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是目前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好方法。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在研究人巨细胞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基因调控和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DNA相互作用方面,该技术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该技术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IE1—72和IE2—86蛋白对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可能是调控病毒转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病毒感染后通过信号转导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识别病毒DNA,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互作用,介导产生1型干扰素(IFN1)。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受体识别病毒RNA,通过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引发RIG-1信号通路,激活IFN1。STING不仅可以作为DNA病毒信号通路蛋白,还可与MAVS相互作用,参与RNA病毒信号通路。然而,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的蛋白酶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逃逸免疫系统监视,抑制IFN产生。本文对STING与MAVS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RNA病毒通过STING逃逸免疫系统监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 , HCMV)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是人类疱疹病毒中最大的一组病毒。在人群中,HCMV感染相当普遍,大多数感染呈临床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但在新生儿、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则可引起临床显性感染,出现明显症状,甚至发生致死性疾病。而在孕妇,则可发生垂直传播,导致死胎、畸形以及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等。 HCMV基因组全长超过240 kb的双链DNA,整个基因组含有250个开放阅读框( ORF )。在病毒感染过程中, HCMV基因的表达表现一定的时序性,可分为早早期( IE )、早期( E)和晚期( L)基因。病毒穿入细胞后, IE基因被宿主细胞因子激活并最早表达,编码两种重要的调控蛋白 IE1( IE72)和 IE2( IE86)。其中 IE2( IE86)蛋白是从 HCMV 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UL122上翻译过来的,是一种重要的反式激活因子并在HCMV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IE2( IE86)能反式激活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启动子,并能延缓宿主细胞进入S期[1-2]。近年有资料证实,IE2( IE86)调节许多与控制细胞周期相关的因子。 IE2( IE86)是一种重要的病毒蛋白质,而缺少IE2( IE86)的HCMV子代突变体不能进行复制。下面主要就IE2( IE86)蛋白对病毒蛋白表达调控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人巨细胞病毒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子,为探讨人巨细胞病毒pUL23蛋白在HCMV生活周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胚肾cDNA文库,以获得与人巨细胞病毒pUL23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子,再通过回交试验和体外GST-pulldown试验验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宿主蛋白分子ATPase inhibitory factor 1(ATIF1),回交试验和体外GST-pulldown试验再次确认ATIF1能够与人巨细胞病毒pUL23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pUL23确实能够与ATIF1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研究pUL23在病毒生活周期发挥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非洲爪蟾分析新调控子PLUNC-p组织调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含新克隆的启动子(PLUNC-p)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载体,研究该启动子的组织调控特性。方法:爪蟾转基因系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与广泛性调控子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启动子相比,PLUNC-p较为特异性地调控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于爪蟾幼体的筛弓区及部分表皮。结论:PLUNC-p很有可能具有上皮组织特异性调控特性,这一特性为实现转基因定向表达于上皮组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合成的人巨细胞病毒DNA片断为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查早孕绒毛标本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50例人工流产的早孕绒毛组织标本进行PCR基因扩增,40例绒毛标本中捡出HCMV。与同一绒毛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相比较,PCR技术为早期、快速进行产前诊断,决定处理原则提供了一个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PCR技术和ELISA法诊断HCMV宫内感染的敏感性与可靠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8例妊娠早期孕妇进行外周血、尿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78例妊娠早期孕妇进行外周血中人巨细胞病毒IgG、IgM测定.结果:PCR技术中外周血阳性率10%、尿中阳性率11.4%;ELISA反应中血IgG阳性率1.1%、IgM阳性率1.1%.统计结果表明在同一孕妇中HCMV阳性检出率PCR技术明显高于ELISA法,在PCR技术中,尿的阳性率又高于血的阳性率,这进一步证实了PCR技术是诊断宫内感染较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筛选与pUL23相互作用宿主蛋白,为研究pUL23蛋白对人巨细胞病毒繁殖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胚肾cDNA文库筛选与pUL23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通过GST-pu ll-down技术研究二者体外物理性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进一步研究二者在胞内相互作用。结果:Pu ll-down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确定了宿主蛋白IGFBP4与pUL23具有相互作用。结论:上述结果为研究pUL23蛋白调节病毒自身繁殖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在病毒蛋白HBc和HBx作用下,hfgl2基因5′端非编码区对转录激活起重要作用的转录调控序列。方法运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一系列5′端缺失而保留共同3′端的hfgl2基因启动子虫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其分别与病毒蛋白HBc和HBx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CHO细胞和HepG2细胞,检测各组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等证实一系列hfgl2基因启动子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构建成功,系列启动子缺失试验证实:在hfgl2基因启动子-817位至-467位(相对于转录起始点)之间存在着激活该基因的调控序列。结论在HBV病毒蛋白HBc及HBx作用下,hfgt2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一个与其转录表达有关的调控序列,探讨了重型肝炎相关的hfgl2基因高度表达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研究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病毒感染后通过信号转导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识别病毒DNA,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互作用,介导产生1型干扰素(IFN1)。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受体识别病毒RNA,通过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引发RIG-1信号通路,激活IFN1。STING不仅可以作为DNA病毒信号通路蛋白,还可与MAVS相互作用,参与RNA病毒信号通路。然而,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的蛋白酶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逃逸免疫系统监视,抑制IFN产生。本文对STING与MAVS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RNA病毒通过STING逃逸免疫系统监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都是由蛋白复合体而非单一蛋白来完成的,所以识别和分析蛋白复合体的组分是研究蛋白功能所必需的。串联亲和纯化技术(TAP)能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地分离、鉴定蛋白复合体,而无需知道复合体的组成或功能,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酵母及其他生物体中的蛋白复合体的成分分析。与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可以识别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而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血管紧张素-(1-7)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该7肽在体内如何发挥功能提供线索。方法构建Ang-(1-7)的真核表达载体pBD—Ang-(1—7),转化酵母菌YRG-2,进行毒性和自身非特异激活性检验。与大鼠心肌细胞文库质粒共同转化酵母细胞,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选择既能在3重营养缺陷培养基上生长,也能使X—gal变蓝的克隆为阳性,提取靶质粒后进行复交,将真阳性质粒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诱饵载体构建成功并转化酵母,对酵母无毒性,无自身激活现象。筛选出的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和蛋白合成。结论Ang-(1-7)可能影响细胞内某些蛋白合成和细胞代谢,发挥对血管紧张素Ⅱ的结抗作用。酵母双杂交结果为Ang-(1—7)的作用途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线索。  相似文献   

13.
对DNA结合蛋白的AFM图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DNA及其与蛋白质结合的AFM图像 ,我们可以计算出已知序列DNA的长度及其未知DNA结合蛋白质在DNA链上的位置信息 ,从而可以估计该蛋白的DNA结合位点。该研究对于寻找新的DNA结合蛋白 ,研究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酵母双杂交系统衍生出来的酵母三杂交系统是一种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RNA-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大的技术方法,也为病毒相关研究,尤其为研究病毒生活史中病毒RNA与病毒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重点介绍了此种形式的酵母三杂交系统的原理、缺陷、应用和应用策略。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同时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形式的酵母三杂交系统,即分别用于研究小分子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复杂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酵母三杂交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从酵母双杂交系统衍生出来的酵母三杂交系统是一种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RNA-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大的技术方法,也为病毒相关研究,尤其为研究病毒生活史中病毒RNA与病毒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重点介绍了此种形式的酵母三杂交系统的原理、缺陷、应用和应用策略。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同时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形式的酵母三杂交系统,即分别用于研究小分子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复杂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酵母三杂交系统。  相似文献   

16.
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And-1/WDHD1)是一种天然嵌合蛋白,其包含WD40重复序列(WD-repeat)和高迁移率组蛋白框结构域(HMG-box motif)两大蛋白家族特性。And-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在整个细胞周期过程中参与了预复制复合体(Pre-RC)的组装、DNA复制、检查点激活、DNA修复以及姐妹染色单体内聚等多种功能调控。And-1可作为细胞周期调控的新型靶点,用于广谱抗癌新药的开发。本文重点针对近年来And-1的结构特征、生化功能及在癌中的潜在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望为And-1进一步的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染色质水平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重要领域。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 ChIP)是研究体内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较为理想的分析手段。本文介绍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Soathwestern印迹杂交(Southwestern Blot)主要用于调控蛋白(Transacting Factors)与DNA调控元件(Cisacting Elements)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根据位点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借助于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与同位素标记的特异DNA序列探针结合,通过放射自显影体系对DNA结合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及对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19.
Tat蛋白作用于HIV病毒的主要的基因调控区域-长末端重复序列(LTR),Tat蛋白与TAR RNA的相互作用不仅是有关HIV基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点,也为HIV的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在胚胎发育和细胞的分化中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调控基因十分广泛.Smads蛋白是TGF-β超家族表达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和调控分子.多种DNA结合蛋白可以与Smads结合,直接影响其所调控基因的差异.Smads蛋白在DNA共结合因子辅助下,招募转录激活因子或转录抑制因子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