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企业上岗前职业禁忌证人员的检出率、分类构成,为企业用工和人员管理提供参考。收集某汽车制造企业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360人次上岗前职业禁忌人员的个案资料,对职业禁忌证人员的检出率、分类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苯及苯系物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5.75%,职业禁忌证主要为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占比97.36%;噪声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4.91%,职业禁忌证主要为听力损失,占比54.26%;紫外辐射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1.75%,职业禁忌证主要为活动性角膜疾病,占比95.65%;高温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1.71%,职业禁忌证主要为未控制的高血压,占比75.56%。苯及苯系物、噪声、紫外辐射和高温的职业禁忌,为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禁忌证类型,提示企业应关注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健康,合理安排用工。  相似文献   

2.
荣建华  李玉美  朱桂芝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826-1827
目的了解劳动者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同时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为企业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者从事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4月—2009年5月某外企1505名准备从事噪声及苯系化合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见病及单项指标异常者593人,检出率39.4%。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异常结果:纯音听阈测试异常者29人,13人为职业禁忌证;心电图异常者85人,11人为职业禁忌证;血压明显升高者5人,血常规异常者73人,均为职业禁忌证。共检出102人为职业禁忌证,检出率6.8%。结论上岗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保障劳动者与企业的合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震  李娜  蒋晓霞 《职业与健康》2015,(6):829-830,833
目的 了解辖区内噪声作业工人职业禁忌证出现的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噪声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度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归纳职业禁忌证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检查噪声作业工人6 225人次,检出职业禁忌证935人次。不同性别工人检出噪声职业禁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出噪声职业禁忌证的工人中,上岗、在岗及离岗检查在性别分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开展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发现噪声作业职业禁忌证,对有效控制噪声聋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数呈逐年增多趋势[1-2],严重地影响了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听力健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噪声作业职业禁忌证识别条款的思考,对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议。1 职业禁忌证识别条款的思考1.1 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上岗前职业禁忌证"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  相似文献   

5.
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内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根据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选择健康监护项目,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共计11 647名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结果辖区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苯系物、粉尘、噪声、三氯乙烯、正己烷、铅、强酸强碱。上岗前健康检查2 126人,查出职业禁忌证168人;在岗期间健康检查9 268人,查出职业禁忌证231人,疑似职业病14人;离岗时健康检查253人,查出疑似职业病6人。结论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明显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控制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朱聪  高玲  郭叶军  陈楚哲  梁丽娟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864-2865
目的探讨上岗前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方法对965名拟从事噪声岗位人员上岗前听力测试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岗前农民工的听力异常阳性检出率为51.09%,达到上岗前职业禁忌证标准266人,检出率为27.56%。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隐性职业病群体和戴耳机收听是引起听力异常的主要原因。结论对农民工的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拟从事噪声作业人员的意义,为企业用工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卫生部令第23号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2014年度沈阳市某汽车制造企业1 227名拟从事噪声作业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受检对象中共检出职业禁忌证28人,检出率为2.28%。其中单耳感音神经性耳聋6人,检出率0.49%;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3人,检出率0.24%;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 B的16人,检出率1.30%;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3人,检出率0.24%。结论开展噪声作业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收集分析2014—2016年广州市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企业资料和职业禁忌证与疑似职业病检出资料。结果显示,2014—2016年广州市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企业共1455家、受检人数172926人,检出职业禁忌证2929人、疑似职业病125人。参检企业主要为中、大型企业,以外商和国有经济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沙区、萝岗区及番禺区;以汽车行业、机械机电和轻工行业为主;危害因素主要为噪声、粉尘及高温;受检人员检出职业禁忌证与企业受检状况一致;疑似职业病则在各类型、各行业均有分布,主要为噪声和苯及其苯系物。提示广州市的企业在岗人员检出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较为普遍,应加强防护,尤其是存在噪声、苯及其苯系物和粉尘的小型私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劳动者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及其他主要疾病,为企业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者从事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依据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2009年1月—2014年9月江阴市11 298名准备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 298名劳动者中,发现其他疾病或异常5 915人(52.35%);发现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的项目指标异常3 484人(30.84%),其中纯音听阈测试异常者3 442人次,血压明显偏高者85人次。但参加复查人数仅占27.93%(973/3 484)。共检出职业禁忌证306例(2.71%),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19例,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 BHL者129例。结论调查显示,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发现了较多职业禁忌证人员,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其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检出水平及其分布特征。方法依据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和GBZ/T 260-2014《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收集江苏省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重点职业病监测的149 271名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个案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判定,计算出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分析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工龄、行业、企业规模等的分布特点。结果噪声作业工人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2.08%,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2.03%。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离岗时(2.13%)略高于在岗期间(2.03%)。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在年龄≤20岁、41~50岁以及接触噪声工龄<1年组较高(分别为2.64%、2.48%、5.35%);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随年龄、工龄增长而升高(均P<0.05)。职业禁忌证检出率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10.46%);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最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8%)。职业禁忌证检出率最高的企业规模是中型企业(2.27%),最低的是微型企业(1.60%);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最高的企业规模是大型企业(3.21%),最低的是微型企业(1.33%)。 结论应按规范加强噪声作业工人上岗前职业禁忌证以及在岗期间、离岗时疑似噪声聋的筛检。提高对非传统噪声行业噪声危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人群普遍易感。疫情期间,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透析的刚需仍在。由于其疾病本身因素和治疗特点,这些患者抵抗力低,加之血液透析室人员流动大、密度高,较易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露风险极高的医疗场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院级统筹规划、应急预案制定、医务人员管理、诊疗流程优化、患者分层处置、防护物资合理配置等几方面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血液透析室综合防控措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血液透析室管理及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感染病房的管理措施,避免交叉感染,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方法密切关注疫情动态,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结合火神山医院感染病房实际情况,对火神山医院感染病房感控管理措施进行总结,梳理工作要点。结果新冠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感控工作安全有序开展,患者无交叉感染,医护人员“零感染”。结论感控管理措施科学有效,可为其他感染病房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管理,旨在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流行。方法从传染病管理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分别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病区住院患者从发热筛查、接诊管理、人员防护、住院管理、应急处置、陪护管理、环境消毒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结果门急诊患者与住院患者经过有效的筛查及合理的接诊、医务人员经过科学的防护、陪护人员经过有效的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未出现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事件。结论某大型综合医院的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管理策略可为其他综合性医院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全国所有传染病医院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治工作中。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省市定点收治单位,第一时间应急反应,转移安置原有病人、有序安排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治愈出院和后期随访等工作,科学管理,有效保证了病人的救治能力和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公众对疫情期间急诊延误事故的反应,分析疫情期间如何保障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方法采用Python网络爬虫抓取知乎平台下公众对某一疫情期间急诊延误事故相关问题的回答,采用词云图可视化展现回答内容,并统计公众关注的导致疫情期间急诊服务质量下降的原因、公众对法规改进和社区医疗的建议。 结果公众普遍认为,此次急诊事故的发生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公众关注的因素主要包括私立医院的营业性质、法规不合理、行政管理者、医院基层和社区的过失。通过进一步分析讨论可知,疫情对急诊就诊的影响主要在于急诊就诊资源减少、急诊流程延长和交叉感染风险增加等。私立医院存在大量监管漏洞,监管机构可以从检查方式和准入标准等方面强化监督。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合理统筹医疗资源,建设实时应急管理信息发布通道并严惩急诊拒诊。医院应当优化医院结构,设置不同等级的院感风险区,并设立专门值班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做好预检分流工作,落实双向转诊并优化医疗配置。 结论从政府、医院、社区多角度协同保障疫情期间的急诊医疗质量,可改善现有卫生管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2月7日《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简称"新十条")提出各级医疗机构要保障正常医疗服务,为特殊患者提供就医便利。作为医疗救治及控制疫情蔓延的主力军,医务人员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采取正确的治疗、隔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时也是救治患者的有力保障。为此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及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辑部征求有关专家建议后,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情况,在参考国家文件、指南、权威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管理实践经验,特提出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居家治疗及返岗建议,以供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地制宜地将急诊留观病区改建为急诊重症疑似患者隔离病房,配置相应的物资和人员。通过对临时组建的隔离病房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合理配置医务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对防护物资进行量出为入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状态下,既做好了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又使得重症疑似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也保证了急诊抢救室和普通病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SARS和COVID - 19应急处置核心要素的分析和再认识,为防控疫情、规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SARS和COVID - 19应急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卫生措施和文献政策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次疫情在应急处置方面存在差别,相比于2003年的SARS,新冠疫情在危机预警、政府指挥、信息发布和疫情恢复重建等核心要素已得到良好的改善和发展。结论 我国的应急处置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国家还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应急预警、加强疫情宣讲等,以期为防治COVID-19或其他重大传染病提供策略建议,对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医院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主力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一线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省级定点医院,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力度强,迅速成立COVID-19专项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双融合、双联动的战略路径,从源头上确保组织全覆盖、学科全融合、管理全过程,有序开展COVID-19患者救治工作。文章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型公立医院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物资应急管理是疫情期间医院正常运行和疫情防控目标实现的基础保证,如何在疫情防控之初及时启动应急物资管理响应联动机制、开通应急物资紧急筹措渠道、实施应急物资分配全过程管理、严格应急物资分级授权使用和搭建应急物资监管立体防控网是医院疫情防控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总结某大型综合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用应急物资方面的管理实践基础上,对有效保障疫情期间物资有序高效供给,构建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