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吴莉  贾仕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82-2384
目的探讨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送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平卧位,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配合转头至预插管长度;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置管,置入PICC约15cm时嘱患者深吸气并送管,每次送管2cm,直至到达预插管长度。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108例,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99例,成功率为90.00%。观察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出血或感染、导管堵塞或脱出、静脉炎及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置入PICC,可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且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回撤导丝配合深呼吸方法调整一例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方法:异位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回撤导丝3cm配合患者深吸气动作匀速送管,屏气时停止送管。结果:PICC导管成功复位于上腔静脉。结论:当发生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时,在患者能理解配合的前提下,可借鉴此种方法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撤部分导丝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实验组在送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置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结果:实验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置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能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4.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导管置入异位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花  周晶 《护理研究》2010,(7):1904-1905
[目的]探索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导管置入异位的症状及护理。[方法]应用观察记录法,观察记录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情况,包括送管阻力,撤出导丝后导管尾端溢血或溢液现象,术后X线片检查确认的导管位置等。[结果]头静脉置管的导管异位率最高,为13.4%;送管遇阻力导管置入异位率54.5%;撤出导丝后导管尾端溢血或溢液时均发生导管置入异位。[结论]部分PICC置入异位可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识别,护士在PICC置管术中及时判断导管置入异位并进行调整、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 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 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0.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导管置入异位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导管置入异位的症状及护理.[方法]应用观察记录法,观察记录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中情况,包括送管阻力,撤出导丝后导管尾端溢血或溢液现象,术后X线片检查确认的导管位置等.[结果]头静脉置管的导管异位率最高,为13.4%;送管遇阻力导管置入异位率54.5%;撤出导丝后导管尾端溢血或溢液时均发生导管置入异位.[结论]部分PICC置入异位可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识别,护士在PICC置管术中及时判断导管置入异位并进行调整、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送管法在预防PICC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行PICC置管者227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行PICC置管263例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送管法对患者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法,在置管过程中对偏头方法及送管速度进行改良。比较两组患者的异位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的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送管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14.
王关芬  秦英  郭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43-1645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628例在采取常规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基础上加用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通过血管超声检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内有无导管影或导管影是否正常,以及检查退出导丝能否顺利反送到预定刻度,来判断导管有无异位和打折;对照组555例只采取常规方法置管,最终通过X线检查有无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结果 实验组发生导管异位5例,异位率0.8%。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3例,异位率5.9%。两组患者置管导管异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对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能早期发现,及时调整,从而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造影剂结合超声方法对减少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将144例左侧肘部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各72例。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安置患者及置管操作,置管过程对照组采用B超判断是否发生导管异位,改良组在B超监视下边送管边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5 ml了解导管尖端位置情况,指导置管。结果改良组发生导管异位3例(4.2%),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8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置管术中脉冲式推注造影剂配合超声可减少左侧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时穿刺点距肘横纹的不同距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PICC门诊中经上臂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对照组选择距肘横纹上3~5 cm区域内穿刺置管,观察组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进行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手臂舒适度、外露导管有无折叠及导管移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带管期间手臂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外露导管折叠发生率和导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上臂PICC置管时穿刺点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减少外露导管折叠和导管移位的发生,利于导管长期安全留置。  相似文献   

17.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前患者行胸片定位法体外测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科置入PICC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结合患者入院时所拍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及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采用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可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提高导管置入长度准确率,并且简便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长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简便、准确估计最佳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将58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锁骨头下缘距离+右侧4 cm或左侧7 cm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经胸部X射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实验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3.5)cm、(50.5±3.5)cm,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且测量方法 简便,置管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