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分型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53例,浸润性导管癌(IDS)198例,术后收集所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R、PR及HER-2的表达,并对两种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ER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2.83%,明显低于乳腺导管浸润癌ER阳性率66.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浸润癌PR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为37例,阳性率为69.81%,明显高于乳腺导管浸润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中HER-2阳性型最多,有24例,占45.28%,其次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分别占24.53%和20.75%,占比例最低的是三阴乳腺癌;198例乳腺导管浸润癌中有87例为Luminal A型,占43.94%,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分别占25.76%和19.69%,最后是三阴乳腺癌,两组患者Luminal A型及HER-2阳性型分子类型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和HER-2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存在差异,检测ER及HER-2对于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超声与钼靶分级联合诊断早期乳腺原位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结果证实的51例乳腺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本医院收治的43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块影像学特征及BI-RADS超声与钼靶分级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肿块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I-RADS超声与钼靶分级方法诊断观察组乳腺原位癌患者的灵敏度为78.43%,特异度为72.09%。结论 BI-RADS超声与钼靶分级联合诊断乳腺原位癌,显著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断早期乳腺原位癌提供了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曹乐  黎庶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493-1495
乳腺导管原位癌在年轻女性中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影像学检查作为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检出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从影像学角度间接判断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健康体检女性中检出乳腺癌,起到类似乳腺癌筛查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70 292例健康体检女性施行临床乳腺检查。分两组:一组包括临床外科医生乳腺检查63 857例、乳腺异常者作诊断性超声检查13 825例以及钼靶检查458例;另一组即2011年7~10月妇女病普查中乳腺超声筛查组6 435例。被查出的乳腺癌可疑者进行病理检查,确诊后施行手术。结果:①70 292例中查出乳腺癌23例,临床分期分别为:0期4例,内有导管原位癌3例、小叶原位癌1例;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2例;Ⅳ期1例。早期乳腺癌8例,占34.78%(8/23)。23例均施行了手术,随访后确定均健在。②临床乳腺检查组63 857例中正常28 837例(45.16%),异常35 020例(54.84%):内有乳腺癌21例,乳腺癌检出率0.03%(21/63 857);6 435例超声筛查组中正常2 983例(46.36%),异常3 452例(53.64%):内有乳腺癌2例,乳腺癌检出率0.03%(2/6 435)。结论:健康体检女性人群中检出乳腺癌23例(0.03%,32.72/10万),早期乳腺癌8例(占34.78%),均获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健康体检临床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癌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乳腺X光机联合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MR)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或手术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确诊为乳腺癌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35例非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均行乳腺X光机、MR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DC)水平较低,早期增强率水平较高(P<0.05)。研究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Ⅳ期患者ADC值水平最低,早期增强率水平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伴有钙化患者占比较高(P<0.05)。与研究组临床分期Ⅰ期~Ⅱ期相比,Ⅲ期~Ⅳ期患者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及伴有钙化占比略高(P>0.05)。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伴有钙化乳腺癌患者ADC值水平较低,早期增强率水平较高(P<0.05)。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癌导管内癌诊断准确性高于乳腺X光机、MR单一诊断(P<0.05),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小叶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及其他诊断准确性略高于乳腺X光机、MR单一诊断(P<0.05)。与压迫式弹性成像、乳腺X线单项诊断相比,联合诊断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乳腺手术方法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和分组。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传统乳腺癌根治术,保留乳腺手术治疗组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乳腺手术。分析乳房美观评价、手术失血、耗时;治疗前后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EORTC QLQ-BR23评分;癌症转移率。结果保留乳腺手术治疗组早期乳腺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乳房美观评价高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手术失血少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耗时短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癌症转移率低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组,P 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乳腺手术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和降低转移率,保持乳房美观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乳腺X线片上:簇状呈泥沙样钙化18例,这18例中仅见泥沙样钙化而不伴有肿块者有8例;X线表现孤立模糊结节影6例;乳腺结构局部扭曲紊乱7例;两侧乳腺密度不对称,呈局限致密浸润影7例;乳腺导管造影阳性2例。在病理诊断上:浸润性导管癌27例;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2例;小叶癌早期浸润2例;上皮不典型增生部分上皮有癌变2例;单纯癌1例。结论 (1)X线表现上簇状泥沙样微钙化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诊断依据。(2)对临床疑为小结节或临床无阳性体征者,X线有边缘模糊或小角状突起时,应高度疑为恶性。(3)非对称性局限致密,乳腺结构扭曲紊乱,在排除炎症和手术史后,应考虑乳腺癌可能。(4)对于乳头溢液病例,建议行导管造影或其他检查,可发现乳导管内微小病变。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隐性乳腺癌的检查手段、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隐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2.9%,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者4例(15.4%),乳腺X线钼靶摄片检出有腺体内结节、细小钙化灶22例(84.6%)。26例中浸润性导管癌10例,原位癌16例,其中导管内癌14例,小叶原位癌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者6例。全部病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随访3~6年,复发2例(7.7%)。结论乳腺X线钼靶摄片对隐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病理以原位癌为主,淋巴结转移较少,治疗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原发病灶分子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及5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液标本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采集同期50例健康成年女性血液标本,分别采用ELISA方法测定以上标本血浆中TSP-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SP-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成年女性(F=244.01,P<0.001)。2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浆中TSP-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减低(t=15.01,P<0.001)。3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TSP-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t=0.019,P=0.985)。4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SP-1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原发病灶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呈正相关,乳腺原位癌患者血浆中TSP-1的表达明显低于浸润性乳腺癌的表达。5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SP-1的表达与原发病灶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与原发病灶Her-2的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SP-1的表达明显存在异常,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SP-1可能是一个原癌基因,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浆TSP-1的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筛选、早期诊断、治疗、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港市某医院收治的11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7),对照组患者予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乳腺癌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的CMF化疗方案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乳房美容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改良根治术相比,应用乳腺癌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更多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攀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48-349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及保乳手术的适应证和提高美容效果的相关技巧,为今后应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某医院2009年5月~2010年7月20例行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手术方式均采用肿瘤局部扩大切除(距肿瘤2cm)加腋淋巴结清扫,辅以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均进行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按照乳腺美容评估标准(Rose标准)对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进行美容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保乳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13个月,其中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19例,治愈率为95%;发生远处转移者1例。按Rose标准行乳腺外观效果评定,20例患者中优12例,良7例,尚可1例,美容效果优良率达9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良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美容技巧,对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菁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631-5633
目的 探讨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LOXL2)重力标志物与不同类型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LOXL2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以46例原位癌,120例早期浸润癌和90例浸润性癌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乳腺组织中LOXL2 mRNA转录水平,采集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检测病灶组织中LOXL2的表达水平,分析LOXL2与不同类型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中LOXL2 mRNA转录和LOXL2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浸润癌病灶组织的LOXL2 mRNA转录、LOXL2阳性细胞数和LOXL2表达均大于早期浸润癌,原位癌最低.结论 LOLX2可应用于区分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性癌,在乳腺癌早期、中期和晚期诊断中均可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齐瑜  王福建  何暐 《中国妇幼保健》2023,(19):3659-3662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及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超声图像特征、血流信号分级、阻力指数、血流速度,检测ER、Her-2表达水平。结果钙化与非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肿块、导管扩张、后方回声衰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块纵横比、边缘毛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血流信号分级0级31例,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0例;非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血流信号分级0级19例,Ⅰ级11例,Ⅱ级9例,Ⅲ级7例。钙化与非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阻力指数(0.79±0.24)高于非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0.53±0.13),血流速度[(19.14±6.25)cm/s^(2)]快于非钙化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10.28±3.39)cm/s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24,7.484,均P<0.05)。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年龄、超声表现、肿块最大径与ER、Her-2表达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安全可行,超声表现为肿块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ER、Her-2呈高表达,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5,(8):978-979
目的比较真空袋联合乳腺托架和乳腺托架两种技术固定乳腺癌放疗体位的摆位误差,并分析真空袋联合乳腺托架固定体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5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真空袋联合乳腺托架组和乳腺托架组各29例,分别在第1次、第10次和最后1次治疗之前拍摄验证片,测量验证片与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RR)图的中心点在X、Y和Z轴上的平均偏移误差。结果真空袋联合乳腺托架组和乳腺托架组在X、Y和Z轴的平均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放疗使用真空袋联合乳腺托架技术可进一步提高体位重复性和精确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在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辽宁省某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乳腺钼靶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乳腺癌检出率、不同类型肿瘤检出符合率、不同大小肿瘤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乳腺癌检出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P0.05)。研究组患者原位癌、浸润癌、导管内癌检出符合率分别为100.00%(6/6),95.65%(44/46)及87.50%(7/8),高于对照组的20.00%(1/5),81.25%(39/48)及14.2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4.715,5.368;P0.05)。研究组患者直径1.0cm以下及1.5cm以上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1%(12/14)及95.83%(23/24),高于对照组的40.00%(6/15)及68.0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8,4.607;P0.05)。结论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rrjk》2017,(16)
目的 :探究钼靶X线应用在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中的临床表现。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7年7月我院体检的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中,30例钙化患者分别呈小簇钙化状(5例)、圆形(10例)、V型(9例)及不规则形(6例)。此外,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粉刺型高核级一般以线样分枝状钙化为主,而非粉刺型低核级一般以颗粒点状钙化为主。结论 :钼靶X线应用在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具有着一定的特征,同病理分型与分级紧密相关,可当作临床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乳腺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乳腺根治术。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将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众多前瞻性随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三个Meta综合分析进一步证实,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与乳腺根治术相比其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均与乳腺癌根治术无差别,保乳手术加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钼靶及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接受诊疗的12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为观察组。另纳入病理学检查明确为乳腺良性包块的1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乳腺钼靶及超声检查,分别评估超声BI-RADS分类及钼靶BI-RADS分类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钼靶BI-RADS分类及超声BI-RADS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9,P=0.202);对照组患者钼靶BI-RADS分类及超声BI-RADS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4,P=0.754)。观察组患者钼靶BI-RADS分类显著高于对照组(t=12.700,P<0.01);观察组超声BI-RADS分类显著高于对照组(t=15.070,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4为截点值,超声BI-RADS诊断原位癌的敏感性为88.97%,特异性为81.97%,曲线下面积为0.89,略优于钼靶BI-RADS。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钼靶BI-RADS及超声BI-RADS评分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9,P<0.01)。结论在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BI-RADS及钼靶BI-RADS均具有较高价值,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乳腺小叶原位癌,英文名称: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简称:LCIS,是位于乳腺上皮细胞的一种非侵润性乳腺癌。1919年出版的《肿癌性疾病》中就对此病特点和原理进行详细描述,但未有确切名称。1941年Ste-wart和Foote首次运用乳腺小叶原位癌这一名称。LCIS在临床上不是特别常见,几年来乳腺癌大规模普查,其检出率逐渐提高。本文从乳腺小叶原位癌发病情况出发,对临床特点予以分析,并对外科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价值,为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90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实施不同的诊断方案,对比诊断结果,选出最佳的诊断方案,对比分析90例乳腺原位癌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90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应用高频彩超的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76例、8例、6例,占比分别为84.44%、8.89%、6.67%;X线钼靶检查的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4例、14例、12例,占比分别为71.11%、15.56%、13.33%;高频彩超联合X线钼靶检查的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82例、6例、2例,占比分别为91.11%、6.67%、2.22%,联合诊断的检出率明显更高,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超联合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单用一种诊断方法,患者的检出率提升,漏诊率和误诊率下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