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彭子益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过宇宙大气热的升浮降沉圆运动之理来阐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医理,构建了人身生理病理的动态模型,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以人体圆运动理论来解析《伤寒论》中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实质内涵,以期对目前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彭子益以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提出了"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的中医思想,想要通过正确的方法研究中医,首先必定需要了解中医本身,就是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经李可重新点校出版后,笔者勤学苦读,用心体会,积极探索,把该书中所阐述的圆运动经方理论,切实验之于临床。以下病例笔者以圆运动理论浅析于下,并总结个人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1概述 中医认为人体与宇宙,同一大气物质圆运动的。人身一小宇宙之学源,四季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有外浮沉降的节律,脉搏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季规律,人体是小宇宙,而自然界是个大宇宙,小宇宙处在大宇宙之中时刻会受到大宇宙的影响,因此四时不同,节气不同,节气不同,其发病有异,故形成现代中医"生物学中医学",  相似文献   

4.
圆运动理论的雏形出于自清代医家黄元御,其后人私淑者彭子益对黄氏理论深入探究和发掘,以使圆运动理论趋于完善,并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提出了"人身之气,乃升降运动息息皆圆之体"的观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独具见地地创立了治消渴二方:玉液汤和滋膵饮。二方配伍皆不离"温升肝气、敛降肺金、脾升胃降"治法,体现了张氏在消渴论治中所蕴含的"重视脾胃斡旋升降"以及"肝升肺降"的圆运动思想。  相似文献   

5.
米雪  刘文琼 《光明中医》2023,(2):335-338
古中医学的圆运动理论以“中气运旋,四维升降”为核心,围绕着气机的升、降、沉、浮,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月经后期为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古今医家提出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和治则治法颇多,无外乎气血痰湿,此文将从古中医学的圆运动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为此病探索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圆运动的古医学》中的脏腑气机理论出发,总结了郑进教授运用升降气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郑老师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气机,应用中草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以中草药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脏腑气机各安其位升降状态恢复正常,在治疗疾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振杰  何柳 《新中医》2012,(6):196-197
近代中医学家彭子益(1871-1949)认为,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以一年大气的圆运动验证于人身,人之圆运动失常而致病,中医学治病即为恢复人身正常之圆运动。这一学说理论为现代李可老中医深为赞赏,尊彭子益先生为彭子,称彭子为"中医复兴之父"。彭子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论述了圆运动学说在温病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古中医学通过外观宇宙自然,内照人体育化,将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简化为阴阳对流图,并映射于人身,反映人体内的具体生理活动。在这个圆运动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体的基本运动方式——阳升阴降,即以中焦脾胃为斡旋中心,带动其他四极(肝、心、肺、肾)的运动,如车轮生生不息前行。该模式之雏形可回溯至《黄帝内经》,在其多篇章节中提出类似于圆运动思想的观点,为后世提出与完善圆运动的相关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
彭子益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1]中提出了"生命宇宙的整体观"思想,文中从古中医圆运动的角度阐述了多种疾病的病机与治疗。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并加重了患者就医诊疗的经济负担。名中医李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疑难顽疾屡起沉珂,李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认为消渴的病机是"燥热为标,阳虚为本"[2],并辨证分为:火不归原、厥阴不敛、太阴脾虚三型。火不归原有水浅、水寒之分。水浅采用壮水导龙归海之法,水寒采用温水引火归元法。从圆运动的角度认为消渴火不归原的根本病机是人体自身的圆运动被打破,气化运动失衡,治疗应从人体圆运动的思想入手,恢复人体气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曾经积极参与中医改良运动的近代名医彭子益,在继承发展"医易同源"理论和黄元御学说的基础上构建出体系完整的圆运动模型,认为处于宇宙万物升降浮沉循环运动规律中的人身,其经络也如轮辋循行运动,如果轴不旋转,轮不升降,则发生患病。相应地,各中医流派治病的原理,都可以归结为从不同着力点恢复正常圆运动。有别于以往中医典籍,彭子益1947年著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中医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采用引导读者循序渐进树立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习惯的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1.
四时有春气升、夏气浮、秋气降、冬气沉之升浮降沉,体内脏气有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沉之升浮降沉,药性有味薄升、气厚浮、气薄降、味厚沉之升浮降沉。在顺应四时升浮降沉前提下,藉由药性之升浮降沉以复脏气升浮降沉病理失序至生理常态,终使四时-脏气之升浮降沉达到相互协调、同频共振。如此,既遵不克伐人体生生之气之常道,亦可助天人和谐稳态之维系。此即李杲四时-脏气-药性之升浮降沉法式之深意。  相似文献   

12.
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从阴阳圆运动、五行圆运动、六气圆运动、人体之气圆运动几个方面概括了其核心部分,并从天人合一思维、升降学说学术源流角度对彭子益圆运动学说进行了解析。对于阴阳,彭子益先生认为太阳射到地面上的光热就是阳,地面上未照射到太阳的光热就是阴;五行方面,彭子益先生认为一年的大气中夏气属火,秋气属金,冬气属水,春气属木,中气属土;彭子益认为六气与五行运动有关,风属木,寒属水,湿属土,燥属金,唯火有二,即火与暑,一为君火,一为相火;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包括疏泄、宣通、收敛、封藏、运化、燔灼,此六者也因一气升降浮沉而成,疏泄、宣通、收敛、封藏、运化、燔灼构成人体脏腑之气的圆运动。彭子益圆运动思想是对《黄帝内经》以来气机升降思想的高度发挥,他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固有思维,借宇宙自然圆运动之理论述了中医圆运动之理,探讨了人身气机圆运动的规律。彭子益《唯物论的系统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圆运动思想的指导之下,对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进行了精妙阐释,并以圆运动学说对伤寒经方、温病时方、临床病证进行了解析,值得学者重视与师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出版,古中医学和圆运动思想开始备受关注。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中医学派,对圆运动思想进行了梳理,浅析其沿革,认为中医圆运动思想起源于河图洛书,萌芽于先后天八卦和《周易》,形成于《内经》《伤寒论》,发展完善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脾胃论》《四圣心源》等著作,成熟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继承与创新于现代,以老中医李可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1871-1949)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发遑古义,融会新知。书中所言:"人身之气,乃升降运动息息皆圆之体。"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凡病愈的结果,在四维升降,而中气复原。中气复原,生命乃能复原。古方  相似文献   

15.
史周薇 《江西中医药》2022,(12):18-22+25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人体阳气的运动与宇宙热量的运动一致,并构造出以太阳辐射为核心、以土地为中心环节、四季热量在土中升降浮沉的宇宙模型,借以论说人体阴阳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变化机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自问世以来褒贬不一,作为说理工具的“宇宙模型”也引起颇多争论。基于对该模型与事实一致性的怀疑,借助华北地区气温、地温、水温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明该模型有重大缺陷,与自然事实相违背。但圆运动学说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论述与事实较为一致,应将其与“宇宙模型”剥离,不能因该说理工具的缺陷否认圆运动学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易·系辞下》指出:"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来暑往,暑往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相推,寒暑迭替,经过抽象,形成"圆运动思维"。洛书乃观测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成,阳数"一三七九",阴数"二四六八",皆围绕"中五"作有序圆运动;后天八卦通过卦图形象揭示一年阳气于"四时八节"之升浮降沉,亦为有序圆运动。根据"天人合一"之理,人身生理病理变化,皆受自然环境影响,医者若能以"圆运动思维"为指导,立足"五行圆运动"进行病机辨证,可在临床中获得良好疗效,验案举隅之"简方轻剂救脱证"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研究宇宙造化及生物生命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详尽地考察了"人"与"天"的关系,通过对《黄帝内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说明天是造化的宇宙,人是小宇宙,是大气所生,天与人都在阴阳五行体系之内,天与人在四时、昼夜、地理、结构等都有相似相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张薇 《河北中医》2010,32(7):1048-1048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宇宙大气的升降浮沉、五运六气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医理之事,是王道之法。笔者临床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运用于针灸临床治疗,现举例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掌握,本文透过《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所引《周易》的"宇宙起源论",尝试探讨李东垣对"脾胃"在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定位、作用、其与气血、经脉、脏腑等之间如何连系及脾胃病导致全身各处疾病的机理。结果发现东垣把"脾胃"定位为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太极",其"升清气"与"降浊气"的2个作用为"两仪","升清气"的作用令一身脏腑经络都能受到"元气"的滋养,进而能促成人身发生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脾胃气虚,不能行"升清气"与"降浊气"两个作用,造成脾胃、脏腑、经络、皮脉肉筋骨等都失去"元气"的滋养(阳气不足),不能各司其职,人身各处因而失去了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温热寒凉失调、升浮降沉混乱、生长收藏不节,令邪气(阴气有余)为患而相继为病。  相似文献   

20.
彭子益圆运动学说以"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核心思想,通过论述宇宙大气圆运动和人体之气圆运动的规律和关系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为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逍遥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重要方剂,其方药组成紧扣"木气郁结、中土气虚"之病机,通过调畅木气、培补土气来恢复气机路径的条达畅通,从而维持人体之气的圆运动,达到祛病治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