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相关导管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所有住院患者相关导管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1例外科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70%,与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相关的感染率分别为66.67‰、8.70‰、48.63‰;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应用各种导管相关,应加强对ICU患者侵入性导管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ICU14212例留置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留置导管日为13418d,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39例,收集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2.7‰(39/14212);39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59.7%(37/62)、35.5%(22/62)、4.8%(3/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d、APACHEⅡ评分≥17分、导管留置时间≥1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是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d、APACHEⅡ评分≥17分、导管留置时间≥1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为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咽痛分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受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职业、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咽喉病史、合并症、ICU持续时间,是否紧急插管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拔管后发生咽痛46例,占总例数的28. 75%,其中发生一级咽痛16例,二级咽痛12例,三级咽痛9例,四级咽痛6例,五级咽痛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BMI、既往咽喉病史、导管类型、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方式、导管留置时间、带管时间及镇静剂使用情况均为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咽痛的相关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24 h、吸痰方式、带管时间及镇静剂使用情况均为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咽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咽痛与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方式,带管时间和镇静剂使用情况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时给予相应防范干预措施,减少咽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e, PI)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的PI发生情况表以及PI发生相关风险因素资料收集表,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ICU住院的7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在70例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中,10例发生了PI,发生率为14.30%,PI主要发生部位为骶尾部,共8例,占80.00%,1例在枕部(10.00%),1例在足跟部(10.00%);PI分期中7例为2期PI(70.00%),2例为不可分期PI(20.00%),1例为深层组织损伤(10.00%)。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BMI、Waterlow评分、急性慢性生理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氧合指数、PaCO_2、白蛋白、腹泻、潮湿9个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生P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监测,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患者P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综合ICU 2013年1~12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VAP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98例患者中,发生VAP 35例,发病率为35.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ICU天数、连续应用抗生素时间、气管插管天数、呼吸机使用时间、鼻饲、头颈部和胸部创伤严重程度等级(ISS)等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天数、头颈部和胸部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多发伤患者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多发伤患者VAP的发生率高,对头颈部和胸部创伤严重、气管插管时间长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VAP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ICU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7年4-12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入住我院RICU及SICU气管插管拔管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发生吞咽障碍相关观察指标,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对拔除气管插管后4 h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ICU获得性吞咽障碍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为55例,总发生率为35.7%,其中插管时间≥2 d的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4.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机械通气时间(P=0.001,OR=2.099)、APACHE II评分(P0.001,OR=1.324)及伴有心律失常(P=0.022,OR=4.177)。结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总体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延迟拔管(插管时间≥2 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APACHE II评分增高、伴有心律失常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务人员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应高度关注,拔管后早期进行吞咽功能筛查评估,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北省不同级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资料调查,收集全省部分医院监测网点报告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11年度全省29个监测网点共监测综合ICU住院患者18 706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78%,病人日感染率为13.59‰。所监测的29所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者为37.78%,最低者为1.07%。感染因素调查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为28.24‰,导尿管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率为1.57‰,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率为1.2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引起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湖北省监测网点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3种导管相关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和基础护理等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98例在ICU行连续血液净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影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ICU行连续血液净化的398例患者中,共有57例(14.32%)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占55.74%|革兰阴性菌21株,占34.43%|真菌6株,占9.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ICU住院时间≥14 d、导管留置时间≥10 d、APACHE II评分数值≥10分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是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革兰阴性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关系较为密切,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感染.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患病情况,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76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2例,患病率6.8%,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34例次/1000导管日,经患者评价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调整后,为2.72例次/1 000导管日.致病菌以G+菌为主,占44%;G-菌次之,占31%;真菌第3位,占25%.经单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置管时间、免疫功能、病情严重程度、插管时机.结论 ICU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务人员手和穿刺部位消毒,对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中血培养为MD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基础资料、住院情况等导致预后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ICU MDR-AB血流感染43例,男28例,女15例,多为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病例。同时合并基础疾病≥3个、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心血管基础疾病、气管插管、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是ICU患者发生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3个、气管插管、高APACHEⅡ评分是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MDR-AB血流感染与基础疾病存在较大相关性,气管插管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ICU气管插管病人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2例外科ICU和综合ICU气管插管拔管后病人,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情况,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于拔管后4~6 h对病人进行吞咽功能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52例气管插管病人中,39例(25.7%)出现了拔管后吞咽障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留置气管插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是气管插管病人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的H-L检验P值为0.099,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为0.818(0.739,0.898)。取6分为临界值时,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结论]高龄(年龄≥65岁)、APACHEⅡ评分≥15分、留置气管插管时间≥72 h以及留置胃管时间≥72 h的病人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吞咽障碍的风险较高,建议使用预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对于得分≥6分的高危病人应尽早给予干预措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认知行为的现状。方法调查2015年8—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ICU护士200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认知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认知总得分为6~19分,平均总得分(12.43±2.47)分,处于中等水平。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行为总得分为69~100分,平均总得分(93.23±7.02)分,得分较好。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护龄、职位和是否学习过指南;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护龄和接受培训的方式。结论应采取分层、分阶段的方法,加强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知识的相关培训,包括学习指南和定期考核等,提高ICU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认知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CU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 2010年5月至201 1年3月我院ICU发生的46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人工气道的建立为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因素,其次为留置尿管.结论 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做好ICU管理,加强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的控制和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ICU于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2例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发生与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有无合并基础疾病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来源科别、导管留置时间、固定方式、穿刺部位及患者年龄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外科来源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过长、缝线固定、非锁骨下置管、年龄偏高等因素可能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相关医护人员需要依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的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2019年1月31日在我院神经外科ICU中心静脉置管的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CRB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探讨CR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发生CRB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置管次数≥2次、意识状态、导管留置部位、导管留置时间≥7 d、导管类型、静脉营养等因素与神经外科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置管次数≥2次、昏迷意识状态、导管留置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 d、双腔导管、静脉营养是影响神经外科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影响神经外科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治疗患者7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阅病例资料,统计并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方式、气管切开、使用抑酸剂、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是否使用激素及留置胃管,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组的76例呼吸机治疗患者中2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7. 63%。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急诊重症监视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性别、基础疾病、插管方式、使用抑酸剂无相关性(P 0. 05),急诊重症监视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年龄≥50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7 d、入住ICU时间≥7 d、使用激素、留置胃管≥2 d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急诊重症监视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且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ICU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降低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ICU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共监测患者311例,发生医院感染82例,医院感染率为26.4%;感染例次93,例次感染率为29.9%;感染部位构成比排序为泌尿道感染占47.3%,下呼吸道感染占32.3%;老年患者、住院时间>14 d、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低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ICU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监测患者311例,发生医院感染82例,医院感染率为26.4%;感染例次93,例次感染率为29.9%;感染部位构成比排序为泌尿道感染占47.3%,下呼吸道感染占32.3%;老年患者、住院时间>14 d、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郭玉  张勇  黄登静  许娇  王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0):1388-1391+1395
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其病原学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减少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 分析2021年4-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住院的386例颅脑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其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可能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86例留置导尿管的颅脑术后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25例,发生率为6.48%。共分离病原菌25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2.0%)。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在性别、入院方式、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留置导尿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气管插管、胃肠减压、病危、使用抗凝药物、使用镇静药物及插管环境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7分、气管插管、插管环境为非手术室和留置导尿管时间>7 d是颅脑术后发生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引发颅脑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较低GCS...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JP3〗分析某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调查2009年1月-2017年10月某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47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23.48%;住院时间(≥14 d)、置管留置时间(≥7 d)、入住ICU、股静脉置管、紧急插管、重复置管≥3次、治疗使用抗菌药≥3种、联用抗菌药物≥3种、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等9个因素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股静脉置管部位、重复置管、联用抗菌药物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临床应采取以主要因素为主的综合措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J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