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查明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部807名男性武警新兵随访1年。军事训练伤的诊断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进行。结果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累积发生率为16.1人次/100人年,骨骼骨肉系统的过劳性损伤占77.7%,应力性骨折最多,占各种损伤的63.8%。开始训练的前5个月是训练伤的高发期,发生的损伤占全年损伤的90%。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损伤项目以5公里跑最多。全年人均训练日损失12天。受伤新兵就诊率低,仅为60%。结论 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低于解放军,但训练伤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
某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军事演习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状况和特点,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参加军事演习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 该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3.3%;训练伤发生率随官兵军龄的增加逐渐下降;训练伤中软组织损伤发生率最高(占63.7%),其次为骨关节损伤(占35.3%),器官损伤最低(占1.0%);不同演习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性质不同(P<0.01);损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66.7%);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不良,官兵睡眠不足、疲劳,训练强度过大,心理、身体素质不适应,动作不熟练,缺乏防护知识,思想麻痹.结论 在军事演习过程中,要普及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建立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重视入伍1年以内新兵在演习准备、训练阶段下肢急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特别要注意防止骨折、脏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某部秋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与冬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对比研究,为减少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某部教导队2013-2014年秋季入伍新兵共1083名与2011-2012年冬季入伍新兵共1163名的军事训练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秋季、冬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分别为28.56%、26.74%,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损伤部位和病因均有变化,秋季训练伤与冬季训练伤中的擦伤占比分别为19.42%、14.79%;挫伤分别为17.80%、22.83%;骨折分别为10.03%、7.07%,具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秋季与冬季入住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气温因素的变化、训练着装的不同,使训练伤的伤型、发病部位的特点和规律有变化,据此针对性提出建议,将有效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情况,为进一步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参加3个月基础训练的驻济南武警新兵训练伤总发生率,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周发生率,训练1000h训练伤发生率及6种常见的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率。结果823名武警新兵训练伤的发生率为32.8%,训练1000h发生率(人次·1000h-1)为1.04;第4、7周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率最高;6种常见的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中,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发生率最高(0.20);应力骨折发生率为1.46%;训练伤共导致缺失3%的训练时间,主要由骨的应力性损伤所致。结论在新兵基础军事训练期间,应重点预防骨的应力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何毅  岑其 《现代保健》2010,(13):115-116
目的调查分析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护训练伤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门诊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结果本组350名新兵中共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军事训练伤165例,其发生率为47.1%,其中下肢训练伤发生率为83.6%、躯干训练伤发生率为7.2%、上肢训练伤发生率为6.7%。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时间有军训后第4~5周和第9~10周两个高峰期,其发生率、伤情类型、部位与训练时间、科目、强度等相关,损伤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某军校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军校2012年9月入伍的陆军参训新兵6个训练营中抽取1200名新兵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探讨入伍新兵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分析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兵集训期间伤害发生率为9.17%,其中训练伤发生率为7.50%,占总伤害中的81.82%,非训练伤发生率为1.67%,占总伤害18.18%。受伤时间分别在第7周和第10周达到高峰,伤害类型以扭伤/擦伤/拉伤为主(64.55%),受伤的部位主要在双下肢(61.82%),发生的训练伤主要是体能训练引起(66.67%)。训练伤影响因素单因素结果示:户籍为城市的新兵训练伤受伤率(9.87%)明显高于农村新兵(6.42%)(P0.05),不同性别、民族、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经济条件、体重计数训练伤伤害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受伤组的自觉训练量明显高于非受伤组(P0.05),且受伤组的训练内容掌握程度、训练前热身准备程度、训练衣服及鞋子舒适度评分均少于非受伤组(P0.05)。多因素结果示:户籍属于城市及自觉训练量大是影响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军校新兵入伍训练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为7.50%,高于非训练伤,且户籍为城市的新兵及自觉训练量大的新兵应该作为避免发生训练伤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武警部队基地化新训模式下新兵新训期间训练伤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新兵新训期军事训练伤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部2015年度参加训练的新兵10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为个人情况和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两部分。军事训练伤诊断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训练伤发生率为26.55%。城乡背景、营养状况、吸烟史、碳酸饮料饮用习惯、运动习惯等不同的新兵,其训练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新兵集训第6-10周发生损伤较多;入伍前营养状况较差、不良生活习惯及农村新兵易发生训练伤;应重视体能训练中劈叉训练、"冲坡"跑、器械训练的防护。  相似文献   

8.
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部队选兵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武警某部2000年男性新兵805人,随访1年;对其体质、体能进行测量和评价,检出其中过劳性损伤病例93人,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果: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累积发生率为8.5人次/100人年,占军事训练伤的77.7%。,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训练中间无休息、就激性生活事件,缺乏体育活动和下肢损伤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OR值,分别为10.19、14.57、2.36、4.53。结论:在选兵时应选择身体素质好,剔除有下肢损伤史者。在训练中,及时与战士沟通了解情况,避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还要加强新兵的营养,减少过劳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部分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探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过劳性损伤中发生率最高的应力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应力性骨折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98年度陆、海、空三军同期入伍参训的新兵376人,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新兵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12.45%,占过劳性损伤的71.5%。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和入伍后跟不上行军速度,OR值分别为1.67和1.70;保护因素为入伍前体育竞赛史、体育锻炼史和长  相似文献   

10.
武警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武警官兵训练伤发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筛选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武警某部963名官兵现场调查。结果(1)某部训练伤发生率为10.8%,其中入伍1年以内者占受伤者的38.5%;全训部队训练伤发生率为15.7%,明显高于非全训部队的7.6%(P〈0.01)。(2)训练伤中骨关节伤占52.9%,软组织伤占22.1%,炎症和非特指类伤各占9.6%,下腰部伤占5.8%。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3)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值勤特点、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自觉健康状况评价、来自城乡。结论1年以内兵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防护重点,科目训练中要注意对四肢的保护。来自农村、有既往外伤史、有慢性病史、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差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景熙  辜勇  燕小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82-2183
[目的]了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DAI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及治疗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CT、MRI诊断。60例DAI伤者中,手术治疗28例(46.66%),恢复良好6例(21.42%),死亡15例(53.57%);保守治疗32例(53.33%),恢复良好6例(18.75%),死亡14例(43.75%)。[结论]对DAI伤者采取支持及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可获提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颅脑火器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1年内共收治的201例颅脑火器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男179例,女22例;盲管伤119例,贯通伤70例,浅切线伤7例,颅面联合伤5例;早期合并症主要有脑挫裂伤88.6%,颅内血肿19.4%,感染21.0%。晚期合并症主要有异物存留、癫痫等。死亡26例,死亡率12.94%。结论火器性投射物具有强大的压力波,能产生较大的瞬时伤道,可对颅脑造成严重而广泛的损伤,不能用一般颅脑外伤的致伤原理和经验来诊治火器性颅脑伤。早期准确判断、彻底清创、注意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要点的掌握、尽量减少脑组织的继发损伤、防止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死亡及残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郑文亮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68-2569,2574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国际心脏病协会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将临床确诊的40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划为A组,40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划为B组,4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划为C组,作为对照组。电泳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中心肌钙蛋白I(cTnI),MMB和肌红蛋白(MYO)含量。将检测的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回顾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清cTnI、MMB、MYO含量、AST、CK及LDH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症状不典型组患者的血清中cTnI、MMB和MYO含量明显增高,AST、CK及LDH活性增高(P﹤0.05);但与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比较,血清中cTnI、MMB、MYO含量和CK活性升高明显,而AST和LDH活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联合检测无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还是明确诊断之后的治疗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电损伤流行病学的规律。方法对1998年9月~2004年10月以来收治的71例电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7.3%,女性占12.6%。②电损伤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关系密切,青壮年37例,占52.1%,16岁以下的少年和幼儿为14例,占19.9%。③从患者的职业构成来看,外来工51例,占71.8%。④高压电致伤者52例,占73.2%,低压电致伤者14例,占19.7%。⑤死亡率7.0%,伤残率为67.6%。由于治疗费用高、预后差,有一定数量(12.6%)的患者中途放弃治疗。⑥有12例(16.9%)伤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其中7例(58.3%)患者由于早期心肺复苏不够及时,遗留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结论加强对外来工安全用电知识的培训和用电安全的管理,同时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对提高电损伤治疗效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87.5%的DAI为交通事故伤,伤后立即昏迷并呈持续状态,CT扫描有异常者占75%,而MR对DAI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T,能清楚显示脑干损伤。DAI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亚低温治疗是处理DAI的关键。结论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有助于DAI的早期诊断,加强监护和治疗是防止DAI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高原边防部队基层官兵和卫生干部对防寒保障认知情况,为加强高原边防部队防寒教育、提高高原冷损伤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现场答卷方式.对海拔5000 m以上高原边防哨卡部队100名基层官兵和12名卫生干部进行防寒保障知识、冻伤诊断与治疗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多数基层官兵对高原防寒保障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医源性结肠穿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医源性结肠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 32例 ,男性 19例 ,女性 13例。 18例源于结肠镜检查 ,14例源于空气或钡剂灌肠。腹痛 (70 % )为最常见症状 ,肠腔外气体或钡剂 (5 6 % )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穿孔部位常见于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全部病例得到手术治疗。 19例早期 (2 4h)手术 ,13例延迟 (平均 4d)手术。 14例进行单纯修补或切除吻合 ,18例进行结肠造口。 4例 (12 5 % )死亡。延迟手术组或结肠造口组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 :对于没有明显腹腔污染的医源性结肠穿孔 ,单纯修补或切除吻合是合理的 ,对于多数病例 ,因经过肠道准备 ,应避免结肠造口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脑组织中TNF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模型,正常组5只,麻醉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治疗组大鼠致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30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则即刻腹腔内注射3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在伤后6h、24h、48h、72h、96h时间点断头取脑,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TNF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TNF活性在伤后6h后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48h达高峰,96h降至基础水平。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在伤后6~48hTNF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TNF含量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通过抑制损伤后TNF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方法]对某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3例DA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诊断治疗资料和预后效果。[结果]诊治患者中痊愈的8例(8.60%);明显好转的29例(31.18%);有所好转的9例(9.68%);无改善的13例(13.98%);死亡的34例(36.56%)。[结论]交通事故是导致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原因,坠落是其次要原因。入院时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早期气管切开、吸高压氧、亚低温治疗、有效降低颅内压、尽早留置胃管等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春林  何汉杰  黄志勇  陈力行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1037-1037,1040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处理、提高疗效。方法:对2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有瞳孔和意识改变的患者及时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后均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18例,保守治疗7例,治愈1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对首次CT提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或小出血灶、术后病情有变化者应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宜动态复查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