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癌微小转移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预后恶劣,与其容易全身转移及术后复发率高有关,早期寻找肝癌患者周围血是否有肝癌细胞,发现肝外微小转移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非常重要。本文综述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寻找肝癌患者细胞方面的进展,特别是用PCR检测外周血癌细胞方面的进展,特别是用PCR检测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和白蛋白mRNA对发现肝癌细胞的微小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前与术后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肝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53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术后随访3年,分析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变化与肝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术前并与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25例)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进行比较。[结果]肝癌组术前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术后1个月时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前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与肿瘤大小、是否有血管侵犯、是否转移、血清AFP是否阳性、临床分期、是否术后复发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性别、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无相关性(P0.05),与肝癌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长短呈负相关(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Ang-2 mRNA表达量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高危独立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Ang-2 mRNA高表达促进肝癌侵袭转移,与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成为其术前及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闻(TAE)术前后外周血中微转移变化情况,并评价AFPmRNA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T-PCR方法,检测22例和32例肝癌患者手术和TAE术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表达,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2例手术患者术前7例(31.8%)AFPmRNA阳性,术后有4例转阴;而术前AFPmRNA阴性的病例中有1例术后转为阳性。随访观察8例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液AFP mRNA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卫星结节、肿瘤大小、血清AFP浓度及远外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甾式RT-PCR检测78例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 35例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检出AFPmRNA(44.87%)。结论 血液AFP mRNA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内卫星结节、肿瘤大小,血清AFP浓度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可能成为判断肝癌术后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血液CD44v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静脉血液中游离肿瘤细胞表达的CD44v mRNA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以及预测、监测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餐周静脉血液中CD44v mRNA的表达,并结合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探讨其意义。结果 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中检出了CD44v mRNA10例(66.67%,10/15)。随访回报13例,CD44v mRNA阳性9例,阴性4例,前者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 TAE 术前后外周血中微转移变化情况,并评价 AFP mRNA 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巢式 RT-PCR 方法,检测32例肝癌患者 TAE 术前后外周血中 AFP mRNA 的表达,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2例 TAE 患者术前 AFP mRNA 阳性21例,阳性率为65.6%;术后 AFP mRNA 阳性23例,阳性率为71.9%。其中21例术前阳性者依然全部阳性,未发现有转阴性;11例阴性患者中有2例转为阳性。随访观察发现 AFP mRNA 阳性患者肝内、肝外转移发生率和 AFP mRNA 阴性患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 TAE 可能促使原发性肝癌发生血道播散。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 AFP mRNA,是一种灵敏预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基因在原发性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肝病患者外周血中制备RNA,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AFP基因.测定20份肝癌、癌周和远癌组织中总RNA浓度.结果 远癌和癌周组织RNA浓度明显高于癌灶组织(P<0.05),癌组织中AFP基因检出率均为10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的检出率为53.7%,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F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3.3%、26.3%和71.8%;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在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肝癌中,AFP基因全数阳性(100%);在AFP<200 ng/ml肝癌中,AFP基因阳性率为50.0%;与肝癌大小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分析外周血中AFP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慢性肝病的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酒精性肝病 (ALD)中TGF β1的作用研究甚少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TGF β1mRNA检测尚未见有报道。我们通过检测ALD患者PBMC中的TGF β1mRNA表达水平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 :男性嗜酒者 10 7例 ,年龄 2 5~ 70岁 ,平均年龄4 3岁。按 199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酒精性肝病及肝纤维化学术研讨会关于酒精性肝病诊断要点[1] 进行诊断分组 ,嗜酒无肝功能损害者 2 2例 ,酒精性脂肪肝 30例 ,酒精性肝炎31例 ,酒精性肝…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p53及nm23-H1 mRNA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p53,nm23H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49例HCC中p53和nm23H1基因mR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53mRNA杂交阳性23例,占469%;p53mRNA过表达与肿瘤的肝内转移.包膜侵犯及Edmondson分级相关(P<005);nm23H1mRNA阳性表达27例,占551%;nm23H1mRNA表达与肿瘤肝内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发现p53mRNA过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在HCC肝内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53和nm23H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p53过表达及nm23H1低表达提示HCC肝内转移.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定量与裸鼠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0天切除移植瘤,切除后第2天用不同剂量干扰素α-1b(IFNα-1b )治疗,治疗35 d后取外周血1 ml,用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AFP mRNA水平,同时观察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对照组裸鼠术后肝内复发率和肺转移率均为100%(12/12),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100%。小剂量IFNα-1b治疗组肝内复发率62.5%(5/8),复发瘤体积小于对照组(25 mm~3±2mm~3对1143mm~3±3mm~3,t=9.27,P<0.01),无肺转移,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87.5%(7/8),水平低于对照组[(85±6)copies/μg对(955±2)copies/μg,t=4.33,P<0.01)。大剂量IFNα-1b治疗组肝内复发率为12.5%(1/8),体积仅0.5mm~,无肺转移,外周血AFP mRNA均阴性(x~2=11.67,P<0.01)。结论 外周血AFP mRNA可作反映肝癌复发转移的敏感指标,TaqMan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循环血肝癌细胞灵敏、简便、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_β1及其TGF_β1 mRNA对肝癌(HCC)诊断和转移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从肝癌癌灶、癌周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合成TGF_β1_cDNA,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DNA测序证实,并分析肝病患者外周血TGF_β1 mRNA的临床意义。结果DNA测序证实所扩增基因片段大小211 bp,方法灵敏度为2 ng/L。癌灶和癌周组织中TGF_β1基因片段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6.2%;外周血TGF_β1基因检出率,肝癌为53.3%,明显高于肝硬化组(20.0%)和慢性肝炎组(5.0%),其他组未见扩增片段检出;在Ⅲ期肝癌组为83.3%,高于Ⅰ期和Ⅱ期肝癌;在肝癌伴有肝外转移时全数阳性;且与AFP浓度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GF_β1及TGF_β1mRNA分析有助于肝癌诊断和远处转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肝癌患者周围血白蛋白mRNA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肝细胞性肝癌(HCC)预后差,唯有在HCC转移前行手术切除才为其最佳的治疗选择,而用形态学方法找血中极其微量的HCC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更好确定周围血中HCC细胞。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1例HCC患者和22例对照者的周围血白蛋白mRNA。结果发现晚期HCC患者阳性率高,且与临床分期有关,有肺或门静脉累及者的阳性率较无肝外转移者高(P=0.0032);血清甲胎蛋白(AFP)<200μg/L和>200μg/L的HCC患者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方法对HCC早期微小转移有预示的可能,对HCC患者预后的评估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尤其对血清AFP阴性或低值的HCC患者能起到补充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术前与术后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食管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8例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及术后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变化,术后3年预后随访,分析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变化与食管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选择2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食管癌组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癌组术后1个月时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时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早期食管癌患者(P0.01);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或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Ang-2mRNA高表达促进食管癌侵袭转移,与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成为其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肝癌中转移相关的CD44剪接变异体mRNA(CD44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敏感的RT—PCR法检测手术切除的8例早期肝癌新鲜癌组织标本。表达的强度通过IBASⅡ型图象分析系统对杂交图象进行分析而获得。同时,分析肿瘤转移的病理证据。结果所有的受检标本都检测出了CCD44mRNA的表达。其表达的强度与肿瘤转移的证据(肿瘤包膜的缺如,肿瘤包膜的破坏,门静脉癌栓以及瘤周卫星结节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期肝癌的侵袭转移潜能可能与CD44mRNA表达有关。CD44mRNA的表达可能是评估早期肝癌侵袭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癌组织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CRC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CRC患者癌组织、25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织中Tiam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CRC患者外周血中角质蛋白20(CK20)mRNA表达以评价外周血微转移,CRC患者术后预后随访3年,分析CRC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微转移阳性CRC组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外周血微转移阴性CRC组(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组(P0.01);CRC组Tiam1 mRNA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脏器转移及有否术后复发转移呈正相关,与术后生存期长短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微转移相关(χ~2=11.866,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其是CRC外周血微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Exp=5.782)。结论癌组织中Tiam1表达量升高与CRC外周血微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成为评价CRC预后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4例HCC标本,应用RNA-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T mRNA表达,观察其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3蛋白,比较HTERT与p53表达间的关系。结果30/34例(88.2%) HCC中癌细胞HTERT mRNA呈阳性表达,其中小肝癌6例均为阳性;分化差、肝内外转移、包膜不完整、癌旁有活动性病变及HBsAg阳性者HTERT mRNA表达较高;侵袭灶前沿癌细胞及少数非典型性增生的肝细胞中常见阳性。 HTERT mRNA和p53表达一致(均阳或均阴)者占79.4%,两者表达具有相关性, p53阳性者 HTERT mRNA表达较强(P<0.05)。正常肝组织 HTERT mRNA呈阴性。结论 HCC中 HTERT mRNA高表达; HTERT mRNA表达与HCC发生、演进有关; p53可能参与HTERT mRNA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mRNA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由于PCR技术的应用,血循环中癌细胞的检测近有很大进展.本文用RTPCR检测肝癌(HCC)和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藉以反映HCC细胞的存在,并与其他血清标记物比较.方法HCC患者22例,肝硬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5例.取患者和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并作电泳鉴定,用合成的两对引物进行巢式RTPCR扩增AFPmRNA,同时分析血清AFP和乙肝标记物.结果AFPmRNA在13例HCC(591%),2例肝硬变(200%)患者外周血中测到,其余标本均为阴性.AFPmRNA阳性的13例患者肿瘤均大于5cm,为晚期患者.在该13例患者中仅有6例(461%)在血清中测到AFP,但有12例(923%)HBsAg,抗HBe,抗HBc全阳性,而AFPmRNA阴性的5例该3标记物全阴性.结论RTPCR扩增AFPmRNA是检测HCC和肝硬变患者循环肝癌细胞的敏感方法.患者外周血中的AFPmRNA有可能作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标记对HCC诊断、随访观察和疗效评定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Mr72000Ⅳ型胶原酶(MMP_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以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MP_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患者30例伴肝硬变,4例无肝硬变,其中24例肝癌突破包膜向周围肝组织侵袭性生长、门静脉癌栓形成或形成转移灶,10例肝癌包膜完整.结果呈侵袭性生长的24例肝癌中16例癌细胞MMP_2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包膜完整的10例肝癌中仅有2例MMP_2mRNA表达阳性.侵袭性生长的肝癌24例中18例MMP_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包膜完整的肝癌10例中仅3例MMP_2表达阳性,向外突出生长的肝癌细胞MMP_2表达阳性,转移组肝癌(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MMP_2阳性率(833%,15/18)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肝癌MMP_2阳性率(375%,6/16)(P<001).结论由肝癌细胞产生的MMP_2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02,(4)
说明 :(1 )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2 )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顺排在各 (字母 )部 ;(3)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 ,最后为起页。A癌 ,肝细胞  青少年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 (附 1 5例临床报告 (周建芳 ) (1 ) :68外周血中白蛋白mRNA作为肝癌微小转移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肝组织谷氨酰转移酶mRNA亚型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转移酶(GGT)mRNA亚型转化与原发性肝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RT—PCR方法检测正常肝组织、非癌肝病肝组织、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及肝转移癌癌周组织的三种GGTmRNA亚型(F H、P亚型)、结果 正常肝组织主要的GGT mRNA类型为F亚型,非癌肝病肝组织及肝转移癌癌周组织的各GGT mRNA亚型与正常肝组织相似,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GGT mRNA—H亚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肝脏及非癌肝病肝组织(96.2%与0和20.7%,x2值分别为28.36、22.42,P<0.05),肝癌组织GGT mRNA—F亚型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非癌肝病组(50%与100%,x2=18.99,P<0.05)。结论 GGTmRNA亚型转化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分析GGT基因可望成力检测肝细胞癌变的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