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同种大鼠的肾上腺髓质(AT组)和经单涎酸神经节苷脂(GM1)处理后的肾上腺髓质(AGT组),分别移植到帕金森氏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头部。移植后定期检测其由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结果发现两实验组动物诱发旋转行为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两实验组相比较,AGT组行为改善程度优于AT组,二者在移植后第6周开始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肾上腺髓质植入蛛网膜下腔对慢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将同种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异体移植入脊髓背角蛛网膜下腔 ,6w后进行组织学检查 ,并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脑脊液中嗜铬细胞释放的肾上腺素 (E) ,同时观察移植的嗜铬细胞在 1~ 8w内减轻痛行为的表现。结果 :移植 6w后 ,嗜铬细胞浆内有明显的嗜铬颗粒 ,分泌的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 1~ 8w内动物的屈关节嘶叫反应评分、关节的肿胀程度、体重的减轻程度 ,移植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移植的嗜铬细胞在蛛网膜下腔能够存活并释放肾上腺素镇痛活性物质 ,减轻慢性痛模型大鼠的痛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肾上腺髓质植入蛛网膜下腔对慢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同种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异体移植入脊髓背角蛛网膜下腔,6w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脑脊液中嗜铬细胞释放的肾上腺素(E),同时观察移植的嗜铬细胞在1~8w内减轻痛行为的表现.结果移植6w后,嗜铬细胞浆内有明显的嗜铬颗粒,分泌的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1~8w内动物的屈关节嘶叫反应评分、关节的肿胀程度、体重的减轻程度,移植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的嗜铬细胞在蛛网膜下腔能够存活并释放肾上腺素镇痛活性物质,减轻慢性痛模型大鼠的痛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31I-MIBG核素显像对肾上腺髓质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12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21例嗜铬细胞瘤及15例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后两组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的结果,并与CT、B超等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肾上腺(包括腺外嗜铬细胞瘤组织)与本底及心肌的摄取比值.结果:131I-MIBG核素显像:嗜铬细胞瘤组11例呈一侧肾上腺区域异常放射性浓聚,2例为腺外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术后证实为腺外嗜铬细胞瘤),3例单侧肾上腺异常放射性浓聚伴全身多处异常放射性浓聚(术后证实为单侧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伴转移),3例为一侧肾上腺清晰显影,2例仅表现为隐约显影(术前被诊断为正常),本组阳性检出率为90.5%;增生组8例表现为一侧肾上腺清晰显影,3例双侧肾上腺清晰显影,4例表现为双侧肾上腺仅隐约显影,阳性检出率为73.3%.摄取比值计算:上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嗜铬细胞瘤组明显高于增生组(P<0.01).结论:131I-MIBG核素显像对定位、定性诊断肾上腺髓质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功能检查方法,ROI技术定量分析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并有利于鉴别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5.
章安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957-2958
嗜铬细胞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或从颅底至骨盆交感神经的任何部位。少数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由于分泌儿茶酚胺,故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髓质增生甚少见。肾上腺髓质增生是独立疾病,其症状与嗜铬细胞瘤相似。手术切除是根治本病的唯一方法。2005年6月,本院收治1例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肾上朱髓质植入蛛网膜下腔对慢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同种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异体移植入脊髓背角蛛网膜下腔,6w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脑脊液中嗜铬细胞释放的肾上腺素(E),同时观察移植的嗜 细胞在1-8w内减轻痛行为的表现。结果:移植6W后,铬细胞浆内有明显的嗜铬颗粒,分泌的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1-8w内动物 屈关节嘶叫反应评分,关节的肿胀程度,体重的减轻程度,移植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的嗜铬细胞在蛛网膜下腔能够存活并释放肾上腺素镇痛活性物质,减轻慢性痛模型大量的痛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肾上腺皮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突触素(SYN)在肾上腺皮质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56份组织标本进行CgA、NSE和SYN染色,以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Cg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Cg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NSE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NSE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的皮质中SYN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嗜铬细胞癌皮质SYN染色呈阴性. 结论:①肾上腺皮质CgA、NSE和SYN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异同;②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制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内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邓晶赵焕喜钟学宽二院门诊B超室金立德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区域[1]。现将1例首先经B超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增生(AMH)大鼠模型肾上腺组织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组)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组(AMH组)。用利血平皮下注射制备肾上腺髓质增生大鼠模型。6周后取出肾上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该模型肾上腺组织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质及mRNA表达,检测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24h尿3-甲氧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含量,同时测量肾上腺髓质百分数以反映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程度。结果:肾上腺髓质增生大鼠模型肾上腺组织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质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血清中的NE,E和24h尿VMA的含量明显升高,肾上腺髓质百分数明显升高。结论:肾上腺髓质增生大鼠模型肾上腺组织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嗜铬体(Organ of Zucker-kandl)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成团聚集之处。据文献报导,90%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而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见于腹膜后。胸腔内嗜铬细胞瘤则极少见,绝大多数是在手术或屍体解剖时方得到确诊。作者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肾上腺髓质起源的分泌儿茶酚胺激素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其异位性和缺乏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报道,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术前未明确诊断且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将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47%[1]本院麻醉科术中处理未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结合文献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Liu GQ  Zeng ZP  Li HZ  Fan XR  Liu DM  Tong AL  Zhe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25-1228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mRNA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取自 9例意外死亡的中青年 ,嗜铬细胞瘤组织取自 19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 ,分别提取组织总RNA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研究 ,以UⅡ和内参照GAPDH(甘油醛 3 三磷酸脱氢酶 )进行同管扩增 ,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UⅡ /GAPDH进行UⅡmRNA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结果 UⅡ的PCR扩增产物长度为 385bp ,测序结果与GeneBank所登记碱基序列相同率为 99.7%。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UⅡ /GAPDH比值分别为 0 .6 9± 0 .2 9和 0 .2 2± 0 .18(P <0 .0 5 )。结论 UⅡmRNA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均有表达 ,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嗜铬颗粒素A(CgA)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显示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与正常组相比于术后4d、6d,10d,14d低于正常组,均为P<0.01,以4d最显著。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6d、10d低于盐水组,均为P<0.01。结论:肾上腺髓质CgA阳性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系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高血压、高代谢和高血糖。阵发性高血压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出血而死亡。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病的经典方法,手术本身约有5%-10%的死亡率。我院2005年12月14日成功为1例因阵发性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疗效显著。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肿瘤,病变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由于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进入血循环引起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紊乱.手术是目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方法.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发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从2005年1月-2011年1月对30例患者均采取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可造成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症状是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最近,我们发现1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及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mRNA在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正常肾上腺皮质、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作为检测指标,对UⅡ和GPR14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中UⅡ及GPR14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UⅡ及GPR14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P<0.0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GPR14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组织(P<0.05).结论UⅡ及GPR14 mRNA在正常肾上腺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血压调节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在肾上腺疾病中的应用张锦明田嘉禾徐白萱刘雁玲刘自来张永贤何义杰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间碘苄胍;治疗应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817.81对象和方法1.1临床资料嗜铬细胞瘤组5例,均经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髓质素的分子生物学意义及对肾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段  孙少华  钟翠萍 《医学争鸣》2007,28(20):1915-1916
0 引言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一种从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的多肽,它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及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中含量丰富.近年来发现ADM在肾脏功能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对ADM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作用及其对肾脏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