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藏酋猴与人类腰椎椎体骨密度的异同,为人类腰椎骨质病变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6具健康成年藏酋猴及12具健康成人的腰椎椎体标本进行正中冠状切、矢状切和水平切,用手术显微镜、数显游标卡尺观察和测量各切面骨质分布和厚度,并用高精度电子密度计测量骨密度。结果藏酋猴腰椎椎体3个切面骨松质所占面积均大于骨密质,且骨松质排列紧密;正中冠状面、水平面骨松质周围有一层较厚的骨密质,骨小梁排列方向杂乱;正中矢状面的骨密质则相对较薄,骨小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人类腰椎椎体3个切面均以骨松质为主,周围附着一层极薄的骨密质,正中冠状面、矢状面骨小梁排列方向规律;正中水平面骨小梁呈放射状不规则排列。藏酋猴L_1~L_3椎体骨密度与人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藏酋猴L_4、L_5椎体骨密度与人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藏酋猴腰椎椎体骨密度与人类呈显著负相关(r=-0.963,P 0.01)。结论藏酋猴腰椎椎体骨质排列较人类更加紧密,骨密质远厚于人类,其骨密度普遍大于人类,可作为人类腰椎骨质疏松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胸腰椎(T8~L5)椎体成形术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40例健康成人胸腰椎螺旋CT薄层扫描和重建,观察每节段正中矢状位和横断位图像上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 BF)和椎体静脉孔道(vertebral vein, VV)出现的频率;测量椎体正中矢状径(VD)和BF宽(BFW)、深(BFD)高(BFH);测量BF距椎体左右缘距离(VW1和VW2)和距上下终板的距离(VH1和VH2),应用Stata7.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F及VV出现的频率从T8到L5逐渐增大,BF和VV观察到的频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W、BFH、BFD从T8至L5随椎体增大相应增大。在不同椎体上BFD约为VD的1/3。VW1和VW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H1和VH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BF更接近椎体上终板。 结论 熟悉BF和VV在椎体内的分布有助于减少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不同应力刺激对腕骨结构影响的CT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武术功力运动员与网球运动员腕骨形态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螺旋CT及图像处理技术,测量两组运动员腕部头状骨和钩骨的面积、灰度值等参数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功力)头状骨冠状面和矢状面灰度大于对照组(网球),(P0.01),两组钩骨灰度基本相等;实验组头状骨冠状面、矢状面平均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钩骨水平面、冠状面平均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网球运动相比,武术功力运动可使部分腕骨骨密度(灰度值)增加,面积减小,预示骨体积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5.
椎骨骨质增生的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椎骨骨质增生与组织结构。方法:在390条干燥成人脊柱9750块椎骨标本,随机锯30块增生骨唇经脱钙组织切片或骨磨片,光镜观察。结果:脊柱有骨质增生者258付占66.1%,无骨质增生者132付占33.9%。每块椎骨均可发生骨质增生。镜下观察,Ⅰ度和部分Ⅱ度较短增生骨唇只有骨密质。Ⅲ、Ⅳ和部分Ⅱ度较长的增生骨唇由上、下层骨密质和中层的骨松质三层结构组成,骨密质的骨板排列整齐,骨小梁排列不整齐,网眼大小不一。结论:椎体增生唇可累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椎体增生骨唇可因载荷过重或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可因椎关节不对称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随机选取80例正常成人颈椎CT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度(OPW)、椎弓根高度(OPH)、内侧皮质骨厚度(MCT)以及颈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置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节段左右两侧 OPH 和 MCT 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男性的 OPH 和 OPW 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对侧1.0~3.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0~3.5 mm;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同侧或对侧1.0~2.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3.0~4.0 mm;C6~C7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同侧2.0~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7.0 mm。C3~C7的皮质骨螺钉总体内倾角平均值分别是:39.13°、41.00°、40.91°、37.28°、31.84°,总体矢状角是:90.85°、97.23°、108.97°、111.60°、104.83°。螺钉的直径为3.5 mm,长度选择30 mm,32 mm较为适宜。 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并总结出置钉规律,为其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椎体增强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应用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中央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和ODI分值均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情况明显改善(0.01);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中央高度比均明显高于植骨融合组且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矢状面Cobb角远远小于植骨融合组,提示术后椎体增强组疗效优于植骨融合组,矫正丢失更少,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CSC椎体增强早期可更好的恢复伤椎的高度,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和椎体强度,减少矫正度丢失,保留脊柱的节段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 > 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戊酸对癫痫儿童骨密度的影响及VitD的预防作用。方法 6-14岁癫痫儿童63例,分两组,一组以单药丙戊酸治疗,另一组以丙戊酸+VitD治疗,应用CT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第四腰椎及股骨颈骨密质和骨松质的骨密度值。结果丙戊酸治疗组和丙戊酸+VitD治疗组治疗前骨松质、骨密质的骨密度无明显差异。在第4腰椎和股骨颈,丙戊酸治疗组疗后6个月骨松质的骨密度明显低于疗前,差异有明显意义;丙戊酸+VitD治疗组疗后6个月骨松质的骨密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丙戊酸+VitD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第四腰椎骨松质的骨密度变化率显著低于丙戊酸治疗组,添加VitD能提高骨松质的骨密度。结论丙戊酸可致癫痫儿童的骨松质密度明显降低。VitD对此副作用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的应用解剖研究。方法 选取2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脊柱腰椎各椎间孔的长度、宽度、高度、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及腰椎各解剖学结构至正中矢状面距离等解剖数据。结果 经测量分析发现,L1~L5各椎间孔的宽度变小、高度增加、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变大(P 0. 05),同一椎间孔左右两侧宽度、高度、长度、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左右两侧椎弓根内外侧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上下关节突至正中矢状面距离、椎弓峡部至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基于本研究的解剖数据总结,腰椎各椎间孔测量结果及腰椎各结构与正中矢状面测量结果差异不明显,应用PELD时可适当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测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有关的应用解剖学参数,为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66例中老年患者的脊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使用CT后处理工作站观测L1、L2、L3、L4、L5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矢状面角、皮肤进针点到椎弓根体表投影上缘及外缘的距离(分别为距离AD、距离BC)、水平面角、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 L1矢状面角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61),其余各参数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1、L2、L3、L4、L5的矢状面角、距离AD、水平面角、距离BC、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比较,各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腰椎前凸角为50°及以上患者的L4、L5矢状面角及AD距离较腰椎前凸角度为50°以下的患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L1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4 mm、外8 mm,矢状面角8°、水平面角7°; L2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6 mm、外10 mm,矢状面角10°、水平面角9°; L3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9 mm、外13 mm,矢状面角12°、水平面角12°; L4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12 mm、外18 mm,矢状面角15°、水平面角18°; L5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21 mm、外25 mm,矢状面角23°、水平面角24°。结论 掌握好麻醉针的皮肤进针点和穿刺方向,从解剖学的角度可以实现精准的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D-PKP)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25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单节点高龄胸腰椎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辅助PKP组(D-PKP组)13例和常规PKP组(T-PKP组)12例。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与上/下终板最大接触比、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矢状位责任椎体后凸角、住院时间与术后12 h、1 d、1周、1个月的VAS和ODI,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2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KP组患者术后矢状位责任椎体后凸角、骨水泥与上/下终板最大接触比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优于T-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KP组患者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少于T-PK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PKP组,术后12 h、1 d的VAS和ODI优于T-PK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VAS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能够辅助PKP手术的精准实施,有助于提高OVCF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L2、L4椎体骨密度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L3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与L2及L4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L2与L4椎体矢状面Cobb角。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均高于术前   (P < 0.05),椎体高度比值及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后凸角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的设计及活动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设计一种既能重建腰椎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可动腰椎假体用于治疗腰椎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方法提取我国60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腰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参数采集,并对解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结果设计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假体光敏树脂模型并进行活动度评价。结果椎体前后高度比中间大,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冠状径均大于中间水平面,上下终板与侧面呈70余度夹角,同一椎体上下终板凹陷深度存在显著差异(0.05)。椎间盘厚度均呈前高中高后高的规律,前后高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0.05)。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由椎体部件、椎间盘部件及自攻锁钉螺钉三部分组成。椎体部件侧面设有植骨槽与羟基磷灰石涂层,其可动装置为防脱球窝关节,关节面进行高度抛光处理。假体的构成材料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医用钛合金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结论 CT三维重建可以较准确的获得腰椎的解剖参数,理论上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腰椎的生理功能,并能通过调整椎间盘部件的大小来改变运动范围,但是该假体的屈服轻度、耐磨、耐腐蚀等性能尚需要体外力学测试及动物体内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的设计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2)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最大抗压负荷最大拔出力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mm。(2)生物力学评价:①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D、E、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②最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③最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临床效果满意,但骨水泥渗漏仍然为其主要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因素较多,但由于缺少对于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的观察,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差异可能也是导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骨水泥渗漏入椎管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KP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并同时具有T6-L5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非骨折椎体后壁凹入椎体的深度及相应椎体中矢状径,计算各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将测量椎体分为胸椎组(T6-T12)和腰椎组(L1-L5)进行比较观察。选择同期内行PKP手术治疗无CT三维重建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57例(548个椎体),也分为胸椎组和腰椎组观察比较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程度。结果与结论:①测量98例患者椎体后壁参数发现,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在T6-T12逐渐加深,平均4.6 mm;L1-L5逐渐变浅,平均0.6mm,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T6-T12均为16%(1/6);L1-L5平均为3%,腰椎较胸椎明显小于16%(1/6);②观察同期行PKP手术治疗的357例患者发现:胸椎行PKP术骨水泥脉渗漏入椎管渗漏率为10.2%(31/304),腰椎渗漏率为3.7%(9/244)。胸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平均为(3.1±0.2)mm,侵占椎管面积平均为(30.8±0.3)mm2,椎管侵占率为(22.5±0.2)%;腰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为(1.4±0.1)mm,侵占椎管面积为(14.9±0.2)mm2,椎管侵占率为(11.4±0.3)%,胸椎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面积明显大于腰椎组(P<0.05)。③结果证实,中下胸椎行PKP术应尽量避免骨水泥分布达到椎体后16%(1/6),因中下胸椎、腰椎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差异会对PKP术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观察造成影响,可能是导致中下胸椎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腰椎的原因之一。该试验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2018008)。  相似文献   

17.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单纯伤椎置钉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重度压缩或爆裂骨折适用性差、伤椎痛感强、易造成伤椎创面失神经支配和椎旁肌损伤及恢复较慢等。 目的:观察人工骨复合物并伤椎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126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试验组64例采用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随访X射线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Cobb角及修复6个月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修复后12-16个月,两组骨折椎体愈合完全。修复后1周,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均较修复前改善(P < 0.01),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修复6个月后,试验组在伤椎创面可见明显新骨生成,患者基本无痛感,对照组新骨生成较慢,患者仍有痛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与矢状位Cobb角矫正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置钉修复胸腰椎骨折促进新骨形成,有利于患者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临床MRI诊断距跟骨间韧带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2例成年男尸右足踝标本,于自然松弛位(即跖曲20°)经低温冷冻后制成断层标本,其中冠状位4例、矢状位4例、横断位4例,并与该区的MRI图像对比. 结果 在矢状面过距骨颈外侧缘内侧(19.2±2.8)mm范围,在冠状面过距骨体中部(17.9±5.2)mm范围内可见距跟骨间韧带.在过距骨体中部的矢状位断面距跟骨间韧带显示最清晰,平均长17.2mm,矢状径平均宽11.9mm.过距骨体中部的冠状位断面距跟骨间韧带显示最清晰,平均长13.1mm,横径平均宽14.1mm.水平面对于显示距跟骨间韧带效果不佳. 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距跟骨间韧带,为诊断距跟骨间韧带损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单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观察组给予双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观察组短,住院时间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水泥渗漏,椎管狭窄、肺栓塞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失访,术前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治疗中,与单侧注入骨水泥相比,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可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