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研究中,常需使尾蚴转化成童虫。转化童虫的方法较多,机械转化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机械转化法中,尾蚴脱尾是关键步骤。脱尾率高,亦就相应提高了童虫转化率。本文对尾蚴脱尾作了一些改进,提高了脱尾率,并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 一、日本血吸虫尾蚴:按常规方法从阳性钉螺逸出。阳性钉螺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转变为童虫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机械法和血清孵育法转变为童虫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尾蚴在血清中转变为童虫与补体有关。转变后的童虫具有前钻腺排空,不能耐受水和无尾蚴膜反应等变化,并具有糖膜消失、外质膜转变为七层的超微结构变化,与宿主体内童虫的变化基本相似.因此,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人工转变的童虫可供血吸虫童虫免疫学和预防药物等方面研究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基因在童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童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扩增出760 bp和276 bp的预期大小的片段,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主要定位在童虫的皮层和副皮层,虫体前端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尾蚴机械断尾转变为童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在我室已进行十余年对皮肤型、肺型童虫的制备、收集方法也已介绍。尾蚴体外机械断尾转变为童虫是我们在国内外现行的方法上作了某些改进。其优点是尾蚴的利用率,童虫的获得量及童虫的存活率等均高,方法简单易行,一般实验室均可制备,适用于多种学科的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Calpain抗体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 (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 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 ,制备抗Calpain血清 ,将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同种鼠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及对童虫的杀伤效果。结果 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 ,产生了极高的抗Calpain特异性抗体 ,并介导了同种鼠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在 3 7°C ,5 %CO2 培养 48h后 ,3 3 .8%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被杀死 ,与对照组 14 .5 %的自然死亡率相比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Calpain特异性抗体介导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提示Calpain可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一个疫苗候选分子 ,该分子的重组抗原有可能应用于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6.
一种简便的日本血吸虫体外童虫转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进行日本血吸虫的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常需制备童虫。国内常用的体外童虫转化方法为较烦琐的注射器法,且对虫体损伤大。新近,我们利用低渗透  相似文献   

7.
曼氏血吸虫尾蚴转化到童虫阶段时,在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方面发生很多变化。现有几种体外转化血吸虫童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产生的童虫类似于经皮肤钻入所得的童虫。作者用 ELAC 缓冲液(pH 7. 2,37℃,0~6小时培育)作了尾蚴转化童虫的4种体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童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的建株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获8株抗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单克隆抗体,从中确定一株具有体内保护性功能的单克隆抗体(编号为N15D9),其保护率范围为14-39%。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试验检测,N15D9能与尾蚴、3h龄机械转化童虫和5d龄肺童虫的表膜抗原反应。经3h龄机械童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印迹法分析,N15D9能识别132、96和10kDa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曼氏血吸虫童虫及成虫对补体致死敏感性变化的观察,发现在童虫及成虫表面有抗补体的调节蛋白,提示这些调节分子可能作为免疫疗法的良好靶子。曼氏血吸虫是波多黎各株,收集从螺体逸出90分钟的尾蚴,用机械方法把尾蚴转化为童虫,在37℃高湿含6%CO_2恒温箱中的特定合成培养基DSM内孵育。从感染300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曼氏血吸虫的成虫和虫卵中分离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并在体外转译,经鉴定体外转译产物为多肽,存在于血吸虫童虫的表面。按Smithers报告的方法收集曼氏血吸虫成虫,虫卵按Doenhoff方法制备,经生理盐水洗后液氮冰冻。用机械方法由尾蚴转变而得童虫,培养于NGTG-135培养基中,置37℃C含CO_2气体中孵育18小时。用此童虫加弗氏完全佐剂重复皮下注射免疫兔获得兔抗童虫血清。人血清采自曼氏血吸虫病患者。mRNA的分离及体外转译,系将液氮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外分泌蛋白,对日本血吸虫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方法连续收集日本血吸虫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动物血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血吸虫童虫外分泌蛋白基因,构建重组基因表达质粒,纯化外分泌蛋白,对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研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日本血吸虫童虫外分泌蛋白基因被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APtag2中,初步筛选获得了外分泌蛋白分子基因;重组蛋白的特异性为90.0%,敏感性为53.3%。结论重组血吸虫童虫外分泌蛋白,对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Fab噬菌体抗体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作用。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Sj myosin)对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获得抗Sjmyosin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将该抗体和巨噬细胞或补体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测定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结果将抗Sj myosin噬菌体抗体和巨噬细胞及补体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时,在培养后24h即出现杀伤作用(童虫死亡率为4.69%),48h童虫死亡率达84.06%,96h童虫死亡率达89.38%。结论人源性抗Sj myosin Fab噬菌体抗体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用曼氏血吸虫成虫分离的表皮制剂免疫小鼠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这种抗体能杀死童虫并可识别童虫的表面抗原。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和光滑双脐螺。成虫从感染6周的仓鼠门静脉中检获,尾蚴用Ramalho-Pinto法发育为童虫,肺部童虫可从感染1000条尾蚴的CBA/Ca  相似文献   

14.
作者等探究了人类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TNF)诱导增加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粘附和有关调节这些细胞毒性产物释放的作用。日本血吸虫日本株以小鼠为终宿主和片山钉螺为中间宿主维持其生活史,通过机械转化制备童虫。抗日本血吸虫的鼠单克隆IgE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在甲、乙两种培养基中的存活情况、生长速度和发育情况,表明乙培养基较甲培养基为宜。童虫在乙培养基中可存活30天,达生殖器官发育期,其大小为培养零天时的童虫大小的5倍。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童虫体外培养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血吸虫免疫学、生理生化学和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研究,并提出了评价肺期童虫体外培养效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童虫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靶标,包括皮肤型、肺型和肝门型童虫。宿主分子对童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童虫生长发育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信号转导、性别发育及凋亡等。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烯醇化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等分子为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分子。本文对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的生殖生理、免疫学及药物杀伤机制等研究需要童虫作为研究材料。日本血吸虫童虫根据其侵入宿主部位,可分为皮肤、肺和肝门3个期。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收集不同期的童虫在方法上亦不同。在此,我们仅介绍收集肺期童虫所应用的灌注技术,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补体和IgG在体外对曼氏血吸虫的杀伤作用及体内与保护性免疫力的关系,从大鼠的血清中分离IgG亚类,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体外杀伤童虫的作用和经被动性转移后,正常接受者产生保护性免疫力情况。以6~8周龄雌性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体外机械法将曼氏血吸虫尾蚴转变成童虫。  相似文献   

19.
近年发现接种辐射致弱的血吸虫尾蚴和童虫,能激发牛、羊等动物对实验攻击和自然感染同种血吸虫产生明显的防御作用。冷藏技术的成功使血吸虫童虫得以保存较长时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冷藏的辐射致弱的牛血吸虫童虫能否使羊产生对相应的攻击感染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作者研究了在补体存在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各亚型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童虫来源:日本株日本血吸虫尾蚴经ICR小鼠腹部游离皮片接种了3小时后收集童虫,并用含有青、链霉素的NCTC109液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