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与空腹血糖(FBG)的关系。方法选择入院前未经治疗、无糖尿病史的肺癌患者560例为研究组,根据细胞学类型分为2个亚组:小细胞肺癌组(70例)及非小细胞肺癌组(49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再根据病理分型分为鳞癌组(156例)、腺癌组(292例)和腺鳞癌组(42例)。另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无糖尿病史的非恶性肿瘤患者5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2 m 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FBG测定。对各组的FBG进行比较。结果除鳞癌组外,研究组及各亚组患者FBG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小细胞癌组、非小细胞肺癌组、腺癌组及腺鳞癌组6.1 mmol·L^-1〈FBG≤7.0mmol·L^-1。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小细胞肺癌组患者3.9mmol·L^-1≤FBG≤6.1mmol·L^-1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亚组患者的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特别是小细胞癌、腺癌及腺鳞癌患者较容易发生FBG升高.且考虑与肺癌本身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扫描在病变部位的选择性沉积来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的意义。方法16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鳞癌67例(39.9%),腺癌94例(56.0%),腺鳞癌3例(1.8%),低分化癌4例(2.4%),静脉注射^99Tc^m-MDP20—30mCi后,行全身骨扫描。结果168例患者中骨显像阳性率47.6%,其中男性患者骨显像阳性率41.2%,女性患者骨显像阳性率61.1%,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腺癌患者骨显像阳性率57.4%,鳞癌患者骨显像阳性率3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显像阳性的部位以肋骨、腰椎、胸椎转移最多,其中肋骨转移45例(56.3%),腰椎转移39例(48.8%),胸椎转移38例(47.5%);Ⅰ~Ⅲa期患者骨显像阳性率31.9%,Ⅲb~Ⅳ期患者99例,骨显像阳性率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理类型为腺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骨外组织转移者易发生骨转移,有胸腔内重要脏器侵犯时容易发生骨转移。使用^99Tc^m-MDP行全身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E—cad)与肺癌及其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30例肺癌患者的癌、癌旁和远癌肺组织及5例肺良性对照标本中E—cad的表达,并对部分表达阴性的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E-cad的阳性率分别为36.7%、70.0%、96.7%。癌组织E—cad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7),也明显低于远癌组织(P〈0.017);癌旁组织E—cad阳性率明显低于远癌组织(P〈0.017)。在30例肺癌患者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癌组织中E—cad阳性率分别为33.3%、40.0%、33.3%;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66.7%、73.3%、66.7%;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7%、100.0%、100.0%。癌、癌旁和远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E—cad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失与肺癌有相关性,与肺癌的组织类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电影模式(层厚2.5—5mm/8层),总扫描时间40s,CT Perfusion 3分析软件,回顾性分析60例(腺癌3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8例,转移癌6例),体积3.56~115.68cm,肺癌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和肿瘤最高增强值(PE);依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s,平均19.8s。肿瘤的BV值、BF值为鳞癌〉转移癌〉腺癌〉小细胞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和P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平扫CT值比较,转移癌与其他组织类型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高增强值(PE)比较,除鳞癌与腺癌外,其他组之间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的肿瘤(体积〉50cm^3)与小的肿瘤(体积〈50cm^3)灌注值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的拟合时间-密度曲线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A型8例,B型52例,其中6例转移癌中A型曲线有4例,占50%。结论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BV值、BF值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转移癌的TDC多表现为A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方法分析经细胞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老年肺癌86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22例非老年肺癌作比较。结果65~75岁(86.05%)为老年肺癌高峰发病年龄;吸烟,老年组84.88%,非老年组68.18%;咳嗽、痰血老年与非老年组为77.91%、45.35%;77.27%、54.55%;胸痛发生率在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各占25.58%、68.18%(P〈0.05);细胞病理学,老年与非老年组鳞癌占62.79%、22.73%(P〈0.05);小细胞癌,老年组与非老年组19.77%、59.09%(P〈0.05);肿瘤远处转移,老年组36.05%,非老年组68.18%。结论老年、吸烟量和时间长度与肺癌有明显剂量关系,常以咳嗽、痰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组肺癌胸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细胞病理学以鳞癌为多见,诊断时不少患者已发生肿瘤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熊亮  陶晓南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21-112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诊断青年肺癌的临床特点以及组织学类型与年龄段、性别、部位和镜下表现间的关系。方法对104例40岁以下青年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6/1.0,女性比例较中老年患者高(P〈0.005)。组织学分型明确的88例中鳞癌居首位39.8%,其次为小细胞癌26.1%和腺癌22.7%;104例青年肺癌镜下改变以直接征象为主(75.0%),间接征象占25.0%,鳞癌多呈菜花样新生物,小细胞癌主要呈息肉样新生物和浸润性改变,腺癌则以息肉样新生物和外压及充血水肿兼有为主。病变部位在左右肺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但鳞癌多发于右肺(P〈0.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青年肺癌的重要手段,提高对青年肺癌认识和警惕,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李佳  陈钢  陈晓伟  陈记财  王铭辉 《新医学》2011,42(7):430-432
目的:探讨女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0例女性肺癌患者的年龄、常见症状、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观察女性肺癌病理类型与绝经的关系、分析肺癌TNM分期、肺癌病理类型与术前CEA阳性率的关系,并与60例男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男性肺癌患者比较,女性肺癌患者的年龄较小,胸痛发生率较高,肿瘤分布较为平均,多为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多为腺癌,有吸烟史者鳞癌所占比例较高(P〈0.05)。女性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与男性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绝经后女性比较,绝经前女性肺癌中腺癌比例较高、鳞癌比例较低(P均〈0.05)。与男性CEA阳性者比较,女性CEA阳性者腺癌比例较高(P〈0.01),Ⅰ期患者比例较低(P〈0.05)。结论:女性肺癌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年龄早,胸痛发生率高,绝经前以腺癌为主,绝经后鳞癌比例明显上升.吸烟对于女性鳞癌的发生影响更大,CEA对预测女性肺癌的病理类型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CAR的表达;分析CAR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是否有差异:分析CAR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有无相关性。结果(1)75例癌旁组织有7例CAR表达,75例肺癌组织有44例CAR表达,肺癌与癌旁组织CAR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1;(2)在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CAR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吸烟与否、肿瘤大小、TNM分期等因素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组织间CAR表达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小细胞癌组织中CAR表达阳性率较高;(3)CAR的表达在肺鳞癌、腺癌不同组织学分级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单栓及联合检测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15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和39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CEA、CYFRA21-1、NSE、SCCAg 4种标志物的水平。结果肺癌组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1)。CEA在腺癌中的阳性率为47.0%,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P〈0.05)。CYFRA21-1在腺鳞癌、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3%、71.7%,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为83.3%。血清CE、CYFRA21-1、SCCAg在Ⅳ期肺癌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P〈0.01)。血清NSE在早期和晚期肺癌中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标志物单栓敏感性以NSE、CYFRA21-1较高(58.3%,53.2%),4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和3种任意组合联舍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单检的敏感性(P〈0.05),以CEA+NSE+CYFRA21-1组合敏感性最高(82.7%)。结论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肺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项或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78例肺癌(其中鳞癌30例,腺癌28例,小细胞癌20例)、45例肺部良性病患者和36例健康人血清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4种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组经病理分型后,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肺癌(P〈0.05);CYFRA21—1的水平在鳞癌中升高尤为明显(P〈0.05);CEA的水平在腺癌中显著升高(P〈0.05)。4种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时,特异度较高(82.22%~95.56%),但敏感度不是很高(38.46%~56.41%)。联合检测后,可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64.10%)。结论CEA,CA125,NSE和CYFRA21—1对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CEA,NSE和CYFRA21-1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均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阳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Ezrin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6例乳腺癌患者及9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2.8%,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的乳腺组织(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86例乳腺癌患者的Ezrin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P>0.05),与伴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和Ezrin蛋白阳性表达(P<0.05)。结论 Ezrin与乳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明显相关,可以作为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EB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取宫颈炎(32)和宫颈鳞癌患者组织标本(52)共84例,采用PCR方法对EBV和HPV DNA进行检测。结果:宫颈癌组HPV DNA、和EB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15%和69.23%,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炎组3.1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HPV DNA和EBV混合感染率为67.3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患者分化程度:低分化组患者HPV+EBV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HPV+EBV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临床分型:浸润型患者HPV+EBV阳性表达率高于其他三型患者(P<0.05);淋巴转移:淋巴转移组患者HPV+EBV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且HPV(+)+EBV(+)患者的存活率明显低于HPV(+)组患者和EBV(+)组患者(P<0.05)。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EBV及HPV有较高的感染率,且HPV+EBV+感染与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分型、淋巴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27(HSP27)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前列腺癌和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HSP2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前列腺癌分化、临床分期及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HSP27阳性率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是23.3%(7/30),在前列腺癌中是65.3%(49/75),两者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HSP27阳性率在Gleason评分为2~4、5~7、8~10分中分别是40.0%(10/25)、68.8%(22/32)、94.4%(17/18),HSP27阳性率在不同Gleason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SP27表达还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性前列腺癌中HSP27阳性率为85.7%(24/28),高于无淋巴转移的51.1% (24/47);HSP27表达阳性率在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中为93.8%(15/16),高于无淋巴转移的57.6% (34/59).结论 HSP27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化、转移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靶向治疗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4.
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Ⅰ-Ⅱa期(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430例。其中180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和随访资料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4 cm、>2/3宫颈纤维肌壁浸润、淋巴结阳性和脉管癌栓患者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放疗组和同期化放疗+化疗2年复发率分别为23.1%、26.4%和78.2%,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化放疗组2年复发率13.1%,与无辅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四组中,同期化放疗组2年复发率最低,但是远处转移率高于局部复发率。结论 >2/3宫颈纤维肌壁浸润、腹主动脉旁或者髂总淋巴结转移是Ⅰ-Ⅱa期宫颈癌术后近期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后辅以同期化放疗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减少远处转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干细胞标志物Nanog基因在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诊治且临床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肺腺癌(A组)和肺鳞癌(B组).取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实时定量RT-PCR反应检测两组患者干细胞标志物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分化程度下各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大致相等,两组患者在性别、疾病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与I期、II期相比,Ⅲ期、Ⅳ期癌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且癌组织中Nanog基因的整体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分化及高分化型的癌组织相比,未分化、低分化癌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癌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以Ⅲ期、Ⅳ期肺癌中表达最高,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其癌组织中Nanog基因的表达越强.  相似文献   

16.
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峰  叶剑飞 《临床医学》2009,29(12):103-10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阳性组(〉250μg/L)132例,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81例;阴性组(≤250μg/L)103例,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癌的病情发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和监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肺癌患者(观察组)治疗(手术或放化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并与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作对照,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SCC-Ag、CEA和NSE在肺癌诊断、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型和治疗监控中的价值。结果(1)肺癌组患者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2)肺癌组治疗后其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肺癌中晚期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组患者血清SCC-Ag、CEA和NSE水平较早期组、无转移组、无复发组明显增高(P<0.01);(4) SCC-Ag、CEA和NSE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0.34%、52.59%、49.14%;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高达96.55%,与各单项检测诊断肺癌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SCC-Ag对肺鳞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对肺腺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对肺小细胞癌阳性检出率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SCC-Ag、CEA和NSE水平与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及预后相关,联合动态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和治疗有效性及疾病复发的监控指标,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腺鳞癌占同期全部宫内膜癌的4.78%(51/1066),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14.0%(6/43)。⑦肌层浸润〈1/2与〉1/2的官外转移率分别为26%(6/26)和62.5%(10/16),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腺癌分化程度与浸润肌层深度有关(P=0.035)。④Ⅰ和Ⅱ期5年生存率86.7%(26/30),Ⅲ期5年生存率63.6%(7/11),而Ⅳ期2年生存率为28.6%(2/7)。【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