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经络针灸疗法乳腺增生病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 1 999~ 2 0 0 1年期间采用实验经络针灸疗法 [1] ,按经络辨证、远道取穴法 ,用生物物理测定法测出一侧足三里至上巨虚的实验经脉线 ,在此段经脉线上扎一针 ,用平补平泻法 ,针上通电 ,留针 30min,同时用鼻塞法吸氧 ,对 36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45岁 ,平均年龄 34.5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8年 ;单侧增生5例 ,双侧增生 31例 ;月经周期正常 2 7例 ,月经周期紊乱 9例。2 .诊断标准( 1 )周期性乳房胀痛 ,月经前期疼痛加剧 ,月经后有所缓解。( 2 )乳房内有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2.
经络活动与外周经脉线上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部分总结。以离子选择性针型钙离子电极在体监测发现,人体、家兔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有高于非穴位的趋势,针刺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当脏腑病变时,其相应的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与脏腑病变的程度呈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特异性。当络合针刺部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后,针刺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使针刺疗效丧失的络合剂EDTA的最低浓度为10-3mol/L,升高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对针效似无影响。进一步实验发现,当阻断针刺穴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钙调素活性时,针刺经穴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提示钙离子与经脉活动密切相关,是针效产生、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4.
摘要:“经脉脏腑相关”是体表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目前经络诊察法已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多种脏腑疾病,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应用最多。本研究整理近20年相关文献,发现经络诊察法在现代临床中已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脏腑病,为认识疾病部位进而指导治疗靶点提供重要依据,但不同医师选取诊察经脉的原则不同,含有个人主观性。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刺激体表与病变脏腑相对应经脉或腧穴,观察刺激信号在脊髓或大脑出现反映的作用规律,或从基因水平研究经脉脏腑与疾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脉脏腑相关”的科学内涵,但尚未见变动经脉或阳性反应点与病变脏腑间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提示今后可进行大数据脏腑疾病变动经脉及阳性反应点出现部位的规律性研究和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分--一个重要的经络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维波 《中国针灸》2000,20(4):219-222
根据马王堆帛书《脉法》中“启脉”和脉动的描述,在经脉路线上至少包含了分肉之间和动脉两种结构。在《黄帝内经》中,血脉和分肉民为两个经常并列提到的解剖学概念。经脉线上的动脉被称为经之动脉,有时混同于十二经脉的名称,经脉线上的分肉之间被称为经分,是现代中医学教材中未受注意的一个经络概念,而它正是现代经络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用成年大鼠,以低电阻及声音变化测定臀部一侧膀胱经线及对侧非经脉线,在经脉线及非经脉线上的臀中肌及皮肌内注射等量CB-HRP,以TMB法显示背根节(DRG)及脊髓腹角中标记的神经元。结果:经脉线上臀中肌及皮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DRG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数均明显高于非经脉线。本工作首次定量确证了臀部膀胱经处臀中肌及其皮肌的传出、传入神经分布较非经脉线处密集,并发现膀胱经臀肌运动神经元在腰髓内形成比非经络运动神经元远为广阔的树突野。  相似文献   

7.
膀胱经臂段的神经解剖学特征——CB—HRP的逆行示踪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扬  祝总骧 《中国针灸》1997,17(6):346-350
用成年大鼠,以低电阻及声音变化测定臂部一侧膀胱经线及对侧非经脉线,在经脉线及非经脉线上的臂中肌及皮肌内注射等量CB-HRP,以TMB法显示背根节(DRG)及脊髓腹角中标记的神经元,结果:经脉线上臂中肌及皮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DRG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数均明显高于非线脉线,本工作首次定量确证了臂部膀胱经处臂中及其皮肌的传出,传入神经分布较非经脉线处密集,并发现膀胱经臂肌运动神经元在腰髓内对比经络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8.
“毛刺“是《灵枢·官针》中“九刺”之一,目的是刺在皮肤,虽然原文称是治疗受病比较浮浅的痹症,但是,根据《素问·皮部论》中“皮部以经脉为(纲)纪”与“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等皮肤分部与脏腑经络相联系的理论,用毛刺的方法,针刺皮部也可治疗经络、脏腑、气血、筋骨等方面的疾病。一、方法按照经络脏腑辨证,在选用的输穴上,用1至3寸28号至30号毫针,沿皮下刺入,要求针体尽可能紧贴在真皮下,不要求有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用补法时可顺经脉而刺,用泻法时可逆经脉而刺(顺逆指对经脉  相似文献   

9.
循经声信息对经脉线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低频声循经传导时 ,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经络输声后 ,两经经脉线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非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变化。这一结果的产生 ,证明了中医经络的客观存在 ,表明经络系统与微循环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包经的动力机制。方法: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的导电性进行了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经脉线与心包经的古典定位描述一致;经脉线近心端导电性强于远心端,非关节处导电性强于关节处;经穴导电量分布有峰谷变化;经脉电特性与神经生理和心理特质关联。提示:实验经脉线本身具有整体性,且与脏腑相关;经脉电活动呈现方向、强度、节奏等动力学特征。为经络研究奠定了更为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经络生物物理学的近代研究表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在经脉线上就有声、光、热、电和同位素循经扩散等多种信息的传导。本实验室在80年代初期发现:当以一个适当力量振动经脉线时,经脉即发出一种特异的音调,与振动非经脉线的体表有显著的差别,称为高叩诊音,或简称为经络音,经络音的发生有连续性和循经性,甚至当肢体被截下以后仍然存在,这就为探讨经脉发出这一特异音调的物质结构创  相似文献   

12.
经脉线高导声状态与筋膜组织结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于经穴输声后 ,经脉线出现的高导声状态与筋膜组织结构的关系 ,探讨经脉物质基础。方法 用声测经络技术测定家兔膀胱经体表循行线 ,在此基础上分层切断皮下组织 ,记录经脉线导声状态的变化。结果 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经脉线导声状态无影响 ,切断深筋膜声波传导几乎消失。结论 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依据面部病情决定腕针取上1区或上2区或上3区或两区或三区同时取,依据面部病情决定所取经脉及穴位,按经络循行决定取穴的先后顺序.针刺先用半刺法,再用浅刺法,最后用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结论 腕针加循经取穴由浅入深分层次针刺对于逆向恢复的面瘫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腧穴皮肤电阻是经络研究中一项电指标,低组点连线与经脉线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1989年,我们观察了声电鍉针治疗前后隐性感传病人十四经脉某些腧穴皮肤电阻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低阻点连线、隐性感传线、经脉线间的关系,进一  相似文献   

15.
经络是否有其解剖学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中医文献关于经络的记载来看,大多以脉的形态为其特征.其中脉亦包含有淋巴管系在内.本文就经脉与淋巴管系之间的关系,用电泳法显示"穴位"和"经脉"的形态,结合X线显微观察,并把古代的经脉理论与现代所知的淋巴管系生理及解剖知识相比较,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18.
任亚东 《四川中医》2008,26(3):115-116
人体多条经脉(尤其是阳经)直接联系头部,经气通过经络系统上注头部,主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当头部经络系统失去平衡,可以引起中风,而头针在头皮部通过对经络系统的调整,使中风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9.
我应用陕西省实验经络针灸研究所所长郝金凯教授创立的“实验经络针灸疗法” ,治疗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症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性 2 5例 ,女性 5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80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3年多。其中面神经麻痹者 2 1例 ,面肌痉挛者 4例。2 治疗方法  “郝氏疗法”即根据人体经络线的低阻抗、高振动声的特性 ,用专用经络测量仪或者用特制经络叩击锤叩击皮肤 ,测出两侧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至上巨虚穴的联线经脉段和两侧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至手三里穴的联线经脉段 (简称足三里、手三里段 )…  相似文献   

20.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