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头痛型血管型头痛(简称偏头痛),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用药很繁杂,效果均不理想。有的药物(如酒石酸麦角胺)疗效确切,但仅能缓解症状.不能预防再次发作,且副作用大。有的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药源缺乏或价格昂贵,不宜推广使用.我们研制了偏头痛散胶囊,自1995年1月开始与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麦咖片)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散胶囊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及总有效率方面与麦咖片大体相同(P>0.05),而在远期预防效果上有显著差异(P<0.01),偏头痛散胶囊明显优于麦咖片.本胶囊副作用很少,药源充足,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氨酚羟考酮片为羟考酮5mg对乙酰氨基酚325mg组成的复方镇痛药,是由美国最大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马林克罗公司独家生产.羟考酮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与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联合用药,在许多国家广泛用于中重要疼痛治疗,我们对2008-01~2009-02应用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疼进行统计,回顾分析其镇痛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囊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和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确诊的5例大囊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大囊型脑囊虫病颅内压增高不明显;MRI平扫及增强大囊泡寄生部位散在脑实质及小脑,囊泡呈圆形或类圆形,个别有分叶,囊壁薄而规则,大囊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囊壁呈环状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1例吡喹酮治疗无效加用阿苯达唑明显见效.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药物治疗是根本;阿苯达唑对于大囊型脑囊虫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非标准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自2007年初-2015年底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分为非标准剂量组(0.521~0.833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比较分析两剂量组溶栓24 h后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及90 d mRS评分情况。结果溶栓前mRS评分均为0分,其中非标准剂量组48例(0.521~0.833 mg/kg,中位数为0.7245 mg/kg);标准剂量组51例(0.9 mg/kg)。两剂量组溶栓前NIHSS评分中位数均为13分,发病到溶栓时间的均值分别为200.75 min和197.53 min。校正基线变量差异后,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8.33%vs 5.88%,P=0.727),死亡率(6.25%vs 9.8%,P=0.796),90 d患者生活自理比例(64.58%vs 64.71%,P=0.641)及获得良好预后比例(56.25%vs 49.02%,P=0.645)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具有与标准剂量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中国人群,阿替普酶最佳剂量可能处于0.6~0.9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人群进行比较,探讨对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标准 剂量与低剂量阿替普酶是否具有一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发病4.5 h内且阿 替普酶使用剂量约为0.6 mg/kg(0.5~0.7 mg/kg)及0.9 mg/kg(0.85~0.95 mg/kg)的静脉溶栓患 者,对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死亡率及90 d随访结局等进 行比较。 结果 共入选753例患者,0.5~0.7 mg/kg组75例,0.85~0.95 mg/kg组678例,两组剂量中位数分别 为0.64 mg/kg及0.90 mg/kg,发病-给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92 h及2.79 h。在校正了基线变量差异 后,两组的死亡率(5.41% vs 7.36%,P =0.603)及SICH(0% vs 1.62%,P =0.972)均无显著差异,而 0.5~0.7 mg/kg 组90 d随访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显著低于0.85~0.95 mg/kg组[41.89% vs 53.83%, 比值比(odds ratio,OR)=0.58,P =0.031)]。 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中国人群中,标准剂量(0.9 mg/kg)较低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且不会显著增加SICH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香芹酚对大鼠颅脑损伤(T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香芹酚(10 mg/kg)组、中剂量香芹酚(20 mg/kg)组、高剂量香芹酚(40 mg/kg)组,每组10只。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制备TBI模型,造模后1、3、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化学定量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香芹酚能显著改善大鼠TBI后神经功能,显著减轻TBI后脑水肿,显著降低损伤脑组织MDA、NO和NOS含量,显著增加损伤脑组织SOD、CAT和GSH含量。结论 香芹酚可通过减轻大鼠TBI后脑水肿、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基于MRI指导的醒后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Efficacyand SafetyofMRI-BasedThrombolysisin Wake-UpStroke,WAKE-UP)显示,对于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如果存在DWI和FLAIR序列不匹配,0.9 mg/kg阿替普酶是有效和安全的。在日本,基于单臂试验、观察性研究的证据及指南建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了更低剂量(0.6 mg/kg)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卒中静脉溶栓及强化降压研究(EnhancedControlofHypertensionand  相似文献   

8.
阿糖腺甙(Vidarabine)或腺嘌呤阿糖甙(Adeninearadinoside)是腺甙类似物,常用于各种病毒(包括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乙型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其最常见的毒性有恶心、呕吐、体重下降、无力、巨幼细胞病、震颤和血栓性静脉炎。文献中曾报导过5例阿糖腺甙引起的脑病,最近作者又发现2例。例1,58岁,男,因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入院,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改用阿糖腺甙15mg/kg/日,静注,同时还用其他解热、镇痛、安定剂。两天后出现谵妄、嗜睡、精神混浊、定向力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环泊酚和丙泊酚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176例,随机分为环泊酚组(H组)和丙泊酚组(C组),每组88例患者。麻醉诱导时采用咪达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25μg/kg,环泊酚0.4 mg/kg(H组)或丙泊酚1.5 mg/kg(C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H组泵注环泊酚0.8 mg·kg-1·h-1,C组泵注丙泊酚5 mg·kg-1·h-1,两组均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5μg·kg-1·min-1,顺式阿曲库铵2μg·kg-1·min-1。术中调整泵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之间。观察入室后(T0)、诱导后(T1)、插管后(T2)、肾上腺素棉片处理鼻腔(T3)、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7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6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就诊,年龄<70岁的AIS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和低剂量组(91例),分别给予0.9 mg/kg和0.6 mg/kg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同时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分别有92例和9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0.87%和8.79%,治疗后72 h内死亡或神经功能恶化率分别为14.13%和12.0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RS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SICH发生率分别为7.61%和5.49%,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9.56%和18.6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对非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溶栓效果,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与标准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与砒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短期和近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3例脑囊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阿苯达唑200mg,Po,q8h,10d为一疗程,以后间隔15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对照组31例,砒喹酮200mg,Po,q8h,以两组短期和近期疗程结束后为统计界限,结果:两组短期疗效人数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近期疗效人数变化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近期基本治愈率两组比较差异较显著(P<0.01),近期两组不良反应人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期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病人较砒喹酮临床疗效突出,近期安全性优于砒喹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雌激素和克罗米酚对海人藻酸(KA)致(疒间)大鼠癫(疒间)发作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影响癫(疒间)活动的部分机制.方法将去势的雌性大鼠添加雌激素(20mg/kg)或添加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比较各组大鼠致(疒间)后癫(疒间)发作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γ-氨基丁酸(GABA)免疫反应细胞及GABAA受体α1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添加雌激素治疗组大鼠癫(疒间)发作的潜伏期和到达4/5级(4级或5级)的时间[分别为(24.63±11.44)min和(41.50±16.22)min]均较去势组[分别为(46.75±14.61)min和(65.13±12.99)min]明显缩短,而同时添加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组的潜伏期[(43.50±5.75)min]比单纯添加雌激素组明显延长.雌激素组的阳性免疫反应细胞数在大鼠海马的某些区域也较去势组明显减少,克罗米酚组与雌激素组相比则有所增多.结论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促进癫(疒间)发作,克罗米酚添加治疗具有一定的抗癫(疒间)作用.这可能与脑内GABA能系统某些功能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大剂量加巴喷丁治疗的带状疱疹后剧烈神经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的带状疱疹后剧烈神经疼痛患者76例,随即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和氨酚羟考酮(泰勒宁)组(B组)。加巴喷丁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派汀)第1天服900mg(3粒,3次/d),第2、3天分别增至1 800mg、2 700mg,第4、5、6天分别增至3 000mg、3 300mg、3 600mg,以后维持3 600mg/d,共21d。氨酚羟考酮(泰勒宁)组:口服泰勒宁1片/6h,连服21d。结果 A组优良率97.5%,B组优良率80.6%。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大剂量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剧烈神经疼痛,效果好、见效快、病人顺应性好、病人满意度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阿扑吗啡3mg和安慰剂进行双盲法对照试验,观察了1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表明50%的患者有意义地减轻了症状。有些患者幻觉减轻,有些妄想暂时地消失。药物的作用在注射后20分钟内出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研究对日服阿刮匹林75mg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通过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大麻二酚对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资源网数据库中关于大麻二酚治疗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5月。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RCT。大麻二酚组在治疗过程中癫痫完全不发作率(OR=4.69,95%CI:1.39~15.76,P=0.01)、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百分率(OR=2.63,95%CI:1.86~3.71,P<0.00001)及临床总体印象的变化评分(CGIC)评分(OR=2.58,95%CI:1.89~3.53,P<0.00001)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大麻二酚10 mg亚组(HR=2.64,95%CI:1.54~4.54,P=0.0004)与大麻二酚20 mg亚组(HR=2.75,95%CI:1.91~3.96,P<0.00001)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麻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影像学标准作为探索性结果测量,以确定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替奈普酶的可能的效应值。方法在这个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评估研究中,选取在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招募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后,随机分配患者(1:1),静脉注射+滴注阿替普酶(0.9mg·kg~(-1)·d~(-1),最大剂量90mg·d~(-1),初次推注10%剂量,剩余90%1h内输注)或替奈普酶(0.25mg·kg~(-1)·d~(-1),最大剂量25mg·kg~(-1)·d~(-1),单次推注)。使用最小化和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每组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h,治疗后72h,以及治疗后7d进行NIHSS评估。在第30天和第90天通过电话采访进行了失能评估量表(m RS)评估。在治疗前进行CT灌注和CTA成像。影像学随访包括溶栓后24~48h的非灌注CT和CT血管造影。结果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计104例入选。52例患者被分配接受替奈普酶治疗,52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替奈普酶组患者具有较大的中位核心体积,并且在治疗前CTA该组中具有较大的动脉闭塞的比例较高。71例患者的主要影像检查效果良好,67例适合于再通评估。安全评估显示替奈普酶组8例和阿替普酶组14例有出现脑内出血。与阿替普酶组中的5例(10%)相比,替奈普特组中只有1例患者患有实质性出血。出现症状的脑内出血,SITS-MOST(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Monitoring Study)或ECASS II(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II)在治疗组之间无差异。在第90天,有22例接受替奈普酶治疗,16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效果无差异,替奈普酶单独给药方式的简易性使替奈普酶更加有利于临床,对用于AIS的替奈普酶应用效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例 1:女性 ,36岁。因感冒自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 (商品名 :快克 ) ,每天 3次 ,每次 2粒。 3d后 ,失眠 ,乱语 ,疑人害己 ,次日住我院 ,体检未见异常。精神检查 :意识清 ,定向力正常 ,有幻听 ,被害妄想 ,情感不协调 ,无自知力。给予利培酮 1~ 2mg/d ,4d后幻觉妄想消失 ,2周后痊愈出院。约 2个月后又因感冒再次服用此药 ,剂量同上 ,2d后又出现失眠、乱语、冲动伤人。诊断为复方氨酚烷胺所致精神障碍 ,给予利培酮 2mg/d ,1周后精神症状消失 ,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例 2 :女性 ,2 0岁。因感冒后自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晚各 3粒。次日出现失眠 ,自笑 …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导酚噻嗪等安定剂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合并症自心律不齐以至猝死均有发生.作者曾报告慢性住院病人的静止型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很高.约有50%使用酚噻嗪的患者,心电图有再极化的表现;但约有15%末治疗的住院精神病人亦有P波异常.心电图改变与药物剂量有关,但酚噻嗪一般剂量为200毫克,用药数月后即可出现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CSDH 4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锥颅引流术锥颅,观察组在锥颅引流术后口服阿伐他汀片(20 mg/d),疗程3个月。结果 术后1、3个月,观察组血肿残余量较对照组减少(P<0.01)。术后3月,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无血肿复发,对照组血肿复发3例,但两组血肿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阿伐他汀能够促进CSDH锥颅引流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