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1],是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相对低分子质量(通常分子量小于1 000)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代谢组学的中心任务包括检测、量化和编录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联系该变化规律与所发生的生物学事件或过程的本质。从定义本身不难看出,代谢组学是将生物体作为一个动态  相似文献   

2.
常虹  孟洪宇  王宇  刘树民 《中草药》2018,49(21):5116-5124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病理学研究,探究肝、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共同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阐释肝、肺纤维化"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方法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肺纤维化大鼠动态病理变化,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其尿液代谢表达谱的动态变化,筛选分析影响肝、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共同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并阐释其生物学意义。结果肝、肺纤维化存在相似的病理转归及代谢轨迹变化。其尿液中共有16种相同差异代谢物,其中肾上腺素红、5-L-谷酰基-牛磺酸等9种代谢物为关键生物标志物,主要通过参与氧化损伤、炎症、促纤维化因子释放共同影响肝、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结论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肝、肺纤维化共同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同变化规律,从代谢物层面阐释其"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质,应用该技术可促进中医证候的客观化和用于证本质的的研究。银屑病是当前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疾病之一,近年来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已成为该病的热点研究方向,为证候本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出现的一门新兴"组学"学科,它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模型识别与确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代谢组学技术特点出发,结合有关病证结合药理模型的文献报道,浅述代谢组学在其中的应用,从而为构建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药物评价技术与研究平台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中医整体观、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以及中药方剂研究的关系,认为代谢组学能够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对活体组织器官进行无损伤、几乎接近生理条件的动态研究,这种研究特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论治思维相吻合,与中医认识和解释疾病的方法相一致;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以基于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来评价中药整体效应,用以解释中药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使得代谢组学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一个非常合适的方法。代谢组学将会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较为合适的切入点而且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扰动后其代谢产物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以一类指标分析为基础,运用高通量的检测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研究生物体的代谢终端产物,以求获得相关的生物标记代谢物,从而揭示生物体在疾病时的整体状态。这种将生物体视为整体系统,运用代谢组学和全面性系统策略研究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念与中医学"整体观念"有着本质的相通性,因此,21世纪代谢组学很快运用于中医药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兹就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糖尿病(DM)领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为研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冠心病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完善代谢组学的异常生物标志物谱库,对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方法观察痹宁汤对痛风性肾病小鼠肾脏代谢组学的影响,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探讨痹宁汤改善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采用主成分(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析空白组、模型组、痹宁汤组小鼠肾脏代谢物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通路,探讨可作为诊断痛风性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筛查得到了24个可作为诊断痛风性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及4条相关代谢通路。结论:痹宁汤可以通过对回调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及调控甘油磷脂代谢、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改善痛风性肾病。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92-1392
代谢组学利用高通量、高灵敏度与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细胞、有机体分泌出来的体液中的代谢物的整体组成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辩识和解析被研究对象的生理、病理状态及其与环境因子、基因组成等的关系。“代谢组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策略,其研究策略有点类似于通过分析发动机的尾气成分,来研究发动机的运行规律和故障诊断等的“反向工程学”的技术思路。由于代谢组学着眼于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分析,也被称为“整体的系统生物学”。通过现代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技术分析体液中的代谢物组成谱,并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把所有代谢物的组成信息都整合到一起,为在系统和整体的层面上比较和分析生物的代谢特性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现代代谢组学技术运用到人体和动物的整体代谢与功能性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组学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兴起的一门组学分支,以生命活动链条下游的代谢物集合"代谢物组"作为研究对象。代谢组学是生物体代谢网络、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相似,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证候研究、安全性评价及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赵杰  冯素香 《中草药》2023,54(20):6569-6579
空间代谢组学是基于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通过原位检测生物体系中内源性小分子和外源性药物代谢物的分子结构、空间分布及含量变化,精准地反映代谢物在组织整体或微区的代谢网络变化特征,深度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对近年来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在生物体内代谢及分布、中药药效机制和中药毒性机制中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探索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后支气管出现可逆性的气道痉挛,其发病机制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及组织成分参与气道高反应相关,以突然发生喘息、咳嗽、胸闷、气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控制哮喘疾病的高发病率,以及缓解哮喘疾病对患儿带来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代谢组学作为近年来新兴一门学科,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到外界刺激或干扰后,其体内各个代谢通路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与某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众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从哮喘患者血液、尿液、呼气冷凝液以及组织所产生的代谢物中寻找标志性生物标记物,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证候分型以及哮喘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3.
赵基源  梁琼麟  冉小蓉  罗国安  王义明 《中成药》2006,28(12):1809-1812
1诊断代谢物组学概念和特点代谢物组学[1]是一种新兴的研究生物体系中代谢物组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全面的、高通量的分析技术用来分析生物提取物中复杂的代谢混合物。代谢物组学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代谢、植物代谢、毒理代谢等方面。尤其是在诊断代谢物组学方面,近几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疾病发生伴随着病人体内病理变化,使得代谢产物也随之发生某种相应的改变。诊断代谢物组学就是通过对这些由疾病诱导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化学计量学等方法对疾病组和正常组进行分类,帮助了解病变过程和机体内代谢途径,寻…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生物标记物和代谢途径,揭示病理机制和药物干预机制。代谢组学强调机体整体状态变化与中医药的整体观诊疗思维相匹配,两者有机结合在复杂的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液质联用(LCMS)技术具有分离性能好、灵敏度高和专属性强等优势,是最适用于中药代谢组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通过总结LC-MS的常用类型和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以及近3年LC-MS在中药代谢组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文献32篇,对该领域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代谢组学能够揭示中医药治疗疾病过程中生物体系内所发生的代谢物的变化和代谢通路及途径的改变,强调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符合中医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特点。广泛应用中医证候、经络与针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应进一步提高分析测定的水平、将适用的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实现多种化合物的同时检测;完善代谢组学数据库的建设;加强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整合,满足其高通量、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要求。结论: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能较全面地揭示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生物体系内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这些变化与传统手段的测定结果相联系,能够发现相关疾病发生的早期代谢组标志物簇并评价治疗成果。其研究方法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相一致,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笔者现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IS)全球疾病负担有增长的态势。临床迫切需要有效的IS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可以检测到足以高通量通过血脑屏障的代谢物,是发现IS生物标志物的有力工具。本文对近年来蒙医药治疗IS的现代科学研究结果和IS触及的与代谢组学有关的主要内源性新陈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进行总结。为今后蒙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谭小燕  王毅  黄静 《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2):1054-1058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着重研究生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着发展,代谢组学在药物研发、中药研究与评价、临床诊断、毒理学研究、微生物与植物、营养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综述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和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展望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汪娜  柳长凤  刘树民  杨智明  李煦照 《中草药》2013,44(18):2556-2562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黄芩对干酵母诱导的热病证候模型的影响,揭示黄芩的苦寒性效关系。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黄芩高和低剂量(生药12、3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sc干酵母悬液(10 mL/kg);黄芩组分别于造模后4、8 h分别ig给予黄芩水提取液各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ig同体积蒸馏水。以热证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切入点,应用代谢组学、UPLC/ESI-TOF-MS法、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等技术,研究干酵母诱导的热病证候的代谢特性及黄芩的干预作用,进而探讨中药性味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 确定了30个热证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鉴定其中1个离子结构为L-苯丙氨酰-L-羟脯氨酸,并与脯氨酸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等代谢途径相关。黄芩高、低剂量组各对13个离子具有明显的回调作用。结论 从热病证候代谢物组的整体及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揭示了黄芩干预热病证候的作用及其苦寒性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不但引起关节的破坏,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关节外病变,其基本病理表现为血管炎,心脏富含丰富结缔组织,从而而心脏受累几率增加,后期易出现心室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既往研究多是以局部研究为主,缺乏将关节炎和心血管系统结合研究,从整体角度探求类风湿关节心脏损伤的内在机制尤为重要。代谢组学是以生物整体、系统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网络为对象,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体系受外部刺激后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种类、数量及变化规律。因此,将代谢组学与类风湿关节炎心功能损伤的结合研究,势必开拓本领域研究范围。从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系统评价心功能损伤,并从代谢组学技术角度阐述模型大鼠组织、体液样品的前期处理,对大鼠尿液、血液、滑膜及心脏组织的采集与储存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