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横切口在乳癌根治术中适应征及应用效果。方法 对118例有手术适应征,肿瘤位于3、9点位置及近乳晕各方位乳癌患均采用横切口,观察其优越性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在乳癌根治术中,对肿瘤位于3、9点及近乳晕各方位有手术适应征乳癌患,均采用横形切口,效果较好。结论 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横切口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术式 ,优点。方法 对 40例乳腺癌行横切口乳癌根治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伤口Ⅰ期愈合 36例 ,皮瓣部分坏死 4例 ,皮下积液 3例 ,肩关节活动满意。结论 横切口乳癌根治术 ,术中腋窝显露充分 ,淋巴结清扫满意 ,切口隐蔽 ,皮瓣坏死率低 ,皮下积液少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 ,无局部复发病例 ,是乳癌根治术首选切口。  相似文献   

3.
保留乳头乳癌根治术是一种在保留胸大、小肌的基础上进一步保留乳头及乳晕的改良乳癌根治手术方式。作者单位1978年至1993年9月末共施行保留乳头乳癌根治术370例,其中T_1N_0M_0者156例作为评价对象。1982年至1993年9月末间施行传统乳癌根治术(标准及改良乳癌根治术)的T_1N_2M_0病人共46例为对照组。保留乳头组平均年龄低于对照组,肿瘤距乳晕的平均距离大于对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选择对其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讨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最佳切口选择。方法对134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机选择横切口和纵切口,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总结分析。结果横切口与纵切口比较愈合无显著差异,但横切口可以明显缩短有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结论乳腺癌手术切口应尽量选择横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减少乳腺癌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美化切口的方法,为二期乳房成形术奠定基础。方法:对136例分别位于乳房各个象限乳腺癌患者,采用横切口及改良横切口,改进操作及技术方法行乳腺癌根治术。结果:切口Ⅰ期愈合125例(91.91%),皮瓣部分轻度坏死9例(6.47%),中重度坏死2例(1.47%),皮下积液24例(17.65%),肩关节活动障碍6例(4.41%),术后观察8年局部复发2例(1.47%),肺转移1例(0.74%),骨转移2例(1.47%)。结论:应用横切口及改良横切口行乳腺癌根治术,操作方便,切口愈合满意,美观,易行二期乳房成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明显降低。可作为乳腺癌根治术首选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肿瘤位于靠近乳头乳晕区是保留乳房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为1例肿瘤位于乳头乳晕区域的黏液癌患者进行了保留乳晕及利用乳晕再造乳头的保留乳房手术,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体检发现右乳包块3周于2017年8月17日入院。术前查体:肿瘤位于右侧乳头正下方稍偏内侧,约30 mm×2 m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乳头无凹陷,无溢液,肿瘤表面皮肤无橘皮样改变,与腺体无粘连,  相似文献   

7.
Stewart横切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ewart横切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9例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中,横切口组124例采用Stewart横梭形切口行改良根治术,纵切口组145例采用传统的纵切梭形切口行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横切口组患者术后1期愈合率为83.87%,皮瓣轻度坏死5例(4.0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5%、70.37%、65.00%;纵切口组患者术后切口1期愈合率为79.31%,皮瓣坏死12例(8.2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0%、69.6%、65.2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横切口皮瓣坏死率低于纵切口,切口类型的选择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对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1986~2001年68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对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皮瓣愈合的影响.结果 1986~1994年间手术采用纵切口312例,皮瓣坏死106例(34.0%);1995~2001年间手术采用横切口368例,皮瓣坏死19例(5.2%).结论手术行纵切口的皮肤张力较大、血运障碍是皮瓣坏死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而横切口皮肤由于纵向张力的缓冲,皮肤张力减低,皮瓣血运良好,切口一期愈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几种不同囊袋切口的胸壁完全性植入式输液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158例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3组,隧道针 横切口组(n=47)、穿刺点 纵切口组(n=60)、穿刺点 横切口组(n=51),对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3种术式中平均手术时间,隧道针 横切口组最长为(3136±110)min,其次为穿刺点 横切口组(2865±107)min,穿刺点 纵切口组最短为(2670±09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隧道针 横切口组5例(104%),穿刺点 纵切口组10例(167%),穿刺点 横切口组7例(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点 纵切口、穿刺点 横切口两种术式操作更为简便,是锁骨下静脉胸壁完全性植入式输液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期乳腺导管癌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7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行乳脾癌改良根治术44例(61.1%),术后效果均满意,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大多数Ⅰ、Ⅱ期乳腺导管癌和部分Ⅲ期乳腺癌病人,肿瘤或淋巴结融合已侵犯胸肌、肿瘤距胸肌近或肿瘤位于乳房深部,或乳腺小而肿瘤大时,Halsted根治术仍是可采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自1894年Halsted等报道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后,手术治疗一直占主要地位。近半个多世纪,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特别是高能射线被广泛应用,但仍以放射辅助外科治疗和单纯放疗晚期乳腺癌为主。近十余年来,不少欧美国家采用单纯乳房肿块切除加根治性放疗治疗临床ⅠⅡ期乳癌(以下称早期乳癌),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早期乳腺癌的放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王金声  黄飞  尹国武 《肿瘤》2000,20(2):92-92
宫颈癌根治术行腹膜外淋巴结清扫术时 ,多采用腹部纵形切口 ,原因在于手术野暴露面大和随时可延长切口。我院从 1 997年 5月份起 ,在行该手术时采用 Pfannenstiel术式改良法 ,也能顺利完成该手术 ,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我院妇科 1 997年 5月~ 1 998年 4月 ,宫颈癌根治术采用腹部横切口、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 8例。平均年龄 56.4岁 ( 34~ 68岁 )。鳞状上皮癌1 2例 ,腺癌 6例。临床分期据《FIGO 1 970年再次修订的国际分期法》: a1例、 b1 0例、 a4例、 b 3例。其中 b均为放疗后三周行手术治疗 , a有 2例为放疗后…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癌7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期乳腺导管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7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4例(61.1%),术后效果均满意,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大多数I、II期乳腺导管癌和部分Ⅲ期乳腺癌病人,肿瘤或淋巴结融合巳侵犯胸肌,肿瘤距胸肌近或肿瘤位于乳房深部,或乳腺小而肿瘤大时,Halsted根治术仍是可采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李朝辉  刘帅峰  王云帅  孙生安 《癌症进展》2021,19(14):1474-1476,148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76)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n=74)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CEA、CA19-9、NSE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远端胃癌根治术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9例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施行手术,经左颈斜切口1例,颈横切口5例,颈横切口+胸骨正中劈开切口1例,纵隔镜+右前外侧切口胸腔镜1例,右颈斜切口+右胸后外侧切口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52个月,1例患者因其他疾病死亡,余患者健在。结论:颈胸交界部肿瘤因来源多样,术前明确肿瘤来源及判断肿瘤性质对于手术至关重要。大多数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尤其对于良性肿瘤,均可经颈部切口完成手术,如术中操作困难,可联合胸骨正中切口或胸外侧切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践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free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free—DIEP)乳房再造的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对9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应用free—DIEP一期乳房再造。结果9例皮瓣均成活。随访半年以上,局部未见肿瘤复发,再造乳房对称,弹性好,无腹壁疝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结论选择符合指征的乳腺癌患者,行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一期free—DIEP乳房再造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头乳晕区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一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15例乳头乳晕区乳腺癌患者,其中0期乳腺癌3例,Ⅰ期乳腺癌7例,Ⅱ期乳腺癌5例。15例患者中13例行乳头乳晕区圆形切ISI的保乳手术(标本切缘阴性)后即刻背阔肌皮瓣重建术,2例拟行乳头乳晕区圆形切口的保乳手术,因标本切缘阳性,改行仿根治术,术后行即刻背阔肌皮瓣加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15例患者中即刻乳头乳晕重建术9例,延期乳头乳晕重建术2例,拒绝乳头乳晕重建4例。结果 13例保乳加背阔肌皮瓣重建患者中12例外形满意,满意率为92.31%,1例缝合后中央区内陷,外形不满意,但大小与健侧对称。2例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重建乳房外形满意。9例即刻重建乳头乳晕7例成活,2例发生重建乳头部分坏死;3例乳头位置略高于健侧。2例延期乳头乳晕重建均成活,且位置对称。15例中6例发生背部皮下积液,1例背部切口裂开。随访10~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复发,复发率为7.69%,无远处转移发生。结论 对乳头乳晕中央区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加即刻背阔肌皮瓣重建术可以提高术后乳房外形满意率,且可行即刻乳头乳晕重建术。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与根治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改良扩大根治术,是在进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内乳淋巴结清扫.本院于1995年1月~1997年12月施行手术1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为女性,年龄31岁~63岁,平均42岁.肿瘤部位与分期:患者肿瘤部位:位于乳腺中央区4例,内上象限5例,内下象限3例,按I期者1例,Ⅱ期者7例,Ⅲ_A期者4例.1.2 病理学诊断 浸润导管癌8例,单纯癌4例;腋淋巴结阳性者10例,内乳淋巴结阳性者5例.其中2例为术前切除活检证实,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8例均术中切除活检证实.1.3 手术步骤 扩大改良术式均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行内乳清扫,采用胸膜外法,清扫第2、3、4肋间.2 讨论乳癌手术常采用为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均是基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而设计的.腋窝淋巴结引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乳房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不同的方法乳房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筛选出病理符合要求的2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皮肤的改良根治术,根据患者的要求,结合其身体、心理、经济等状况,特别是乳房的大小和需要切除的尺寸,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手术方式即刻行乳房重建,采用硅胶充填假体置入乳房重建9 例,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3 例,背阔肌肌皮瓣和硅胶填充假体联合重建12例。术后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评价重建效果。结果:2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术后外观良好,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客观评价效果优良和尚好者23例(95.83%),主观评价优良和尚好者24例(100%),1 例术后部分乳头坏死、脱落。1 例术后出现血肿,于术后3 个月消失。术后给予常规化疗,随访5~48个月,除1 例患者术后2 年死于原发性肝癌,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及部分乳房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不同方法乳房再造,具有经济、整形效果好、显著减少患者乳房缺失造成的心理影响、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术后不影响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远期疗效,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两个方面的要求,正逐渐被广大乳腺癌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成型术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成型术提供临床病理基础。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的分析与病理相结合的方法、将乳腺癌患者的乳头和乳晕整体标本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癌组织DNA倍体分析、免疫组化法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含量测定。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和乳晕的安全性和可能性。为乳腺成型提供实践依据。结果 :检测肿瘤至乳晕的平均距离为 1 9.6毫米 ,侵犯乳头乳晕共 5例 ,其中Ⅲb 3例、Ⅳ期 2例。这 5例DNA倍体均为异倍体。PCNA阳性 50 %~ 75 %及 >75 %占Ⅲ、Ⅳ期乳腺癌的 77.78%。结论 :乳晕旁1 .96厘米以外的乳房肿瘤有保留乳房的适应证 ,肿瘤位于乳晕下方、临床分期Ⅲ期及Ⅳ期无保留乳房的适应证。严格掌握保留乳头乳晕的适应证条件 ,乳腺癌保留乳房成型术才能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