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糖、血压对微血管病的影响,旨在强调糖尿病及并高血压者调糖及调压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它的发生、发展、预后,与糖尿病代谢紊乱的关系,有不少学者探讨,本文统计老年糖尿病86例,分析血糖、血压对微血管的影响(主要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单纯糖尿病血糖增高>11.1mmol/L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是血糖<11.1mmol/L的2.5~2.8倍。如同时合并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增加达71%~86%。结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结论:在高血压组,血糖小于或大于11.1mmol/L对微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无太大差别。还发现同组病人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老年Ⅱ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方法:采用对老年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血压、蛋白尿、血糖、病程、视网膜病变及其他并发症的关系。结论:早期进行控制饮食、降压降脂、限钠、低蛋白膳食,控制血糖,消除蛋白尿,积极治疗神经病变有益于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糖尿病三联症,严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袜套样分布区域的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且多数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采用针灸治疗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方便、经济、无毒副作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心肌病变(DCM)等。微血管结构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丢失,以及继发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功能紊乱。然而不同的靶组织损伤特点及部位亦不完全相同。视网膜的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外周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和施万细胞似乎更易受到损害。现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一样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常见和严重并发症。常见的损害器官和组织有肾、眼视网膜、神经、心肌和皮肤等,但危害多见的是肾和视网膜病变,即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早期自觉症状少,有些病人出现慢性并发症后才被诊断[1],造成患者预后不佳,寿命缩短.日本学者指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称之为三大并发症(简称"三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均为血糖增高导致微血管病变[2,3].笔者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糖尿病病程与三大并发症的关系,旨在提高医患人员对糖尿病病程的认识,以便早期、合理治疗,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魏玉珍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肾脏、神经和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三种最有危害性的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有作者指出[1],在病程长达10~20年的全部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多个脏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对于糖尿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常规治疗相比,检测针对2型糖尿病(T2DM)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多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的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的效果,评价在3年的强化干预治疗期间微血管并发症的终点事件。方法 60例T2DM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强化治疗组,比较两组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3年的多因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下降了50%~70%。结论 为期3年的包括行为改变和多种药物治疗的多因素干预治疗能够延缓T2DM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温阳利水汤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平均人口的老年化,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神经病变均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险并发症.但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药物,作者自拟温阳利水汤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理想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水肿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 将病理诊断明确的170例DN患者分成水肿型DN组(edema DN,E-DN)和非水肿型DN组(nonedema DN,NE-D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差异.结果 与基线值比较,E-DN组肾脏病理改变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BP)、总胆固醇(TC)、24 h尿蛋白定量>3.5g的百分比等均显著高于NE-DN组(P <0.05,P<0.01),而eGFR和血浆白蛋白(ALB)、尿比重、尿渗透压等均显著低于NE-DN组(P <0.05,P<0.01).随访2年,E-DN组eGFR下降速率均显著大于NE-DN组(P<0.05),肾脏终点事件发生率、肾外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高于NE-DN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E-DN组预后差(X2=17.460,P<0.01).危险因素分析发现肾活检时ALB(RR=0.938,P=0.004)、eGFR(RR=0.985,P<0.01)、肾脏间质病变(RR=1.236,P=0.012)、TC(RR=1.192,P=0.015)、水肿(RR =6.412,P<0.01)是DN肾脏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水肿的DN患者较不伴有水肿的DN患者血糖控制较差、ALB低、脂质代谢紊乱、肾脏间质病变重、肾脏中位生存时间短,水肿为影响肾脏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及其神经病变分级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应用价值,探讨TCSS神经病变分级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TCSS检查,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为诊断DPN的金标准,与TCSS≥6分的结果进行比较,确定在该人群中TCSS诊断DPN的合适截断点。结果:TCSS≥6分的诊断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6%,77.2%,75.6%,对应的约登指数及Kappa值分别为0.53及0.52,提示TCSS≥6分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一致性较好;TCSS神经病变分级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呈线性正相关(P〈0.05);该评分合适的截断点为5分或6分。结论:TCSS对DPN的诊断价值较高,其神经病变分级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与微量白蛋自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87例 2型糖尿病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并用眼底荧光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析。结果:DF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NDF组(P<0. 05)。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264,P<0.05;DF组DR发生率显著高于NDF组(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462,P<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显著相关,微血管病变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27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并发肾病率为18.5%(27/146)。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不同程度的水肿和肾功能损害。全部病例均伴有糖尿病性眼底改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有关。糖化血红蛋白的持续升高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现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与糖尿病肾病( DN) 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眼科
及内分泌科2013-06~ 2015-05 住院或门诊就诊的2 型糖尿病病人351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
查,根据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其分成NDR 组( 无视网膜病变) 、NPDR 组( 非增殖性视网膜
病变) 、PDR 组( 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 根据肾脏损害程度,参考尿微量蛋白( ALB) 的排泄水平,分成NAU 组( 无
蛋白尿,ALB< 30mg /24h) 、MAU 组( 微量蛋白尿,30mg /24h <ALB< 300mg /24h) 、CAU 组( 临床蛋白尿,ALB >
300mg /24h) 。检测各组临床与生化指标,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与糖尿病肾病( DN) 的相关性。结果: DR
中各组之间DN 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DR 损害程度的加重,DN 也逐渐加重,DR 与
DN 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在病变程度上具有正相关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
现能够预测肾功能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报告了中老年组73例,青年组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1)水平测定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在中老年组显著高于中老年正常对照组(P<0.01),中老年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显著高于中老年不伴DR组(P<0.001),中老年伴DR组中增殖型者非常显著高于单纯型者(P<0.001);血浆ET—1水平在青年组与青年正常对照组间,青年伴DR与青年不伴DR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DR与血中ET—1水平增加有关,并随DR的进展血浆ET—1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将入组的280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228例)和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SCH)组(52例),并且根据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SCH组分为两组,即SCH1组(4.2≤TSH≤10 μIU/ml,45例)和SCH2组(TSH≥10μIU/ml,7例),分析TSH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TSH水平高于DM组,SCH组DM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DM组(P<0.05),且SCH2组DM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高于SCH1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其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T2DM合并高水平TSH的患者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提示亚临床甲减是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和肾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和特点。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1建立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第12周检测大鼠心肌和肾组织羟脯氨酸(H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在心肌和肾组织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心肌、肾组织光镜与电镜观察,并与同龄正常大鼠(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和肾组织纤维化指标HP、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电镜发现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肌丝稀疏,线粒体肿胀,间质胶原增生;肾组织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间质胶原增生。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已出现心和肾纤维化改变,而且二者的病理改变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致误诊。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原因及诊治经过进行了临床分析,本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82例中40例以感染为诱因,占48.8%。死亡率为9.7%。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1980~1981年期间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4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经验。本组全部采用小剂量胰岛素2.4~12u/h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滴、直至血糖下降至250mg/dl。该法疗效良好、治愈43例(97.73%)、血糖降至250mg/dl平均需6.19±5.29h、胰岛素平均用量为31.9±23.7u,血糖每小时平均下降66.45mg/dl。本文着重讨论以下四点:1.本疗法对多数用过胰岛素治疗和胰岛素抗体存在者仍有效。2.分析了重症病人酮症纠正延迟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3.指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处理方法。4 游离脂肪酸测定可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指标,有助于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