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26例,口服阿帕替尼(250~425 mg/d),并发梗阻性黄疸患者给予经皮肝穿刺导道引流(PTCD)术降黄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及评价安全性。结果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率为23.1%(6例),稳定(SD)率为42.3%(11例),疾病进展(PD)率为34.6%(9例);客观反应率(ORR)为23.1%(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65.4%(17例)。中位总生存期(mOS)为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9个月。门脉受累患者(8例)较未受累患者(18例)平均PFS及OS明显缩短(1.6个月vs.4.9个月,5.7个月vs.1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Bismuth-Corlette分型(Ⅱ、Ⅲ、Ⅳ型)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5 cm(12例)较>5 cm(14例)平均PFS明显增加(5.0个月vs.3.0个月,P<0.01),而平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个月vs.8.5个月,P=0.27)。性别、年龄(>60岁,≤60岁)、肿瘤TNM分期(Ⅱ、Ⅲ、Ⅳ期)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蛋白尿18例(69.2%),高血压17例(65.4%),手足综合征12例(46.2%),骨髓抑制11例(42.3%),腹泻7例(26.9%);Ⅲ~Ⅳ级不良反应:高血压4例(15.4%),蛋白尿3例(11.5%),骨髓抑制2例(7.7%)。结论阿帕替尼治疗肝门胆管癌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门脉是否受累、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大小可能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8例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500毫克/次,1次/天,口服,若出现严重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改为250 mg/d,并维持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28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晚期腺癌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14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为28.6%(8/28),疾病控制率78.6%(22/28)。且肺癌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及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67.9%和46.4%。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三线或以上晚期肺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及控制,可在临床使用并研究其长期疗效及远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既往治疗失败、疾病进展、复发或转移入住黄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4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对照组单用AIM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42例患者,均可以评价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腹泻、高血压、蛋白尿、口腔黏膜炎等,但多为Ⅰ~Ⅱ度,除蛋白尿以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能够提高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前后瘤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 2016年 5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1例平滑肌肉瘤病人,第 1次根治手术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行 6周期化疗,腹部 CT提示复发后口服阿帕替尼 250 mg,每天 1次,治疗 5.5个月再次复发后行第 2次手术取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 CD34染色,观察阿帕替尼治疗前后瘤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阿帕替尼治疗平滑肌肉瘤,治疗后瘤体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腹部 CT提示 4个月后腹腔肿瘤较前缩小。结论阿帕替尼可降低平滑肌肉瘤微血管密度,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杨锋  杨志玲 《北方药学》2019,16(7):45-46
目的:探究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73例,给予阿帕替尼治疗:750mg,1次/d,饭后半小时服用。随访,每一个月检测记录一次体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靶病灶(target lesions,TL)的基线直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一个月后体内的Tg浓度为(104.5±15.9)μg/L,两个月后为(68.7±5.8)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Tg的浓度(198.3±24.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月后TL的基线直径均值为15.2mm,两个月后为12.8m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TL直径均值2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月和两个月后VEGF的水平分别为(484.67±48.56ng/L、269.47±34.28n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53.21±56.41)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部分缓解的68例(93.2%),病情稳定的5例(6.8%)。疾病控制率为100%,客观缓解率为93.2%。阿帕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9例,高血压7例,腹泻6例,未观察到与阿帕替尼相关的Ⅲ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见效快、疗效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阿帕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及宿州市立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44例乳腺癌病人中20例口服阿帕替尼,24例行姑息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疗效及对口服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阿帕替尼组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14个月)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个月)均长于姑息治疗组(6个月,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法,P<0.05);阿帕替尼组病人的疾病控制率(85%)远高于姑息治疗组(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204,P=0.003);口服阿帕替尼治疗中,不良反应多为1[KG-*3]~2级,治疗过程中无因为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对病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77.78%(χ~2=4.103,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类抗原-199(CA19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D-二聚体(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3%,低于对照组的62.96%(χ~2=4.747,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以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可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该药不良反应程度相对较轻,患者更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卵巢癌术后复发铂类耐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邢台市人民医院66例卵巢癌术后复发铂类耐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化疗组及阿帕替尼单药组,各22例.其中联合化疗组给予阿帕替尼+多西他赛(或吉西他滨)治疗,4个周期后阿帕替尼单药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吉奥与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阿帕替尼组与替吉奥组各50例,分别予阿帕替尼250 mg与替吉奥40~60 mg治疗,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组临床获益率为92.0%,明显高于替吉奥组的78.0%(P<0.05)。阿帕替尼组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较替吉奥组升高(P> 0.05)。结论与替吉奥相比,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可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但需注意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后复发因素和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并手术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均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中先后有21例出现病灶复发,对比分析复发因素,10例给予增加伊马替尼剂量(伊马替尼组),达600 mg/d,11例改为口服舒尼替尼50 mg/d(舒尼替尼组),比较两组病灶范围、不良反应以及总生存率。结果肿瘤直径超过10 cm,未能达到R0根治,核分裂像大于10/50HRF以及高危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治疗上增加伊马替尼剂量(伊马替尼组),病灶范围未见明显缩小,且大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毒性,而舒尼替尼组病灶范围部分缩小或消失,且总生存率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结论肿瘤的大小、根治程度、核分裂像以及危险度等级均是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常规剂量应用伊马替尼仍有复发时,应及时更换二线药物舒尼替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Ⅲ、Ⅳ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Ⅲ、Ⅳ型骨折采用股骨近端LCP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4个月。按髋关节Hamis评分优(≥90%)30例,良(80~89分)6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100%。结论股骨近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Ⅲ、Ⅳ型骨折有固定方法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Ⅲ、Ⅳ型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卵巢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Ⅲ~Ⅳ期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共11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1例Ⅲc期卵巢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2%和35.62%,Ⅳ期(6例)的3年生存率仅为30.14%。88例残余肿瘤直径≤2cm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1%和38.83%,高于残余肿瘤直径〉2cm者(P〈0.05)。组织学分化为G2和G3者,3年(46.82%)及5年(31.53%)生存率明显低于G1者(P〈0.05)。比较术前CA125〈500U/ml,500~5000U/ml,以及〉5000U/ml3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发现各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病理分期[相对危险度(RR)=2.473,P=0.025],组织学分化[RR=2.316,P=0.033]及残余肿瘤的直径[RR=3.584,P=0.001]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化、残留肿瘤的直径是晚期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79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化疗后多西他赛(docetaxel,DOC)药动学指标代表的药物暴露与血液毒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进一步减少血液毒性中的作用。方法:79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DOC 75 mg·m-2静滴,第2天静滴奈达铂80 mg·m-2,21 d为一周期)化疗,于化疗第1周期监测患者DOC血药浓度,包括滴注结束前(5±5)min和滴注结束后(45±15)min两个血液样本浓度,从而计算出由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代表的药物暴露;化疗1周后评价不良反应,分析多西他赛药时曲线下面积(DOC-AUC)与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79例中国晚期卵巢癌患者DOC-AUC值范围为1.2~3.8 mg·h·L-1,平均AUC(±SD)为(2.60±0.56)mg·h·L-1,变异系数(CV)为24.55%,其AUC符合正态分布。27例(34.2%)患者出现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9例(36.7%)患者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17例(21.5%)患者出现Ⅲ~Ⅳ级血红蛋白减少。未发生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组(0级)和发生组(Ⅰ~Ⅳ级)DOC-AU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低级别(0~Ⅱ级)及高级别(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AUC平均值分别为(2.12±0.49)和(2.62±0.55)mg·h·L-1P=0.000 1),导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应AUC平均值分别为(2.14±0.68)和(2.67±0.49)mg·h·L-1P=0.008),发生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DOC-AUC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同体表面积剂量给药,DOC-AUC值存在个体间差异,DOC-AUC值的不同影响了药物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DOC-AUC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的发生。确定既提高疗效又限制毒性的中国卵巢癌患者的最佳多西他赛AUC值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育栋  李刚  王江  王勇  牛远杰 《天津医药》2016,44(6):748-751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小肾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1 月— 2015 年 7 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 18 例特殊小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行 B 超、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 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肿瘤直径、 病理类型、 病理分期、 Fuhrman 分级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前 CT 检查示 18 例患者肿瘤直径 2.0~4.0 cm, 平均 (3.1±0.6) cm。术前诊断 T1aN0M0 分期患者 5 例、 T1aN0M1 患者 4 例(肺转移 3 例、 脑转移 1 例)、 T1aN1M0 患者 3 例(CT 检查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T3aN0M0 患者 6 例 (均有肾静脉侵犯或肾静脉瘤栓)。术后病理示 FuhrmanⅡ级 12 例、 Ⅲ级 5 例、 Ⅳ级 1 例; 透明细胞癌 15 例、乳头状癌 1 例、 混合细胞型 1 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伴肉瘤样变)、 肾肉瘤样癌 1 例(Fuhrman Ⅳ级)。4 例(T3a, FuhrmanⅡ级)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 6~48 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 22.5 个月, 死亡 4 例 (2 例初诊肿瘤直径分别为 3.8 cm 及 4.0 cm、 1 例肾肉瘤样癌、 1 例脑转移), 失访 1 例, 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小肾癌伴肿瘤直径≥ 3.0 cm、 Fuhrman Ⅲ/Ⅳ级、 肉瘤样癌、 转移等高危因素者为高危小肾癌。高危小肾癌具有异质性, 可表现为侵袭性生长、 早期侵犯肾周组织甚至转移。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尹雪  顾康生 《安徽医药》2017,21(6):1010-1014
目的 分析和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MCL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特征、生物学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总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 50例MCL病人中位发病年龄62岁,男女比例3.5∶1,Ann-Arbor 分期Ⅲ~Ⅳ期病人为41例(82.0%).骨髓累及者19例(38.0%),消化道侵犯者11例(22.0%).50例病人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3.0个月.46例病人接受化疗,其中有18例病人使用化疗加利妥昔单抗;接受含与不含利妥昔单抗化疗的预期总生存期分别为74.0个月及46.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全组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3%、72.0%、54.5%,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8%、46.7%.白细胞计数(WBC)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Ki-67≥30%、CD5(+)、MUM-1(-)均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仅显示LDH水平(P=0.039),Ki-67≥30%(P=0.001)对MCL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MCL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CL多发于老年男性,临床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常结外侵犯.治疗完全缓解率低,无疾病进展时间短,预后不佳.WBC与LDH高于正常、Ki-67≥30%、CD5(+)、MUM-1(-)是预后不良因素.LDH水平、Ki-67≥30%为MCL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NA结合蛋白Musashi2(MSI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 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组织、6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和126例宫颈鳞状 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宫颈 鳞状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影响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 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组织(7.5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8.33%)和宫颈鳞 状细胞癌组织(61.90%)中MSI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FIGO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HPV16感染及Ki67 高表达者MSI2阳性率更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 旁正常宫颈组织(0.80±0.09 vs. 0.24±0.06,P<0.05)。生存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 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Log-rank χ2=6.413,P<0.05),FIGOⅠ+Ⅱ分期、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时间较长(均P<0.0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FIGOⅢ+Ⅳ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是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MSI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进展转移及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2011,31(5):327-32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肿瘤体积对ⅢA期和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立体适形放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2~2009年间64例患者入组分析。23例采用单独放疗、23例采用同步放化疗、18例序贯放化疗。放疗的中位剂量是60(50~78)Gy。结果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是69.7%,22.7%和10.4%,18.6个月,1、3、5年肿瘤专项生存率依次为73.8%,29.7%和15.8%。单因素分析提示近期疗效、纵隔淋巴结预防照射、放疗总剂量、肿瘤体积与总生存率及肿瘤专项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体积和近期疗效是总生存及肿瘤专项生存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评价预后的最佳肿瘤体积分界值可能是80cm3。结论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肿瘤体积和近期疗效是显著影响总生存和肿瘤专项生存的两个因素。80cm3可能是影响预后的最佳肿瘤体积分界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治疗鼻咽癌肿瘤残留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常规放疗组(A组)42例。常规放疗+同期化疗(B组)38例。原发灶和阳性淋巴结区DT70~76Gy/35~38次,7~8周,预防区DT50~60Gy/25~30次,5~6周。化疗方案为顺铂(DDP)20mg/m2静脉滴注,d1~5,5-氟尿嘧啶(5-FU)750mg/m2静脉滴注,d1~5,每3周1个疗程,共2个疗程,并分析鼻咽部及颈部肿瘤残留情况。结果3年无瘤生存率(DFS)A组45.23%(19/42)、B组71.1%(27/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3年总生存率(OS)A组57.1%(24/42),B组73.6%(28/3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P>0.05);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有残留者较无残留者的1、3、5年生存率低;颈部残留灶越大,生存率越低;有残留者的局部复发率增高。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有残留者的生存率下降,放射治疗后肿瘤残留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