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朝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91-9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所选患者均度过急性期(发病72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恢复期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改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抽取静脉血行常规检查和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检测。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28±0.2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9)mg/L(P〈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为(537.13±197.28)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54±23.35)μg/L(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NT—proBNP水平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NT—proBNP水平可有效提高ACS的检出率,对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orB-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 D-二聚体水平和 NT-porBNP 的含量水平,并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中D-二聚体、NT-porBNP水平分别为(2.43±0.58)mg/L、(1487.8±201.5)p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6±0.13)mg/L、(83.3±21.4)pg/L(t=21.34、32.12,均P<0.05)。 D-二聚体水平和NT-porBNP的含量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NT-proBNP的含量水平密切相关,且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4.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4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皮慧  王友莲  宋小萍 《江西医药》2012,47(10):935-93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其与狼疮疾病活动性及其与SLE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0例SI点患者.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Br糖蛋白1(β2-GP1)浓度。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SLE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SLE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02±2.21)mg/L,而正常对照组为(0.51±0.23)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4,P〈0.00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939,P〈0.001),即D-二聚体水平越高。SLEDAI评分也越高。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β2-GP1呈明显正相关(r=0.758,P〈0.01),即D-二聚体水平越高,β2-GP1也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不仅可以作为判断SLE患者体内凝血一纤溶系统异常的指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LE疾病的活动性。联合检测血浆β2-GP1水平,有助判断SLE患者继发抗磷脂综合征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LDV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10例为观察组,同期确诊为脑梗死但未发生LDVT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行D-二聚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081.43±36.42)ng/ml,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402.15±32.27)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有早期诊断价值,可以尽早识别出高危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江艳柳  周农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63-1465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和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9例SVD患者,按照头颅MRI结果进一步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LI )186例和白质疏松组(LA)173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46名。检测各组的SF(放免法)、FIB及D-二聚体(Clauss 法)水平。结果 SVD组SF、FIB及D-二聚体水平[(171.82±156.28)μg/L,(3.27±0.93)g/L,(1.10±1.06)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37±70.11)μg/L,(2.97±0.88) g/L,(0.83±0.55) mg/L](均P<0.05)。将SVD分为LI和LA进行比较发现,LA组各观测值[(185.22±108.55)μg/L,(3.32±0.86) g/L,(1.29±1.17)mg/L]均较LI组[(159.36±89.69)μg/L,(3.23±0.99)g/L,(1.03±0.80)mg/L]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SF水平组(SF>151.16μg/L)患SVD风险是低SF水平组(≤151.16μg/L)的3.44倍(OR=3.444,95%CI为2.097~5.158,P<0.001)。高D-二聚体水平组(>1.02 mg/L)患SVD的风险较低D-二聚体组(≤1.02 mg/L)明显增加(OR=1.767,95%CI为1.114~2.803,P=0.016)。结论 SVD患者SF、FIB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SF及D-二聚体与SVD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二氧化碳分压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2例AECOPD患者为实验组,分别收集患者经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再选取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然后再比较两组D-二聚体、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401±190.8)μg/L、(65.7±10.1)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81.1±18.6)μg/L、(35.8±3.2)mm Hg,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治疗后的D-二聚体和PaCO2水平分别为(87.4±19.8)μg/L、(37.2±4.5)mm Hg,这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81.1±18.6)μg/L、PaCO2水平(35.8±3.2)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比健康人群的要高,所以在AECOPD患者的治疗中要严密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PaCO2水平,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呈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动态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14 d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0.28±1.76)、(5.11±1.7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74±2.19)、(7.32±2.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6.41±1.52)mg/L,TNF-α(24.18±5.72)ng/L, IL-6(13.72±2.2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8.36±1.27)mg/L、(30.61±4.28)ng/L、(17.63±2.54)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丁苯酞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76±1.35)分低于对照组的(14.73±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3.45±1.01)s、(28.01±1.72)s、(2.43±0.21)g/l、(0.31±0.07)mg/l,优于对照组的(12.39±1.02)s、(25.73±1.89)s、(2.80±0.42)g/L、(0.37±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促进患者康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甘露醇及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6%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TC、LDL-C、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G(1.82±0.38)mmol/L、TC(4.03±0.66)mmol/L、LDL-C(2.05±0.39)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19±0.47)、(6.01±0.71)、(2.44±0.41)mmol/L,HDL-C(1.48±0.36)mmol/L高于对照组的(1.33±0.3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MMP-9、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MMP-9、D-二聚体水平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甘露醇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更好的降低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余亮  余传庆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178-1179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72例、健康对照组67例的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以及各项血脂指标,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Hcy[(15.7±9.7)n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1.9±7.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亦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13.5±6.1)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y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高Hcy血症是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孙颖  刘持善 《中国医药》2010,5(11):991-99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检测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5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13.04±3.3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57±0.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各亚组的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轻型(8.25±2.49)mg/L,中型(17.02±4.76)mg/L,重型(23.86±5.12)m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627,P<0.01). 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浆中 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规律和 CRP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4 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中 CRP的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 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10 .4± 2 .0 ) m g/ L;(5 .6± 1.9) mg/ L],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按梗死面积分层后梗死面积大者其 CRP值在病程的各时点均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同时 ,无论梗死面积大小 ,血浆中 CRP水平在病后 4周均呈下降趋势 [(10 .0± 1.2 ) mg/ L ;(8.0± 1.4 ) m g/ L ;(6 .8± 2 .8) m g/L ]。结论  C反应蛋白不仅是评价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和近期预后的一项简便迅速的参考指标 ,而且 CRP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参与了脑梗死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江艳柳 《安徽医药》2021,25(5):1024-1026
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hsCRP与血常规,比较两组hsCRP、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以及不同损伤程度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hsCRP、WBC血清计数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5.12±2.34)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8.57±2.42)mg/L,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11.64±3.68)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轻型,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中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可作为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38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2.5±7.1)s,长于对照组的(31.0±6.2)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84.2±29.6)×109/L、总有效率为7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7±31.4)×109/L、52.6%,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9±0.7)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0.7±2.9)μg/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0.7±2.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1.4)g/L、(21.6±4.1)μg/L、(18.2±4.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