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医门八法"见于程钟龄之《医学心悟》,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通过古代医籍及文献报道论述关于"医门八法"的相关内容和特点,结合"医门八法"在辨治眩晕中的运用,对"医门八法"与眩晕辨治的相关性和可结合性予以逐个剖析,并对"医门八法"辨治眩晕的思路进行归纳梳理。"医门八法"对辨治眩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眩晕的辨治与"医门八法"息息相关,临床对于眩晕的治疗,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可借鉴于八法之特点,分别治之,今试述"医门八法"在眩晕辨治中的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治用、治体、治阳明"治肝三法,不仅广泛应用于肝病治疗,而且可推而广之应用于妇科临床,尤其是妇科肝郁证的治疗。笔者认为,应用治肝三法不应拘泥于"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的用药原则,"治阳明"的另一层含义为调理阳明大肠,将治肝三法变通应用于妇科临床,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3.
陈大舜教授基于"杂合以治"理论,在杂合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实行和法论治,有较好的临床优势,疗效肯定。本文从杂合为和法均治、和法复治、和法轻治、和法预治、和法综治5个方面来系统阐述陈大舜教授和法论治的特色。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针灸临床证实,对于急重症痛证的治疗,必须有多种针具针法的有效组合,才能提高疗效.经过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创立针灸治痛的新疗法"三重法",即"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该法适用于各种痛证的治疗,其即刻止痛显愈率达91.8%.文章介绍了"三重法"的内容、操作,临床具体应用,治痛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三重法良好的治痛效果需与其它治痛法如,大椎穴合谷针刺法、毫针治痛法、火罐治痛法、三棱针治痛法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郑爱军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4-1117
针灸治痰是周德安教授"针灸六治"学术思想之一。周氏"针灸六治"包括针灸治神、治痰、治风、治痛、治聋、治动。针灸治痰方法有化痰、豁痰、涤痰、消痰法。针灸治痰处方包括针灸化痰方、针灸豁痰方、针灸涤痰方、针灸消痰方。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痰学术思想有完备的理、法、方、穴、术,为痰证的治疗提供很好的临床思路,广泛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基于本病的演变过程,将肉芽肿性乳腺炎分为肿块期、脓肿期、溃后期三个不同阶段,以"消、托、补"为总治则。肿块期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使肿块"消";脓肿期以外治为主,内治为辅,外治的关键为"祛腐生肌",辅以温阳"托"毒法透脓外出;溃后期以外治为主,内治为辅,外治的关键为"祛腐引流,防止闭门留寇",待腐脱新生时,辅以垫棉绷缚法。依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特点,内治以"补"虚扶正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法,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大治法分别适用于疮疡疾病的初期、成脓、溃后3个过程,前两个病理过程运用消、托法时主要着眼于祛邪,但传统的理论解释往往只重内治而忽略外治.文章探索增加外治的视角,重点关注外治祛邪视域下消、托法的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使得消、托法能够成为涵盖内外治的指导理论,即消法包括"内治-内消法"和"外治-外散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菌毒并治"法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方法:在钻研王今达教授提出的"菌毒并治"法的同时,充分理解中医的"毒"的概念,研究内毒素、炎性介子等因素的作用,取其法而去其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结论:"菌毒并治"法用于儿科急诊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重在调养心神的方法,与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不谋而合,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内容。笔者总结调养心神六法〔养气固精壮神法、静心寡欲养神法、调心顺志宁神法、修德养性安神法、健脑益髓培神法、怡心畅意悦神法〕以供同仁在"治未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缪刺法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但书中只提及了"上下异治"和"左右异治",未有明确提及"前后异治",牟洪林教授基于经典,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将缪刺法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的观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夏桂成“补肾调周”法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菁 《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43-1444
总结夏桂成"补肾调理月经周期法"其"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意在防变、病后防复等4个主要方面。使后学者更加深刻理解夏桂成教授所倡导的"补肾调周"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夏少农先生为海派夏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值夏老百岁诞辰,再读夏老《中医外科心得》,总结夏老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夏老临证提倡"邪正学说",把外科病因分为"邪气因""正气因";辨病寻病因,临证主分阴阳;根据"审因论治"原则,提出内治十五法,即"治正气因四法""治邪气因十一法",外科疾病证治尤重外治,内外合治,利于邪之早去。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在《金匮要略》中应用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全面归纳分析《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证治规律,笔者认为仲景"异病同治"相当于"一方多治"。张仲景"一方多治"的证治规律不仅包括异病、同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因、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位、同机、同治法;同时也包含同病、异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同治"治略之思想关键在于疾病的病机,病机决定证候,病机为疾病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证白色中药外治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中应用"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将古代外治方剂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查找现代白色中药通过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相关文献。结果在收集的135首外治黄褐斑方剂中,使用药物总频次为1072次,其中白色中药共出现285次。结论 "以色治色"法治疗黄褐斑确有其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王意兰主任医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汗症的经验。王老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汗症可分为透时汗症与透析间期汗症,病因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提出防重于治、标本同治、治汗需治血的"治汗三法"。对于透时汗症急以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法治之,透析间期汗症则善于将"补、敛"二法合用辨证施治。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王旭高被世人称为"治肝楷模",其"治肝三十法"闻名于世。王旭高虽受业于其舅父,但其学术思想却深受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影响,其"治肝三十法"更是总结提取自《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经验并加以升华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经·卷二》中"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针灸临床选穴、用方提供新的诊治路径。方法:主要从"阴阳绝实"脉法解读,"阴阳绝实"脉法的针灸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探究。结果:"阴阳绝实"脉法是指通过切诊时指力轻重的运用,对脉形、脉位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归纳出脉理,并依据此脉理指导十二经脉针刺治疗的脉诊方法,即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体现了《内经》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针脉相应的观点。结论:"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时"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  相似文献   

19.
崩漏止血探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崩漏的病因复杂,对其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求因,从因而治.对其止血法可概括为益气养血止血、滋阴止血、活血祛瘀止血、调肝理气止血法等.  相似文献   

20.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