,效果可靠。是治疗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Letournel分型,后壁骨折7例,后柱骨折2例,后壁 后柱骨折3例,横行 后壁骨折1例,前方伴后半横行骨折2例,T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髂腹股沟入路5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12例,联合入路1例.结果解剖复位9例,良好复位6例,一般复位3例.完全恢复髋关节功能15例;遗留轻度跛行步态3例伴患髋偶有疼痛.结论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22例髋臼骨折患者,后壁骨折和后柱加后壁骨折选择K-L入路,前柱、前壁骨折及横断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前后移位明显的横断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骨折6~9个月均愈合.按Matta评定标准:解剖复位 9例,满意复位13例.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r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1例股骨头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结论 按髋臼骨折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髋臼骨折患者21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1]:后壁骨折11例,后柱骨折5例,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2例前柱骨折患者取平卧位,采用髂腹股沟入路,余19例取侧卧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12~48)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好,术后并发症少,恢复行走快,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